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抽象藝術的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中國抽象藝術的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有關1980年代中國抽象藝術較為全面的評述,見於張連生、張曉凌發表於1989年第7 期《美術》雜誌的論文《超越與荒誕——中國當代抽象藝術述評》,這一期《美術》刊發了有關抽象藝術與行為藝術的討論文章,以及不同畫種對於繪畫中材料技法的探討,意在提請藝術家在重視“畫什麼”的同時,也應注意“用什麼畫”和“怎麼畫”的問題。

中國抽象藝術的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布日古德 橫向漂浮 80×180cm 布面丙烯 2014

事實上,1986年,美國表現主義畫家布朗就應邀訪華,在北京,作了現場繪畫的示範,在音樂的背景中,他在巨幅畫面上激情迸射的表現性揮筆行為,給了中國藝術家深刻的印象。而在1988年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油畫展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比較優秀的抽象主義與表現主義的作品,其中比較突出的有餘友涵、于振立、周長江、丁乙、葛鵬仁、孟祿丁、馬路、丁方、顧黎明、洪凌等,而尚揚、張健君、徐虹等藝術家也開始了以不同材料進行試驗的抽象性綜合藝術的探索。

中國抽象藝術的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持續的抽象繪畫展和一批青年畫家對於抽象繪畫的關注與研究,使上海成為中國最早的抽象繪畫發展的重要城市,其中既有李旭、王南溟、許德民、李曉峰、龔雲表等批評家從理論到策展的積極推動,也有李磊、周長江、丁乙、譚根雄等藝術家的創作與組織活動的引領。

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和瀋陽魯迅美術學院,法國畫家賓卡斯和伊維爾舉辦的油畫材料研究班,使中國油畫家注意到油畫材料在語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杭州,法國著名華裔抽象畫家趙無極在浙江美術學院舉辦的研究班,使尚揚、許江等一批優秀的中國油畫家開始瞭解抽象藝術的真諦。

在瀋陽,畫家王易罡以極大的熱情,展開了他對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探索,並於 1991年在北京舉辦了他的第一個抽象藝術個展。在四川,青年畫家王毅一直進行著抽象藝術的實踐,另一位極富才華而英年早逝的青年雕塑家朱祖德很早開始了抽象雕塑的研究,並且已經接近了布朗庫西雕塑所具有的極少主義的純粹性。

在澳門,來自上海的著名畫家繆鵬飛對抽象藝術與運用多種材料的綜合藝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93年臺灣雕塑家與大陸雕塑家在北京舉辦了海峽兩岸雕塑展,使大陸雕塑家第一次看到了傳統寫實雕塑之外,抽象主義與材料運用給現代雕塑帶來的廣泛的可能性。

中國抽象藝術的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陳晗 1217 100×150cm 布面丙烯 2016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繪畫作品的真實性亦即繪畫中的三度空間感與質感可以成為一個判斷繪畫與現實事物的相似性的重要標準。但是,恰恰是法國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認為“繪畫是一個用油畫顏料的特性和用顏料質感厚度所限定的二維平面世界。”

19世紀末期西方繪畫發生的最重要的轉變就是意識到繪畫是一個二維的色彩平面,它可以通過文學之外的東西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後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已經注意到藝術是一種取之於自然的抽象,要利用色彩本身的性質,去挖掘它內在的、神秘的、謎樣的力量。應該創造多種的和諧,來應合我們的心靈,通過形與色呼喚美麗的思想。


原文:《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資源出處:《藝術品鑑》2018年6月刊

中國抽象藝術的轉變:從“畫什麼”到“用什麼畫”、“怎麼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