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亞洲國家對女性的「低齡化審美」?

幻翠


這個審美問題顯然涉及到了社會倫理學以及心理學的相關範疇,當然也與大的時代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對低齡化的審美其實無傷大雅,也是當下網絡消費時代的必然產物。嬌豔的青春誰人不愛?朝氣蓬勃的小鮮肉誰人不喜?理性客觀去看待這一現象才能理解其背後的深層緣由。

網絡媒體的高度發達所與之而來的是審美對象的需求變得表象化和功利化。

美的內容變得不再重要,顏值高於一切,感官需求和刺激是審美最為初級的愉悅,也是最容易獲取的愉悅。
〖破壺――法國畫家格勒茲,本文給大家帶來的是風俗畫大師筆下的少女之美。〗


審美功利化在具體藝術審美和生活中的大眾審美中都有著普遍顯現。藝術上拒絕差異性審美,符合“我”即是美,不符合“我”即是醜。生活中淺顯的諸如標準、嬌嫩、嫵媚、中性等審美對象愈發炙手可熱。高度發達的美容行業讓老黃瓜刷綠漆都變得唾手可得。喜歡小鮮肉也能自己隨時變為小鮮肉。

女權主義的崛起也是“小鮮肉”能夠橫行的原因之一。

男權時代的秩序被徹底擊潰,老牛吃嫩草一旦變為女對男,這種震撼對社會普遍價值的推動與影響更加巨大。因為男人喜好妙齡女子一方面是感官愉悅,更多的其實是社會地位的彰顯和生殖繁衍的需要。女人愛小鮮肉則是感官生理上的“真愛”之顯現。


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日本和韓國文化以快速流行的商業模式對年輕人的影響相當普遍。

這種影響是持續在一代人身上的文化代碼,在日本、韓國的文化其實是多元的交融狀況。傳統和流行;古老與現代;深邃和膚淺;保守與激進等等文化與審美是紛雜呈現的多元狀態。

什麼野蠻女友你只不過傳說,大多回家還得相夫教子。類似男子嫵媚、女子帥氣的中性審美都是單一輸出給我們的錯覺。





象是將審美對象瞄向未成年的行為只不過臆想而已,動真格的話且不說道德倫理所不容,法律更是嚴苛到每一個細節。若是非要將個例視同為社會普遍傾向的話有失公允。

這是個審美被商業利益所操弄的時代,被裹挾其中恐怕是大多數人所選擇的隨波逐流。商業需要快速推廣和攫取利息最大化,概念化和觀念化的審美所導致的結果肯定就蛇精臉和小鮮肉肆意橫行。客觀的說都是蛇精臉了那麼肯定“歪瓜裂棗”就顯得稀缺金貴了,小鮮肉也終會變成老臘肉,想拽也拽不動的時候那麼內容和思想就彰顯出意義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展望未來在異性審美方面肯定要面臨鉅變。人工智能將一切變為皆有可能,人類看到真實異性都嫌膩煩不是沒有可能,什麼小鮮肉也都成雲煙了。


疾飛昏鴉


多年之前,在宿舍看《沉默的羔羊》,偶然間提到朱迪·福斯特扮演的女主角非常漂亮。當時下鋪的老大哥便調侃道:歐美人的審美標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二十歲的小夥子喜歡二十歲的姑娘,四十歲男人喜歡四十歲的成熟女性,而我們的標準只有一個,永遠喜歡十八的姑娘。

不知道是因為這句調侃讓我記住了朱迪·福斯特,還是朱迪·福斯特讓我記住了這句調侃。但看到這個問題後,我逐漸意識到,其實所謂的“低齡化審美”,只是問題的表象。因為無論東西方,大家關注的都是美貌和智慧。

進一步闡釋的話,就是說,我之所以覺得朱迪·福斯特好看,並不是因為她的年紀,而是她的形象和氣質。同樣的道理,許多人喜歡十八歲的小姑娘,也不是因為她們的年紀,而是因為她們的相貌。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種與文化心理的差異。

說的再直白點,“低齡化審美”的實質是喜歡漂亮的女性而非在乎於年齡;同樣,西方“成熟性審美”也並非關注於年齡,而是在具有一定顏值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理性和風韻。當然,事無絕對,這是相對而言的。

