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失眠了?不如試試矛盾意向法

弗蘭克爾認為:一方面,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事情的出現。許多情況下,失調行為的產生是由於我們過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懼的事物,如即將到來的重要演講、不熟悉的社交場所等。當自己越是擔心將要處於這樣焦慮的處境中,那麼自己就會越來越焦慮,這樣一來,便陷入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過度的渴望反而會使自己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會極力擺脫、迴避所恐懼的處境,結果卻被反反覆覆的擔心所壓倒,畢竟我們確實很難迴避。當我們處於不得不面對的那一刻時,便完全喪失了應對能力。

矛盾意向法,提倡我們可以自己的努力地去做在種種情況下最害怕做的事情,或去“期待”這些事情發生,把對處境的焦慮用相反的願望來替代,從而使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正常的活動中來。

比如,失眠症患者往往過多關注於“我如果睡不著怎麼辦”(擔心“睡不著”這種令自己焦慮和恐懼的事發生),或者強迫自己“一定得趕快睡著”(極力想擺脫、迴避或正面解決“失眠”帶來的焦慮和恐懼),這種過度的期待就是產生於對“不能入睡”的預期性的焦慮和恐懼之中,而想急於達成“睡著”的目標時,往往則是“欲速則不達”。

昨晚又失眠了?不如試試矛盾意向法

但是,按照矛盾意向法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妨採取以下解決之道:提醒和暗示自己用“不要入睡”,“儘可能晚點上床睡覺”等矛盾意向來代替“要入睡”的意向,這樣弱化掉自己“要睡著”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失眠的症狀。

因此,當我們面對工作或生活中常常困擾和煩惱自己、並且按自己的習慣思維總是感覺“無解”的事情時,試試矛盾意向法,換個思維和行為方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