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紙鶴爲何成了多餘之物

千紙鶴為何成了多餘之物

在日本電視劇裡常見到千紙鶴,看望生病的戀人、朋友,人們帶著千紙鶴去。千紙鶴裡承載著深情厚意,成為連接故事情節的重要原素。

鶴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鶴意味著千年長久,這起源於中國的神仙思想。製作、贈送千紙鶴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一節。千紙鶴寄託著這樣的期望——不用語言,用行動來表達真情。這也很符合日本人的性格特徵。

但是如今,千紙鶴卻遇到了尷尬的局面,西日本遭受重大水患,損失慘重。在水和食物等物資不足的情況下,千萬只千紙鶴卻率先被送到了災區。

對摺疊和贈送千紙鶴的人來說,他們振振有詞地表白:“除了這個,其他我做不到,至少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但對於災民來說,看著陌生人送來的成堆的千紙鶴,十分困惑,這不如一瓶水一塊麵包來得實在。很遺憾,千紙鶴沒有起到傳遞真情的作用,反而有了添亂之“罪”。

千紙鶴為何成了多餘之物

在日本人的傳統思維裡,災害發生之際,千紙鶴給予受傷的心以安慰。但是,這次千紙鶴在災區被列為多餘之物。之前在熊本地震中,千紙鶴就曾被歸到不需要的物品清單裡。

當然,千紙鶴本身是“無罪”的。千紙鶴所寓意的一種美好的象徵意義,是無法否定的。日本小孩在幼稚園就學會摺疊紙鶴,想必紙鶴在多數日本人心中是神聖不可代替的祈願之物。

日本人善於製造感動,出於一種單純美好的願望,試圖給人安慰和力量,送千紙鶴也是出於如此初衷。在日本,手工製作禮物送人是頗受推崇的。

但是往災區寄送千紙鶴的人,如果用心考慮一下災區的現狀,就應會反思送千紙鶴是否合理。恪守傳統、製造感動也得與時俱進,網絡時代需要柔軟的思維,與其花錢花時間花精力手工製作千隻紙鶴,不如把買紙的錢通過網絡捐給災區。或者在網上傳電子的千紙鶴也未嘗不可。災害發生時,過於依存千紙鶴的精神力量,導致了無視現實的結果。

在日本的網絡上,就是否該送千紙鶴到災區引發爭議,反對的人說,送千紙鶴到災區就是自我滿足。你疊好千紙鶴掛在自家,為災區祈福就好了。也有人為千紙鶴“抱不平”:“比起什麼都不做,寄個千紙鶴總能表達心意吧。”這話不敢苟同,要知道,有時候什麼都不做,比做了什麼要好,保持沉默,靜靜守望也是一種智慧。

製造感動與傳播心靈雞湯有相似之處,也算一種自我滿足,甚至可以叫做“感動依存症”,對於淡然的日常生活有所不安,所以尋求感動。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就覺得過得不安不妥,因此需要煽情式的所謂“感動”。普通人為何非要把自己的人生弄出像電視劇一樣充滿跌宕起伏的情節呢。

這事也怪日本媒體,日本的電視臺最擅長“製造感動”了。有個24小時直播的所謂公益性電視節目,就是連續幾個小時製作感動的故事,而後賺取了鉅額的廣告費。

其實感動來得快,熱情消失得也快。這次往災區送千紙鶴可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一味地要製造感動,卻忽略了災區的現實,忘了災民的實際需求是什麼。製造感動鼓勵他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深層意識裡或許僅是為了安慰自己。顯示自己的存在感。

千紙鶴為何成了多餘之物?因為製造感動和現實問題有了衝突。內心拒絕變化的日本人應該認識到,精神上的成熟比什麼都重要。(黃文煒)

千紙鶴為何成了多餘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