東方許多國家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或實行一夫多妻制。而我們的古代是採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一般來講,妾的年齡是要小於正妻的。納妾的目的無外乎兩種,一是繁育子孫,二是填補人慾。正因如此,古人在納妾的時候並不會過於考慮是否門當戶對,而是更加註重女性的相貌和生育能力。

在這樣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心理下,男子普遍願納相貌姣好、生育能力較強的女子為妾。毋庸置疑,年輕女子是絕佳的選擇。這使得我們今天的男性出現了“低齡化審美”,而問題的實質在於,這種文化心理在乎的其實是相貌和生育能力。

對比西方的傳統文化,自文藝復興以後,對自由和權利的推重日益顯著,更為看重理性和智慧。當然,其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西方社會中的女性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男性的附屬品。但這種狀況得到了比較徹底的扭轉。特別是在女權主義的推動下,許多西方人的觀念產生了巨大轉變。

經歷和見識,本身就是一種魅力。因而許多西方男性更為看重女性的內在。還記得當初宿舍的老大哥曾告訴我說,其實不少西方男人絕對四十歲左右的女人最有魅力。

如今仔細想想,他的說法雖然難以求證,卻不無道理。從生理和相貌上來講,三十四歲的女性達到了完全成熟,而且基本擺脫了稚氣,更具風韻。更為重要的是,豐富的閱歷使得她們更具見識,散發著理性的光輝。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便能理解我開頭所講的,為何朱迪·福斯特能受到許多男人的追捧和青睞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更喜歡“小”的,而到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或者說在另一個文化環境下,肯定會發現,原來成熟的女性才更具魅力。

題主覺得“王菊的爆火”很意外,可實際上這正是我們的社會向著更為合理的方向發展的結果。

最近的綜藝節目,《創造101》中,相貌並不出眾的“菊姐”(王菊)雖然成績不在前列,可始終沒有被徹底淘汰,甚至不斷被觀眾接受。或許,在不少人眼裡這是與國人的審美相“衝突”的。

可是,如果大家仔細看我前面近似於“冗長”的鋪墊,就會清晰的認識到,其實我們的文化心理正在悄然發生轉變。從單純的注重女性的外表,轉而漸漸增加了能力和見識的權重。當然,要實現徹底的蛻變,仍然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以上,是我對東西方審美差異的一些思考,或許還並不是很成熟,但簡單梳理出來與大家交流。歡迎補充討論。


碣石樵子


謝謝你的提問。我覺得,我們真的把現代與古代,中國與外國混為一談,什麼問題都不好說。

中國古代的婚齡的比現代要早很多,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

最早的女性應該還是未成年人,比如12歲已經結婚也不是非常罕見。

甚至還有包養媳存在。

《紅樓夢》裡談情說愛的寶玉、黛玉據專家考證是15歲左右。

民國時代有婚姻法規定,年滿18的男女方可結婚,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婚姻。

而今天的新婚姻法規定女20歲,男23歲方可結婚。

由此來看,中國的法律體系對婚姻保護是有明確年齡保護的。

但是,婚姻自由,也給一些婚姻一種穿越。

最奇特的婚姻穿越,能夠達到男性比女性大50歲以上!

中國人對女性的審美是不是完全低齡化,這個不太好說。

總之,對女性“如花”和“妙齡”的審美也是一種常態。

比如,中國詩歌中對女性美的描寫,大部分都是妙齡女性。

繪畫中的大部分女性也是“妙齡女子”。

但是,也有“半老徐娘”的讚美,但是,畢竟抵擋不住“妙齡女子”的誘惑。

女性的美是多樣的,既有如花妙齡的美,也有風韻猶存的美。

成熟的女性肯定有成熟女性的美。

我覺得,我們今天與西方的女性審美,差別不是很大。

至於亞洲國家,與中國傳統差別也不大,女性早婚是常態,欣賞妙齡女子的女性審美觀,應該與中國沒有太大差異。

但是,從現代的發展趨勢來看,亞洲各個國家基本在國家法律保護的範圍內維持婚姻自由。

尤其是亞洲發達國家,日本韓國的平均婚齡都在28歲左右了。

因此對女性的審美,從低齡化走出,也是一個現代女性審美的趨勢。





千千千里馬


這不是低齡化審美,而是跟商品經濟有關的,我舉個例子,白種人更喜歡“小麥膚色”,但是中國人更喜歡白皙皮膚,為什麼?


