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葉子
AI會替代學校教師嗎?會淘汰大部分老師嗎?
說多了都是累啊,還是聽聽專家們給出了準確答案吧!
教育泰斗顧明遠:未來教育,教師作為引路人不會被AI取代
“數字化,人工智能、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改變了我們的思維。”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也改變著教育。它改變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義、教育的生態環境、教育的生態、教育的方式、師生關係、以及家庭的關係等等。這種變革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說顛覆了整個的傳統教育觀念。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教育教師和教師都將會被AI所取代呢?“當今的教育要回歸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人的權利,它的本源是人的權利,這是機器無法完成的。”顧明遠說,教育是要培養有思想品德、高尚情操的人,這個培養靠機器是無法進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的報告裡曾講“教師不會消失,教室也不會消失。教育的定義也不會重新消失,教育應該是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尊重人類、尊重和平”。這些思想恰恰需要由老師身體力行來培養。因此,顧明遠認為人工智能不會代替人類,因為人類有精神世界,機器人無法代替。教師作為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是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是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是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校長劉彥:8年堅持,有過孤獨與挫折,但更有勇敢和堅持
既然AI無法取代學校和教師,那麼能不能為我所用?對於一所八年堅持用信息化教學的學校,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校長劉彥深有體會。“八年來,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基於互聯網,基於App做了一些課程融合這樣的一些創新和課程再造的創新。”劉彥介紹了學校信息化教學的歷程,她回憶,2010年學校做了把電腦、iPad引進到課堂上的探索,當時國內還未有先例,也很少有指引。2014年的時候學校在這條路上,其實是經歷了一些挫折,也飽嘗了孤獨。但是隨著2015年從兩個班的實驗到一個學科的實驗,全面推開到全校全年級從初一到高三。整個學校都進行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深度融合之後,我們也發現迎來了一個好的時代和機遇。劉彥認為,如今的孩子都是數碼時代的原住民,怎樣讓他們在現代生活甚至未來生活中面對數碼時代的挑戰?面對信息時代甚至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怎樣讓他們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同時在這種環境下又具有一定的自由精神、批判性思維,以及溝通能力?作為學校管理者,作為老師更應該考慮怎樣處理好真實生活與虛擬網絡的辯證關係。
中央電教館館長:教育信息化時代不會“非正式學習”就會被淘汰
為學生打造一個網上書桌、為教師準備一間網上備課室、形成一個以學校為單位的學習社區。”對教育信息化2.0的如何實施,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書記、館長王珠珠這樣建議。在王珠珠看來,教育信息化2.0與1.0相比,教學特徵和模式發生了不少變化,由以往單一的灌輸式、啟發式、階段式變為了交互性、協作性、泛在性、持續性。另外在轉段升級上也發生了變化,引領技術從網絡化向智能化轉變、關注重點從基礎設施連通向人的發展、工作著力點從局部向整體轉變、教育信息化從外生變量向內生變量轉變。王珠珠坦言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信息化讓人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獲取知識途徑發生了變化,如協同學校中的正式學習和其他場域中的非正式學習,如果不會主動非正式學習,就會被淘汰。對教育信息化,王珠珠一直希望能消除“信息孤島”,普惠廣大師生特別是地處邊遠貧困地區的師生。她表示只有做到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師生都能夠便捷地獲得和選擇使用優質資源,才是真正的實現同在藍天共享優質資源,才能真正做到大山擋不住知識。
洋蔥數學CEO楊臨風:教育信息化落地,基本前提是能不能常態使用
“教育信息化有一個很核心的要素在於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必須要能夠常態化落地。”對於從事智慧課堂多年的洋蔥數學CEO楊臨風認為,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邁入2.0時代,實現了升級後,教育信息化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轉變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在實現教育信息化2.0常態使用過程中,仍然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升整體的教與學的品質,讓老師能夠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開心?作為在線教育企業CEO的楊臨風認為,同樣需要做到三件事。首先,要有一套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課程體系,把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這才能夠在課堂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給學生更多探究的時間。其次要以學生為本,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最後是為教學者賦能,在教育信息化落地的過程中,給教學者提供一個支架。洋蔥數學在國家課標基礎上,研發了一系列與教材配套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對完整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練習、刷題、測試、診斷和糾正六大模塊實現了全面的智能化與數據化,為教師與學校提供了完整的智慧課堂教學常態應用模式。其實,人工智能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早已被業界普遍認同。未來,教師需要和人工智能配合互補才能賦予自身更多機會和勇氣進行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技能、品德和人格,才能讓學校教育迴歸育人本質。
教育泰斗顧明遠:未來教育,教師作為引路人不會被AI取代
“數字化,人工智能、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改變了我們的思維。”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也改變著教育。它改變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義、教育的生態環境、教育的生態、教育的方式、師生關係、以及家庭的關係等等。這種變革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說顛覆了整個的傳統教育觀念。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教育教師和教師都將會被AI所取代呢?
