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激發農村新活力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和實踐探索。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總要求明確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的三農發展戰略,在理論上,這一戰略摒棄了以往的中心—外圍發展理論,轉而強調城鄉並重的包容性發展理論;在實踐上,改變了傳統經濟學智慧所主張的“城市帶動、工業反哺”的三農發展模式,轉而探索城鄉並舉的融合發展模式。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解決三農問題的頂層設計。三農問題的本質是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三農振興戰略直指三農問題的核心即鄉村發展的“短板”,不僅與注重經濟增速時期,通過強化城鄉分割體制來推動工業化的政策實踐完全不同,還體現了黨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發展理念和指導思想的不斷深化。如何做好城鄉融合,聽聽專家如何說。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

城鄉融合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鄉互補發展客觀要求: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要向鄉村延伸和覆蓋,同時鄉村要為城市發展提供賴以生存的良好生態環境與安全食品。推進城鄉互動發展,城市發展離不開鄉村,沒有鄉村支撐,城市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鄉村繁榮也離不開城市,沒有城市帶動,鄉村發展效率、效益與質量就難於提升。水漲船高,根深才會葉茂。提高城鎮化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離不開鄉村振興與新農村建設。城鄉融合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城鄉融合不是城鄉一樣化,而是消除城鄉隔離的“二元結構”,拆除城鄉之間的藩籬,實現生態環境共治、基礎設施相通、公共服務共享、市場規則相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在城鎮化前期,鄉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流動,從事非農產業,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在城鎮化中後期,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減少,勞動力紅利逐步消失。由於優質勞動力大部分已定居城鎮,農村勞動力質量亟待提升,會出現農村凋敝現象。與此同時,也會出現“大城市病”與“小城鎮病”(發展不足),客觀要求對大城市功能進行疏解,從而減緩“大城市病”和消除“小城鎮病”。由“聚集效應”向“涓滴效應”轉化,需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鎮質量提升與鄉村振興。

——劉治彥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

矛盾之變決定著全局之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為時代課題。從目前我國發展的現狀而言,最不平衡的發展就是城鄉發展,最不充分的發展就是農村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影響最大的群體是農民。在城鄉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又突出表現在城鄉居民之間財產分化嚴重。目前有1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由於戶籍限制無法在城市安家落戶,難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長期遊離在城鄉之間,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農村人口總量的基本國情,決定著沒有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因此,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大報告把三農工作放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部署,以鄉村為切入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破解一個重大的時代難題:城鎮化難以逆轉,如何在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同時避免鄉村空心化並振興鄉村。在過去的工業化進程中,作為人口大國既要全力以赴解決自己吃飯的問題,又要進行快速的工業化,這是一個非常兩難的工農關係問題。而中國成功地破解了如何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確保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這個時代難題,創造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工業革命發展奇蹟。在新時代,我們要如同在工業化進程中始終沒有忽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那樣,始終將鄉村發展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處理好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這是中國現代化的大方向。

——陳文勝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城鄉一體化研究智庫團隊首席專家、研究員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城鄉一體化的教育規劃,優化教育佈局。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以常住人口為準的教育服務體系,按照人口動態監測情況佈局教育資源,並通過財政撥款、設備添置和教師配置等向農村學校傾斜。積極推動優質教師資源在城鄉的合理流動。

第二,加快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和就業援助制度。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和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以國有公益性人力資源市場為主體、職業中介機構為補充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保證城鄉勞動力就業和企業用工;開展城鄉勞動力免費職業培訓,提高城鄉勞動力就業素質和能力。

第三,加快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為總體目標,鞏固和提高城鄉社會保障並軌成果。一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注重統籌各類社會群體和各類保障待遇。二是建立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保障向外來落戶人口覆蓋。

——張海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城鄉關係與發展規劃研究室主任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的路徑就是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相信後續中央有關領導機構還會出臺比較詳細的政策。從2018經濟工作分析來看,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住房制度的改革比較重要,城鄉融合發展,一定要讓城市有吸引力,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住房門檻高是很大的壁壘。如果明年能在這個問題上有較大突破,肯定有利於城鄉融合發展。

現實中,我國農村大量的所謂農民,已經不是真正的農民,我把他們稱為不真正下地的“地畔農民”。我國真正以農業為主業的人口,現在應該在4億左右,而實際的城市化率估計已經達到65%以上。這意味著,今後每年需要進城的實際人口應該顯著小於前述1500萬人,待“城市化”的人口也不是3億,而是不到2.3億。

如果我國對城鄉區劃制度作出適當改革,降低城市門檻,城市人口總量就會顯著增加。通過改革,大量鄉村居民點應該“實至名歸”,一批村莊,特別是建制鎮所在地的居民點,應該被劃為“縣轄市”。將“市管縣”制度撤銷,再將農業比重較大的縣做大幅度的合併,例如陝西秦嶺以南的25個縣區,可以合併至七八個,全國合併到800個以下,就可以全面推行“省直管縣”,並在每個縣裡發展幾個“縣轄市”。

全國各類城市發展到3500個左右,這樣也不需要將每一個建制鎮當做“城市”,就是踏踏實實的農村鎮,全國這種鎮可以有三萬至五萬座。現在講的農村“三產融合”、鄉村旅遊、農業服務,都在這樣的鎮上。習總書記在上述講話中還提到的“逆城市化”人口,也適合在鎮上,沒必要、也不可能三 兩戶分散在田野居住。

有人擔心中國土地資源缺乏,不能搞城市化。其實,我國是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低,而非缺乏土地。中國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如果達到深圳的水平,GDP再增加3倍,也不用增加建設用地。如果真是缺乏土地,則更需要搞城市化。

——黨國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农村新活力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