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壇泰斗馮夢龍和他享有盛名的奇書《智囊》

馮夢龍 (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明末文壇泰斗馮夢龍和他享有盛名的奇書《智囊》

馮夢龍

《智囊》初編成於明天啟六年(1625年),這年馮夢龍已屆天命之年,還正在各地以做館塾先生過活,兼為書商編書以解無米之炊。此時也是奸黨魏忠賢在朝中掌權,提督特務機關東廠,大興冤獄,正紅得發紫之際,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黑暗的時期之一。馮夢龍編纂這部政治色彩極濃,並且許多篇章直斥閹黨掌權之弊的類書,不能不令人對馮氏大智大勇的膽識表示敬佩。

以後此書又經馮夢龍增補,重刊時改名《智囊補》,其他刊本也稱《智囊全集》、《增智囊補》、《增廣智囊補》等,內容上均同《智囊補》。

明末文壇泰斗馮夢龍和他享有盛名的奇書《智囊》

《智囊》共10部28卷800餘節。全書可分“上智”、“明智”、“察智”、“膽智”、“捷智”、“術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等十大部和“見大”、“知微”、“得情”、“威克”、“委蛇”、“辯才”、“靈變”、“賢哲”、“不戰”等二十八卷。全書收錄的故事上至安邦治國,下至為人處世,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馮夢龍在《智囊敘》中說: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意思是說:

人有了智慧,就像大地有了水一樣。地面無水就成為焦土,人無智慧就變成了行屍走肉。智慧用於人類,就像水流淌於地面。如果遇到低窪的地勢,水將會溢滿,人事處於不利的狀態,則會產生扭轉這種不利局面的智慧。縱觀古往今來成敗得失的林立史實,莫不出於此。

馮夢龍想由此總結"古今成敗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謂不深遠。

《智囊》全書內容豐富,寓意深刻,且妙趣橫生,後人對其評價頗高。

明末文壇泰斗馮夢龍和他享有盛名的奇書《智囊》

據悉,此書在明末時便風靡一時,多次翻印仍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清朝時期康熙、乾隆等皇帝對其倍加珍愛,並在治國安邦中對其智慧謀略進行了充分的應用。更為甚者,康熙皇帝視其為“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予以禁錮,故當時此書只能在少數人手中傳閱。

清代李漁評價此書“惟恐失一哲人,漏慧語”。

清代學士紀曉嵐對書中事例及評語總是熟讀成誦,引經據典能夠信手拈來,從而練就了鐵嘴鋼牙。

中興名將曾國藩也深受此書薰陶,步入仕途後平步青雲,他在家中常常提及“將此書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

“百日維新”時,梁啟超從中偶得一計,遂連夜奮筆疾書,終成《應昭統籌全局折》。

一代偉人毛澤東畢生讀書萬卷,但在1963年從章士釗處借到本線裝《智囊》後,十分欣喜,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經常手不釋卷,並在書中作了大量的批註,詳細闡述了對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其中大多都是精闢之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