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再看看你

......

有時候家長們總會不自覺地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做比較,別人家孩子又考了第一,別人家孩子奧數比賽獲了獎,別人家孩子聽話懂事......

「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別人家孩子”對孩子的影響貫穿整個人生

時下一篇廣為流傳的微博:“別人家的孩子”,講的是家長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

雖然父母在說“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可能是出於“為孩子好”的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聽到自己被父母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會感受到三種信息:

①安全感喪失,因為父母更關注別人家的孩子;

②自己的狀態不被父母接受,成為別人才是好的;

③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這些信息疊加起來,很可能會形成生命能量的內耗。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一個孩子本來有機會按自己的愛好或者特長髮展,卻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個自己抗拒的不擅長的方向去較勁。

「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比如有一個男孩子從小喜歡畫畫,連美術老師都說他“有潛質,若用心引導必可成器”。

然而,固執的父母成天把愛因斯坦、牛頓和愛迪生等發明家掛在嘴邊,要麼就以鄰居家的孩子作為榜樣,什麼“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人家怎麼就比你聰明,比你細心?”或者是“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懂事,那麼用功,你怎麼就那麼沒心沒肺?”

「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而孩子在這些榜樣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長大,令父母遺憾的是,他沒有成為科學家或醫生,也沒有成為畫家,而只是一個糾結、內耗和自卑的男人。

那麼,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為別人(科學家或別人家的孩子),就會對不起那個真實的自己———兩個自我始終在衝突。最終,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別人的成功也無法複製。

「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其實,大多數人的童年都具備相同的經歷,比如在說話的時候,孩子的說法往往得不到認可,而一定要搬出父母和老師,再大一點,搬出權威,什麼引經據典,參考文獻,就連招聘或擇偶時,也以對方的口碑、標籤和外人評價為主……

是的,我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具有自己的主見,因為早在童年,我們就必須遵從大人的指令:不能相信自己,別人的評價要比自我認知可靠得多。

本能的自我評價,早在童年階段就被剝奪了。從而導致長大成人後,我們很難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觀點和興趣,自己的情緒和目標,也很難有耐心去接納別人的缺點,因為不接納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納別人。

「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多關注孩子的長處

所謂“人比人,氣死人”並非戲言,心理學認為:攀比心就是分別心,它會強化高低貴賤的失衡心理,這就是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因此,健康的愛是提供孩子一種良性的評價機制:對自己,要揚長避短,對朋友,要取長補短。

即要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力不從心時,請朋友協助。而不是放大別人的長處而輕視自己的長處。由此,孩子才能產生自信和自愛,也才能自尊和自立起來。

「值得收藏」“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區別到底在哪裡?

相信你的孩子,他一定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差,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一味拿孩子的短板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較,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對自我造成不正確的認識。

家長朋友們,要多關注孩子的閃光點,有一天,孩子會用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實現他/她的理想,創造自己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