黑洞家的鏟屎官
人類目前還沒有很好抵禦小行星撞擊的能力,只能儘量做到提前預報。
而且目前還只能預報有名有姓的小行星。2018年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獲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大約有251651顆,獲命名的小行星共12712顆。據2011年一項統計,近地小行星有19500顆,其中直徑超過4公里的有數百顆,1公里以上的有數千顆。這種小行星如果撞擊地球,都將帶來巨大的災難,甚至毀滅性災難。
據過去一些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分析,一顆只有幾米直徑的小行星撞擊能量相當於一個小型核彈,一顆20米的小行星撞擊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通古斯大爆炸),一顆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將導致生物大滅絕。
目前的小行星監測還只能監測到一些較大的小行星,一些小行星碎片是無法監控的,我們地球幾乎每天都有流星下墜,掉在地上的太空隕石和塵埃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噸,一年有幾十到幾百萬噸。這些小的太空碎片,是沒有辦法預報和防止的,如果掉在了誰的頭上,那就是中獎了,禍福自擔。
一些稍大的小行星,就可以監控。這幾年就有過多次小行星預警,一些幾十米幾公里的小行星掠過地球軌道,與地球擦肩而過。2004年,直徑約5公里的圖塔蒂斯小行星以4倍地月距離飛掠地球;2017年4月19日,一顆編號為2014JO25的小行星從太陽方向接近地球,以4.6倍的地月距離掠過地球。這顆小行星直徑約600米,2014年5月就被科學家們發現。而在下一次出現類似的事件要等到2027年,屆時直徑約800米的1999AN10小行星將以一個地月距離飛過地球。
人類已經可以到達小行星進行探測,對小行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歷史上最早第一個小行星探測器是日本發射的隼鳥號,2003年發射,2010年成功採集一個叫“絲川”小行星上的物質微粒送回地球;2014年日本發射的隼鳥2號,於2018年6月27日飛抵“龍宮”小行星進行探測和取樣,這艘探測器帶有撞擊設備,準備在這顆小行星上通過撞擊產生“人工隕石坑”,以採集深處的物質樣本,2020年將樣本帶回地球;美國2016年發射了奧西里斯-REx號小行星探測器,將於2018年8月抵達小行星“貝努”,並計劃於2020年降落小行星表面取樣,2023年將樣本送回地球。
小行星對人類的威脅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重視,聯合國專門成立了一個小行星預警組織,名為國際小行星預警小組(International Asteroid Warning Group)。
這個組織發現小行星撞擊的威脅後,會通知成員國做好預防。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組織人們疏散離開有可能撞擊的範圍。現在國際上確定了近地小行星與地球之間的“警戒線”為750 萬公里,當近地小行星越過“警戒線”,它就有可能撞向地球。
聯合國還有一個和平使用外太空委員會(Committe on Peaceful Uses of Outer Space),一旦接到國際小行星預警小組發出的小行星撞擊威脅,將開始執行儘量使小行星偏離軌道的任務。採取的方法主要用撞擊、引力拖曳、核爆等手段,使威脅小行星偏離軌道。NASA等一些航天組織已經多次派出航天器近距離接觸一些小行星,還用銅塊進行過撞擊彗星實驗。但這些方法尚在實驗中,並不一定能夠奏效,而且如果發現威脅,必須有很早的預警才可能有效。比如引力拖曳,須有20年的預警,精確計算小行星軌道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總之,小行星對人類生存影響巨大,防範小行星的威脅已經是人類有擔當大國的共識。
但大家也沒必要太過杞人憂天,據統計,直徑大於 1km 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 100 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 2km 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 300 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 6km 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這個概率還是極小極小的。
時空通訊
目前來說,沒辦法。
不過對小行星撞擊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中。
在上世紀90年代,一組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開始用過去撞擊的證據來喚起人們對未來撞擊可能性的關注。過去數十年積累的證據表明撞擊是太陽系動力學的一個持續性特徵,而不是太陽系歷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改善了的探測方法意味著天文學家正在識別越來越多的近地小行星,行星探測器揭示了其他行星上的撞擊範圍。未來撞擊的可能性由阿爾瓦雷茨和其他人在1980年為美國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制定新願景的過程中進行了討論。次年,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在科羅拉多州斯諾馬斯(Snowmass)舉行的討論小行星撞擊對人類社會的後果的會議進行了贊助,在對小行星的討論和把彗星看作是人類災難預兆的傳統流行觀點之間達成了一致。
探測研討會(Detection Workshop)建議說應該建設一個新的天文望遠鏡網絡來監測所有直徑大約1千米的近地物體,該網絡名為太空衛士巡天(Spaceguard Survey)。十年後,這項調查對一半這樣的物體進行了編目,並且發現沒有一個在與地球發生碰撞的航向上。攔截研討會(Interception Workshop)在洛斯阿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舉辦。大多數參會人員都是武器科學家,有一些還與戰略防禦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這個被批評人士稱為星球大戰(Star Wars)的基於太空的導彈防禦系統緊密相關。武器科學家認為最大的威脅來自於那些小於1千米的小行星,並建議採取一種讓小行星偏轉系統和導彈防禦系統可能兼容的行動。
WANG論科普
核彈可以是可以,但要看來犯小行星的個頭,如果小行星體積、質量、密度都很大的話,那麼以現在的人類科技來說,無法主動進攻,只能被動防禦。
據瞭解,以現在的核武總儲備可以摧毀一顆直徑9公里的小行星,當然必須是正中靶心,否則依然無法實施有效摧毀,其分裂的多個個體將連續撞擊地球,並帶來比之前整體撞擊更嚴重的災害,得不償失。
地球周邊的太空環境並不安全,近期經常會聽見流星墜落地面的新聞,好在那些流星體積小,在大氣層中就被摩擦殆盡了。
國際小行星預警組織聯合世界各地的天文臺實時監測那些潛在威脅小行星的運行軌跡,潛在威脅小行星:直徑大於140米,運行軌道距離地球最近處小於0.05天文單位。
目前潛在威脅小行星的數量已經高達1600顆,這個數字還在上升中。
但大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很低,大約相隔時間以百萬年、千萬年計,所以並不要太擔心,但總是要防患於未然。
2036年,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可能再次與地球來個“擦肩而過”,這是一顆直徑為394米的小行星,NASA的科學家表示,在2036年之前的2029年,這顆小行星將再次光臨地球周圍,然後經過7年,在2036年可能會與地球相撞,幾率雖然很低,但科學家密切關注著。
科學家表示在2029年時,當小行星近距離掃過地球時,發射一顆質量為1噸重的衛星環繞在這顆小行星周圍,以微弱的引力影響使其偏離原先軌道,這樣將大幅度降低撞擊幾率。
辦法還是有的,但是對抗這些來犯小行星可沒有演習,所以,這些方案能不能切實抵禦小行星,這個我們只能選擇相信,因為在太空面前,我們別無他法。
一枚遊戲科幻迷
目前人類最厲害的武器應屬核彈和氫彈了,由於行星直徑過大,它們還是不能將行星摧毀。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較早時候發射導彈改變其軌道。目前人類的科技已能在隕石給地球帶來威脅的數年前預計到它的行進方向。應該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方式了。
但就目前而言,各國科學家暫未發現能直接給地球帶來威脅的行星或者大型隕石,我們就別過份擔憂了。
benlyboss
如果計算出其軌道確實與地球軌道相交,那就提前做一個核動力的發動機,通過飛船與小行星對接,然後安裝在小行星的尾部或側面,記住一定要牢固哦,然後發動機點火,持續提供動力使其偏離原來軌道,令其飛向外太空。一切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