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山水富了民——崆峒區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從荒山到旅遊景點,崆峒區海寨溝的名氣伴隨著墾荒植綠開發之路越叫越響亮。

美了山水富了民——崆峒區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土地貧瘠,雜草遍地,道路坑窪。

在深溝裡進進出出,47歲的村民王存亮以為就要這麼窮下去了。但隨著居住環境的改善,一家人換了個“活法”。

“以前地裡就種玉米、小麥,要想掙點錢只能往外走,現在在這裡打工,我一個月有4000多塊錢,女兒在滑雪場幹,一月工資也要兩千多。”

王存亮是崆峒區大寨鄉桂花村人,他所說的“這裡”,就是海寨溝景區。

美了山水富了民——崆峒區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海寨溝位於大寨鄉柳溝村、雷神廟村、清水嶺村、潘嶺村所在的河谷及兩側山脈之間。王存亮告訴記者,從2011年開始,他就在這裡平地、栽樹、修路。

綠樹成蔭,花海蔓延,溪泉貫穿。

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從一個荒蕪多年的窮山溝變成了以極限運動、生態康養和旅遊觀光為特色的度假景區。

“當時這裡就是荒山荒溝,現在大家都過來打工,最多時候有500人,每人每年能多拿1到2萬。”王存亮說。

招工幾乎全用當地人,貧困戶優先安排。作為崆峒區的重大建設項目,海寨溝景區開發帶動了區域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旅遊扶貧。附近146戶貧困群眾不僅有了流轉土地的收入,更解決了勞務,多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崆峒區地處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屬國家六盤山特困片區和全省革命老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區。

美了山水富了民——崆峒區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崆峒區累計實現93個貧困村、4.44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貧困村減少到12個,貧困人口減少到501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46%。

當前,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5000餘名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直接關係到崆峒區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實現。為了加快補上貧困“短板”,作為富民強區的首位產業,旅遊扶貧被寄予厚望。

“積極構建‘旅遊景觀全域優化、旅遊服務全域配套、旅遊治理全域覆蓋、旅遊產業全域聯動、旅遊成果全民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在5月25日召開的崆峒區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推進會上,區委副書記、區長趙小林這樣指出。

而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前提,則是以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為重點。

美了山水富了民——崆峒區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在崆峒鎮,旅遊扶貧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已逐步顯現。依託西溝村半坡農家樂集中區重點旅遊項目,去年,崆峒鎮鄉村旅遊接待人數達179.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3147萬元。西溝村接待遊客達39餘萬人次,收入達3200餘萬元。

在麻武、白廟、花所、白水等鄉鎮,旅遊產業為鄉村發展同樣帶來實惠。

位於花所鄉的天源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園是全省休閒農業示範點,因今年“五一”遊客爆棚而名聲鵲起,成為崆峒區甚至全市鄉村旅遊的“一匹黑馬”,催生了依託農業發展農村旅遊的新業態。

融合鄉村旅遊元素,天源農業園建成了農耕文化、民俗體驗觀光長廊和園林式生態餐廳、兒童生態遊樂園等設施,帶動周邊210戶群眾參與發展紅牛、蘋果、勞務、蔬菜產業,就地輸轉勞動力120人,戶均增收達1.5萬元。

按照“政府引導、商業開發、群眾參與”的思路,崆峒區深入融合旅遊與農業,建成太統、寨子、西溝、賈窪4個專業旅遊村和74戶標準化農家樂。

旅遊特色村鎮建設勢頭良好,崆峒鎮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省養生旅遊特色小鎮”。

中河、潘嶺、賈窪、麻武、麻川等22個村被列為全省旅遊扶貧重點村。與此同時,農村優勢資源的開發、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得到推動,集信息發佈、電子商務、營銷推廣於一體的崆峒區智慧旅遊綜合服務信息平臺也全面建成。

“去年過年,我們連門都沒出,在網上就賣出去了土雞蛋、胡麻油、蜂蜜等8000多塊錢的農產品。”崆峒區寨子街村民王合州告訴記者。

全面謀劃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崆峒區堅持“先規劃、後開發、無規劃、不開發”,出臺了《關於開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的實施意見》《崆峒區“旅遊廁所革命”實施方案》等,明確鄉村旅遊發展定位。

組織編制《“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及部分鄉村旅遊項目規劃,崆峒區初步形成了景區依託型、城郊街區型、生態休閒型、採摘觀光型、特色民居型等5種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美了山水富了民——崆峒區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文鄧大樹谷生態休閒山莊、白廟虎山生態園、麻武大美生態園……目前,在崆峒區,越來越多的村鎮,都正把旅遊扶貧當作脫貧攻堅的突破口、助推劑,著力拓寬貧困農民的增收渠道,實現貧困地區農民持續穩定脫貧致富。近三年來,崆峒區共接待遊客2210.9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億元。

把“創新招商、引進項目”作為旅遊扶貧工作的重點,崆峒區在營造良好的招商投資環境的同時,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項目落地。

見到朱玉時,她正給連棟溫室裡的葡萄翻土,活兒幹得認真賣力。

46歲的朱玉是白廟鄉賈窪村人。靠著自家的幾畝土地維持生計,她的生活從來都沒有寬裕過。自從家門口的平涼虎山陽光采摘園修建以來,她就在這裡謀得了一份工。

“現在每天都能領到80塊錢,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為幫助貧困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崆峒區不少鄉村旅遊項目、生態觀光園等都與當地村子簽訂了村企合作協議,積極搭建村企合作服務平臺,依託特色旅遊產業,長期吸納貧困戶務工人員。

“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旅遊扶貧可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扶貧片區發展成旅遊景區,讓農特產品成為旅遊商品,並最終實現脫貧致富。”崆峒區文體廣電旅遊局副局長羅建軍表示。

把旅遊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點和動力源,近年來,崆峒區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建設步伐,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抓手,探索推進“旅遊+扶貧”的融合發展方式,帶動更多貧困人口參與旅遊發展,共享發展紅利。

持續推進旅遊扶貧工作,崆峒區加快專業旅遊村建設,打造一批特色農家樂、鄉村旅遊景點,全面帶動附近村落農戶脫貧致富,力爭到2020年,通過發展旅遊帶動脫貧的人數佔總脫貧人數20%以上。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戰略的指引下,全域旅遊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崆峒區脫貧攻堅的主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