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20世紀上半葉,在劉海粟對藝術理念的堅守下,中國新美術運動得以從觀念的探討落實到新一代的美術實踐當中。崔如琢對中國畫的發展和國際身份的訴求無疑是兩代中國藝術家在民族精神層面訴求的共通。

“北方的大寫意,我只欣賞齊白石和崔如琢兩家。”劉海粟在上世紀80年代做出這樣的評價。彼時,由於物資的匱乏,少有藝術家畫大畫。1987年中秋,90歲的劉海粟行至香港,與當時旅居香港的崔如琢相見。兩人在中國傳統和藝術理念上的探討,觀點頗為契合。劉海粟見崔如琢丈二匹作品頗為欣賞,於是提議畫上題詩一首,以紀念二人的相遇。

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詩文:白荷華髮秋正好,涼露催花花不小,莫笑人生易頭白,白頭看花人亦少。丁卯(1987)中秋。如琢仁弟畫荷真力彌滿、古意橫溢、它日未易量也。漫書小詩於隙紙。劉海粟題。百歲開一。

師承齊白石、李苦禪一脈,崔如琢的大寫意筆力遒勁,率性自然。此幅《清秋》崔如琢1983年作於美國,39歲的崔如琢正處於創作的盛期,帶著北方的直爽與豪邁。彼時劉海粟“百歲開一”(90歲),詩文寄託了他對晚輩的支持與期待。《清秋》的題詩之外,劉海粟為崔如琢題字“靜心齋”,至今懸掛於崔如琢畫室,成為一段藝壇佳話。

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崔如琢在香港之後,又旅居臺灣和美國,這幅《清秋》被臺灣藏家收藏。2016年,這幅作品出現在拍賣市場,崔如琢珍惜這段傳承,30年後將其購回。《清秋》與《靜心齋》題字重新合璧。此次上海大展,這幅具有時代意義的《清秋》作為一條紐帶,喚醒兩位藝術家精神共通的時代記憶。

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著名藝術理論家邵大箴說:“崔如琢的市場價格是和他的藝術修養相對應的。”在接受採訪時,崔如琢說:“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其後果是相當可怕的。不認同民族文化焉能自信?不自信談何創造?有鑑於此,我們必須正本清源,堅守傳統。”

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莫笑人生易頭白,白頭看花人亦少。”73歲的崔如琢對藝術生態的深入體悟和把握超乎很多藝術從業者之上。在全球藝術生態的視角下,重新認知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強大的自信推動中國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是在文化全球化,也同樣面臨著文化同質化的今天,所有藝術要面對的問題。在話語權利的爭奪當中,只有再切磋,再琢磨,才能在更具深度的層面裡發現真正的價值。崔如琢,正是這樣一位潛心體悟的藝術家。

在採訪中崔如琢表示,“我想在五年之內成立一個‘如琢人文科學藝術獎’,在文化上做一個大的慈善。藝術上要超越歷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定要超越歷史,這是我的標準。你不創造歷史,作為藝術家來講,那標準太低了。”


原文:《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莫白

資源出處:《收藏投資導刊》2018年5月總第178刊

更多精彩內容鏈接:

一詩一畫,重塑一段藝壇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