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做的好,怎麼獎;做的不好,怎麼罰?!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招聘以及教師資格考試的教育心理學中高頻知識,也是非常需要理解的重點。

斯金納的工作是基於桑代克的“效果律”的,之前我們都學過桑代克提出的及時反饋,但斯金納向“效果律”加入了更新更細緻的理解:強化。

學生做的好,怎麼獎;做的不好,怎麼罰?!

我們可以理解為反應出現的結果對有機體作出的反應起著控制作用。它能影響以後反應發生的概率。他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如果一個操作(自發反應)出現後,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在今後發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經通過條件作用強化了的操作發生後,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今後發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本過程。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強化的類型。強化類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強行為出現的概率。在教學中,教師對認真思考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家長對考試成績好的孩子給予獎勵,這種現象都屬於正強化,其中表揚和獎勵都屬於正強化物。

負強化又細分出了逃避條件作用和迴避條件作用。

1.逃避條件作用: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

2.迴避條件作用指的是: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時,有機體自發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

逃避條件作用和迴避條件作用,都是在反應後撤除了厭惡刺激,加強了同類反應發生的概率,屬於負強化的原理。

懲罰和消退兩者與強化正相反,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降低行為出現的概率。

學生做的好,怎麼獎;做的不好,怎麼罰?!

懲罰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正懲罰是給予一個厭惡刺激,從而降低其行為出現的概率;負懲罰是撤銷一個愉快刺激,從而降低其行為出現的概率。正懲罰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懲罰,舉例說明:今天你考試不及格,回家被父母打了一頓,這就是正懲罰。負懲罰的例子也很常見:今天你考試不及格,因此每天晚上看電視的機會就被沒有了,只能去繼續學習。這樣就是取消了一個你喜歡做的事情和刺激,兩者都是為了讓你吸取教訓,從而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

最後,消退指的是有機體在作出某一行為反應後,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概率會降低。例如小孩想讓家長買玩具,哭鬧著不願意離開商場。這時候大人不理睬徑直離開,小孩發現這招沒用,立刻跑上去跟著爸媽立刻,下次也不會再犯。

學生做的好,怎麼獎;做的不好,怎麼罰?!

根據強化原理,斯金納提出了一個程序教學。那麼程序教學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解剖一下,就知道它的本質是怎麼回事了。(1)利用的原理是強化理論;(2)適用的對象:能力高且個性獨立的學生;(3)學生學習方式:自學;(4)優點:自定步調;(5)缺點:缺乏師生互動,難以做到合作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