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宏觀政策爲何如此多變

揭秘宏觀政策為何如此多變

大蕭條讓世界認識到經濟學研究是重要的,它被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冠,成為顯學,經濟學家備受推崇。

滯脹之後,美國經濟經過痛苦的緊縮,在里根經濟學與克林頓推動下,進入繁榮期,經濟學否定了凱恩斯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開始抬頭,理性預期大師盧卡斯曾經宣稱,防止經濟衰退的核心課題已經被攻克。

但次貸危機卻不約而至,遭到英國女王的問責,這一事件可稱之為盧卡斯自負。

克魯格曼認為以盧卡斯為代表的宏觀經濟學,說得好聽一點,是沒用的;說的難聽一點,是有害的。羅默則宣稱過去的三十年是宏觀經濟學失去的三十年。

2007年底中央經濟會議定調緊縮,但僅僅半年後即反轉為寬鬆,2008年底實施4萬億刺激需求,導致房價暴漲,2010年1月又開始緊縮,2012年2月再變寬鬆,但這次增長率卻在持續下滑,且54個月PPI為負,於是新常態在2015年出爐,官方認為凱恩斯主義失效,供給側才是良方,三去一補,限產保價,結果鋼鐵、水泥、煤炭顯著減產,價格暴漲,利潤陡增,然下游銷售疲軟,無法接受上游的成本推動,於是上游的價格與利潤又被彈回去。

樓市先是限購,後又變成限售,千股跌停創造金融奇觀,債務違約地雷頻發,2018年遭遇美國的貿易戰,重回擴大內需。

餘永定2008年支持4萬億凱恩斯主義,2015年與吳敬璉一起反對凱恩斯主義,2016年又再次呼籲實施凱恩斯主義。

傳統經濟理論只能做事後諸葛,不能事前預測,不能有效解決,實質上只是起到了試錯的功能,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有人將經濟學的問題歸因於數學的濫用,但濫用數學只是經濟學家們的無奈,並未觸及根本。因為他們企圖用高深的數學將不堪的內心包裹起來,使其看起來像物理學一樣硬朗,猶如社會小青年耍酷裝老大一般。

揭秘宏觀政策為何如此多變

那麼它的問題在哪兒?如何解釋解決?

這就是今天新宏觀所作報告的主要內容。

由於經濟週期嚴重威脅經濟系統的穩定,給人類經濟帶來巨大的危害,因此,經濟週期被伯南克稱為經濟學的聖盃。

宏觀經濟學的任務為保持系統穩定,消除週期,實現可持續增長。

而經濟週期出現於工業革命後,它是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的分野。

實物經濟將庫存視為財富,其代表人物為葛朗臺與潑留希金,都有狂熱的集物癖症狀。因為他們不擔心債務,消費不了可以存起來,這樣的經濟是有可能均衡的。之所以不均衡,只是行業衝擊所致,即薩伊定律可以解決行業比例失衡問題,或者說,均衡理論適用於實物經濟。

工業革命使產出供給激增,而金銀貨幣無法與之匹配,然後銀行券大量出現,但接著是信用氾濫,銀行頻繁倒閉,貨幣大幅貶值,於是央行出現,貨幣從央行借貸發行,經濟進入貨幣經濟。央行通過基礎貨幣M、儲蓄率S、準備金率D控制了商行,而商行又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控制了企業、居民、國家,成為社會的統治者,於是出現了資本主義。其積極意義在於通過嚴格精確的計量來激勵貢獻,獲取報酬,增加社會財富;消極意義在於極端的貨幣追逐,導致了忽視實物生產,金融空轉的虛假表象,而拜金主義、爾虞我詐、貪婪盤剝又造成嚴重的社會分裂與危機。

這就使生產目的從追逐實物的增值——實物利潤轉向貨幣的增值——貨幣利潤。而貨幣從非債務的貨幣——內生貨幣轉向了債務貨幣——外生貨幣,外生貨幣是發行環節給系統帶來的基礎債務。而中間加工商的貨幣利潤與工資儲蓄形成商業銀行儲蓄存款,儲蓄的法定準備金使貨幣流量逐步減少至零,流動性停滯,於是流動性短週期形成,其長度一般為40個月,即基欽週期;而央行通過調整M、S、D可以消除短週期,但多個短週期必然累積債務,它讓社會不堪重負,經濟增長走到了盡頭,結果只有強制性消滅債權,使物價與債務降低,即通過滯脹與蕭條後再次走向復甦,這就是債務長週期,其長度一般為50-60年,即康德拉季耶夫週期。