這涉及到一個階層的問題,在美國,小麥膚色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時間去曬成這樣,也就暗含著你是一個有階級地位,有錢,有閒的那種人,而如果是白慘慘的皮膚,則意味著你缺乏運動,你長期呆在一個地方,暗含著你是一個底層人,你沒有錢,沒有閒。


而中國人喜歡白皙皮膚其實原理也差不多,只不過是倒過來的,由於中國膚色較白種人色素沉著,因此一般有錢,有閒的人往往是白白的,所謂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暗示著你有一定社會地位,你有錢,有閒。


低齡化審美的本質也是如此,白幼瘦的審美不是從今天開始的,記得這個人嗎?



在唐朝時期,一度以胖為美


實際上即便是在改革開放早期,也是以胖為美的,當然當年的胖不是那種臃腫的胖,而是一種健康的胖,是這樣的:


後來怎麼就變成瘦子了呢?這也和外國思想傳來有關。


在美國,富人一般身體比較勻稱,因為富人有錢購買有機食品,不用去吃垃圾食物,而窮人由於沒錢,大量吃一些垃圾食物,造成美國窮人不少胖成這樣


審美大致有一個健康的傾向,在這個健康傾向範圍內上下波動。


所謂的審美,是暗含一定的價值傾向的,往往更美的人意味著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錢財,非洲有些國家的婦女以唇環為美,


這是造成“白幼瘦”的原因。


李建秋的世界


女性低齡,有女性低齡的特點。女性低齡的特點是小鮮肉。從眼目上,情慾上吸引人。但其另一個特點是不成熟。

有這麼一句話叫飽暖思淫慾。人在豐衣足食,沒有什麼生活壓力,而且在自己慾望增加的情況下,為了眼目的慾望,情慾的慾望,一定會選擇,低齡的女性。反之,如果生活壓力大,就會選擇成熟的女性。

然而《創造101》王菊為什麼能火。也是大眾內心,對某種內在東西的一種嚮往,追求或者說需求吧!

我是一個七零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挺大的。車房貸款,給父母養老,孩子唸書等。我相信做為普通的老百姓跟我有同感的人,應該很多。像我這樣的人需要的是什麼呢?是成熟的人,能給與自己在工作,事業上以指導。需要的是成熟。

現在的人都知道向錢看。有一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人都在追求錢財。然而,為了追求錢財,有的人把做人的底線都拋棄了。在社會中有的人即使你幫助了他,他也不會感謝你。因為,人已經沒了道德底線。如果社會缺乏道德,更多的人需要的是真誠,需要的是人的善良。

我看了王菊的表演。王菊並不是那種小鮮肉。她不故意坐坐,沒有嬌滴滴的感覺。

我覺得她火爆的原因是:從她的氣質,反應出她的某種成熟,反應出她的真誠與善良。這是大眾更真正需要的東西。


校外老師


最近《創造101》比賽引起了熱議,像王菊的“菊外人”,楊超越等都有極高的話題度,已經超出了一個選秀比賽本身的討論。“王菊”的特立獨行的形象,與主流審美的不同,讓王菊幾乎佔據了各大熱門討論榜的榜首位置,而楊超越那種傳統憐花惜玉的形象,也在王菊的討論之後再次進入熱門話題榜。至於說到這個題目裡的亞洲國家對女性的低齡化審美,無論王菊還是楊超越兩種選擇方式都無可厚非,其實也都是娛樂消解一切時代中的一個及時消費品罷了。



審美是人的基本訴求,什麼是審美?像康德所講,“美是無目的的目的性”,像高爾泰老師所講,“審美是人自由的象徵”。人世間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美的標準進行衡量。藝術之美中,像蒙娜麗莎豐富的微笑,像清明上河圖中豐富的人情,都是藝術美的最高呈現。人性之美中,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那種勇敢忠誠,是人性的靈光與至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