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王事情看水滸”第5期。第4期我們寫到:東京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之命,出發去龍虎山請張天師,時間是嘉祐四年清明節之後。)


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這一期我們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洪太尉到龍虎山之後,都幹了些什麼?

1、道眾接詔。

上清宮許多道眾,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寶蓋,都下山來迎接丹詔。

2、瞭解天師動向。

住持真人告訴洪信,張天師沒在宮中,“性好清高,倦於迎送,自向龍虎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

洪信原打算請天師下來相見,但住持告訴他:天師神通廣大,蹤跡不定,本門弟子都難得見到,又怎麼可能請得下來?

其實這句話有潛臺詞,提醒洪太尉注意自己的身份——你雖是世俗的皇帝遣來,可是我們的祖師“道行非常,清高自在”,能駕霧興雲,這樣的神仙真人尊重你,你便是皇帝,不尊重你,壓得世人喘不過氣來的皇權對他一點約束力都沒有。

顯然洪太尉並沒聽懂其話中之意,再次堅持要請天師,並說“似此怎生奈何?”這話雖然給上清宮留了幾分顏面,但事實上已經有些端架子夾槍帶棒了。

然後住持告訴他:

朝廷天子要救萬民,只除是太尉辦一點志誠心,齋戒沐浴,更換布衣,休帶從人,自背詔書,焚燒御香,步行上山禮拜,叩請天師,方許得見。

並明確地告訴他如果不這樣做的後果:如若心不志誠,空走一遭,亦難得見。

這有點像《笑傲江湖》中的《葵花寶典》,首要且必須的條件是“欲練此功,必先自宮”。你要救萬民於水火,必須要精誠所至,否則便要白跑一趟。

洪太尉受激之下,同意上山。

這可以理解成雙方的第一次交鋒,洪太尉以欽差天使之尊,來到龍虎山,本該大搞排場,大大的感受一把諛詞如潮、頌聲如濤的場面,可是顯然,在洪信看來,龍虎山給了他一個很嚴重的下馬威,提醒他:你高官的身份在這裡不好使!

這也為後來他的爆發找到了解釋。

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3、上山尋天師。

應該說洪信願意上山,一方面是龍虎宮出的難題,但根本的考量仍然在於,畏懼皇帝。

如果請不到天師趕赴京師,皇上追究起來,一查卻是皇權所信任的特使不肯戮力,可以想見洪信會面臨的下場,一定不會比掉腦袋更好!

我寫了第四篇後,百家號下面有人評論說“龍虎山就是個坑”,誠哉斯言!

次日五更時分,眾道士起來,備下香湯齋供,請洪太尉起來,沐浴完畢,換上布衣,穿上草鞋,吃了素齋,把詔書裝入黃羅包袱,提著燃著御香的銀手爐,往山上走。

一邊縱步上山,一邊口誦天尊寶號,大抵是“無量天尊”之類。

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這幅配圖描繪的正是洪信其時打扮。

那麼問題來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嚴重的問題:

爬山這麼搞是很累的!手指香爐,沒有閒著;口誦寶號,也沒閒著。有句話說得好,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只是鞋裡的一粒沙子。洪信這樣的,簡直可以說是鞋裡全是沙子。

況且龍虎山的路並不好走,我們不妨再找出一幅拍攝照片進行驗證,如下:

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現在有棧道,而在近乎一千年前的北宋時代,這兒當然只有小徑。

上清宮的道士也是絕倒,給洪信指完路徑後,又稟告了一次:“太尉要救萬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顧志誠上去。”

這話猶如在說:我看好你喲,幹吧!

我不知道洪信當時的心情,要知道他一直享受高官厚祿,這樣的人細皮嫩肉,自然是沒吃過什麼苦,甚至不客氣地說,大概也是何不食肉縻之輩——洪信的官職是“內外提點殿前太尉”,宋朝並無此職,以殿前太尉四字看,當是武職;而以內外提點四字看,是文職無疑。既是欽差大臣,又是請天師這類傳說中的人物,朝廷當不至於派一武夫去,此處應是文職無疑。而其能膺此任,之前又在殿前侍候天子,該是仁宗的近臣。

所以,洪信在“口誦天尊寶號,縱步上山”之時,大概也是懷著氣衝霄漢一般的樂觀,然而可以想象,當他看到隱在雲霧中其高不知幾何的龍虎山時,越來越累,手越來越酸,氣勢越來越低落,這些都會變成使他疲乏的那一粒沙子,令他累不可當,令他怨天尤人,令他恨極了這幫道士。

然而這只是開胃菜而已。


下一節,“王事情看水滸”第6期,洪信遇到毒蛇猛獸,快到崩潰邊緣;又與真正的天師擦肩而過。心裡會作何想法?

抽絲剝繭,梁山之禍因誰而起:洪太尉與龍虎山的交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