滯脹與蕭條迫使產業發生國際專業,於是本國產業空心化,而新興經濟體崛起,世界經濟興衰輪動。

揭秘宏觀政策為何如此多變

可見,經濟週期的兩大根源在於央行的基礎債務與商行的衍生債務,消除經濟週期必須從這兩大根源入手。

傳統的經濟模型為甲生產食物,乙生產衣服,然後甲乙交換,獲取分工增益。但這個模型的缺陷是明顯的:

一、忽視貨幣來源;

二、沒有區分產業層級地位;

三、貨幣去向止步於中間品前;

四、需求來源止步於市場前;

五、止步於儲蓄=投資,忽視了背後的債務累積。

正是由於忽視貨幣與債務,使其只關注實物生產與循環,而忽視貨幣生產與循環,從而無法理解經濟週期,更不要講流動性陷阱、負利率、資產負債表型衰退、債務危機、資產泡沫與明斯基時刻了。

新宏觀通過產業樹模型,將中間品加以分解,得出了儲蓄率與消費率,然後結合月薪制與部分準備金率,得出月度GDP=M/(S×D)、週期總GDP=Mx(1一SxD)^v、債務累積存量=M/D公式,使宏觀貨幣流循環實現了閉合。再以正反饋得出資產泡沫理論,於是,生命週期、借新還舊、龐氏融資、欺詐圈錢、樓市泡沫、大企業死局、龐大的國債、消費債、企業債成為邏輯的必然。

產業樹模型的核心結論是宏觀投資必然虧損,需要價值補償。

凱恩斯主義本質是政府投資替代頂級產業,其結果必然是政府投資虧損與國債累積。

消費信貸的實質是消費者替代頂級產業,其結果必然是消費者不堪重負與消費者累積,即不但會發生次貸危機,也會發生正貸危機。

重商主義的實質是外國替代頂級產業,其結果必然是逆差國不堪重負與國債累積,於是導致貿易保護與貿易戰,甚至國家戰爭。

由此可見,價值補償的嘗試方式是不成功的。

新宏觀據此得出經濟可持續增長充要條件,即實物利潤與貨幣利潤同步。

成功的市場經濟必然是商品過剩的,即可以通過自然資源、勞動力、技術、管理等要素貢獻達成實物利潤充分,如18世紀的大英帝國,19世紀的美利堅,戰後的德國日本,以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反之,則是拉美國家,它們缺乏完整的工業體系,產業單一,且學習創新能力不足,結果實物利潤不足,無法獲取充分的實物利潤,形成拉美陷阱。

成功的市場經濟體在規模尚小時,可以通過出口獲取順差實現價值補償,於是30年的增長出現並非稀奇。

但當經濟規模逐步擴大,以至於逆差國不能忍受之時,轉而刺激內需,由於央行的基礎債務與商行的衍生債務,致使貨幣利潤不足,發生通縮,同時累積了大量債務,釀成債務危機。

即經濟增長可以分為順差拉動與債務拉動,但歸根結底是債務拉動。

貨幣主義鼻祖弗裡德曼也要求貨幣發行與經濟增長同步,但他忽視了債務性質,且貨幣數量公式忽視了法定準備金的收縮作用。

這就如同自行車左右腳板,節奏一致,可以平穩地行走;但如果一個飛快,一個遲緩,那麼,必然打轉摔倒。

揭秘宏觀政策為何如此多變

新宏觀通過對順差拉動的利弊分析,利用黑箱法實現了對順差拉動的優化與替代,得到儲備需求解決方案,即社保購買準公共品,如重大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勘探成果、重大專利,央行支付利息,如此消除央行基礎債務與商行衍生債務,中國據此可以儲備需求應對美國的貿易戰,持續擴大內部需求,不再賺取美國的順差,轉向平衡貿易,避免貿易戰爭。

新宏觀2008年預測4萬億政府投資必然導致過剩與債務累積,2015年對供給主義改革前景做出了展望,2016年對美元指數走勢做出走低預測,2017年指出美債的龐氏屬性,2018年斷定美股走到了盡頭,現實的回應是正面的。

揭秘宏觀政策為何如此多變

新宏觀理論對企業、居民存在著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理解宏觀政策多變的原因,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二、宏觀必然虧損與利潤表誤導原理對企業家投資具有警醒作用,避免盲目擴張陷入大企業死局,如萬達、海航;

三、新宏觀資產定價模型對當前資產可以再估值,避免居民跌入投資陷阱。

債務長週期理論告訴宏觀管理者要避免滯脹與蕭條,其根本在於降成本,增強國家競爭力,對於企業組織形態而言,共享可以降低成本,增強個體競爭力,這就是BAT的成功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