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澆水爲什麼要見干見溼

經常看到“澆水要遵循見幹見溼的原則”,但為什麼要遵循這個原則,想必比也和我一樣不甚瞭解。我認為給植物澆水和人喝水差不多,少量多次是最佳的。在看完一篇名為“土壤中的水分”的文章後,我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土壤中的水分成3部分:1.吸附水、2.毛細管水、3.重力水。

吸附水:在土壤團粒結構之內的水,吸附力很強。這部分水對植物來說是無效的。

毛細管水:也成毛細水,是土壤團粒與團粒之間的縫隙中存在的水,可以沿著縫隙流動,是植物能利用的水。

重力水:暫時不能往下滲流的水,哪部分土壤幹了,就會流向哪裡,也是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水。

給植物澆水就能補充毛細管水和重力水,使土壤保持一定水分。

土壤中水分的組成

需要注意,毛細管水並不是越多越好。

土壤團粒與團粒之間不僅存在毛細管水,也是植物根系接觸空氣的通道。植物根系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其本身也進行著呼吸作用,即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每次充分澆水既能溼潤土壤,又要衝掉根系周圍的二氧化碳和盆土中的廢物。使土壤孔隙中能充滿新鮮空氣,這樣才有利於根的呼吸作用和對水分與養料的吸收。

如果澆水太少,即沒有水從花盆底部小孔流出,就起不到沖掉根系周圍二氧化碳的作用。同時這些少量的水會首先覆蓋在土壤上層,封閉了下部土壤和空氣的流通,使根系小環境進一步惡化。不過等到這些水滲漏到底部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一般盆栽植物都忌積水的原因就在這裡。根系長時間不能得到氧氣,就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的酸性廢物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就會危害根系自身,導致根系腐爛。

“見幹見溼”的澆水方法,即是最佳的補充水分的方法。土壤略幹,其縫隙中的空氣就充足,根系能夠從呼吸作用中得到足夠的能量進行生命活動,如吸收水分、養料,及根系自身的伸長生長。逢澆水,水量達到有水從盆底小孔流出,此時,土壤縫隙中充滿水分,毛細管水得到充分補充。隨著更多水從小孔流出,部分土壤間隙重新充滿水分。而另一部分間隙則在水流產生的“虹吸”作用下,重新充滿了新鮮的空氣。

從這裡也能看見土壤結構中豐富的間隙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正因為這種重要性,導致盆栽植物土壤的選擇和配製也成了一門學問。

從土壤表面能夠判斷土壤是幹是溼,但不太準確。另一種判斷方法是根據盆的重量。剛澆完水,盆比較重。這個時候你可以體驗其重量,留下印象。盆變的很輕時就說明土壤中的水分不多了。具體有多輕,可以根據剛上盆時的印象來判定。如果有條件,進行簡單的稱重,培養出經驗後,即可輕鬆把握土壤的乾溼程度。如果花盆不方便體驗重量,還可以用手指、木棒等物敲花盆,如果花盆的聲音清脆,就說明盆土已經變幹;相反,如果聲音低沉發悶,則說明土壤中還有較多的水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