“當今的教育要回歸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人的權利,它的本源是人的權利,這是機器無法完成的。”顧明遠說,教育是要培養有思想品德、高尚情操的人,這個培養靠機器是無法進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的報告裡曾講“教師不會消失,教室也不會消失。教育的定義也不會重新消失,教育應該是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尊重人類、尊重和平”。這些思想恰恰需要由老師身體力行來培養。
因此,顧明遠認為人工智能不會代替人類,因為人類有精神世界,機器人無法代替。教師作為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是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是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是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校長劉彥:8年堅持,有過孤獨與挫折,但更有勇敢和堅持
既然AI無法取代學校和教師,那麼能不能為我所用?對於一所八年堅持用信息化教學的學校,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校長劉彥深有體會。
“八年來,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基於互聯網,基於App做了一些課程融合這樣的一些創新和課程再造的創新。”劉彥介紹了學校信息化教學的歷程,她回憶,2010年學校做了把電腦、iPad引進到課堂上的探索,當時國內還未有先例,也很少有指引。2014年的時候學校在這條路上,其實是經歷了一些挫折,也飽嘗了孤獨。但是隨著2015年從兩個班的實驗到一個學科的實驗,全面推開到全校全年級從初一到高三。整個學校都進行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深度融合之後,我們也發現迎來了一個好的時代和機遇。
劉彥認為,如今的孩子都是數碼時代的原住民,怎樣讓他們在現代生活甚至未來生活中面對數碼時代的挑戰?面對信息時代甚至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怎樣讓他們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同時在這種環境下又具有一定的自由精神、批判性思維,以及溝通能力?作為學校管理者,作為老師更應該考慮怎樣處理好真實生活與虛擬網絡的辯證關係。
中央電教館館長:教育信息化時代不會“非正式學習”就會被淘汰
為學生打造一個網上書桌、為教師準備一間網上備課室、形成一個以學校為單位的學習社區。”對教育信息化2.0的如何實施,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書記、館長王珠珠這樣建議。
在王珠珠看來,教育信息化2.0與1.0相比,教學特徵和模式發生了不少變化,由以往單一的灌輸式、啟發式、階段式變為了交互性、協作性、泛在性、持續性。另外在轉段升級上也發生了變化,引領技術從網絡化向智能化轉變、關注重點從基礎設施連通向人的發展、工作著力點從局部向整體轉變、教育信息化從外生變量向內生變量轉變。
王珠珠坦言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信息化讓人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獲取知識途徑發生了變化,如協同學校中的正式學習和其他場域中的非正式學習,如果不會主動非正式學習,就會被淘汰。
對教育信息化,王珠珠一直希望能消除“信息孤島”,普惠廣大師生特別是地處邊遠貧困地區的師生。她表示只有做到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師生都能夠便捷地獲得和選擇使用優質資源,才是真正的實現同在藍天共享優質資源,才能真正做到大山擋不住知識。
洋蔥數學CEO楊臨風:教育信息化落地,基本前提是能不能常態使用
“教育信息化有一個很核心的要素在於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必須要能夠常態化落地。”對於從事智慧課堂多年的洋蔥數學CEO楊臨風認為,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邁入2.0時代,實現了升級後,教育信息化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
轉變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在實現教育信息化2.0常態使用過程中,仍然會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升整體的教與學的品質,讓老師能夠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開心?作為在線教育企業CEO的楊臨風認為,同樣需要做到三件事。
首先,要有一套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課程體系,把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這才能夠在課堂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給學生更多探究的時間。其次要以學生為本,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最後是為教學者賦能,在教育信息化落地的過程中,給教學者提供一個支架。洋蔥數學在國家課標基礎上,研發了一系列與教材配套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對完整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練習、刷題、測試、診斷和糾正六大模塊實現了全面的智能化與數據化,為教師與學校提供了完整的智慧課堂教學常態應用模式。
其實,人工智能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早已被業界普遍認同。未來,教師需要和人工智能配合互補才能賦予自身更多機會和勇氣進行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技能、品德和人格,才能讓學校教育迴歸育人本質。
按圖生童話
個人認為,教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不會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1 教師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幾率為0.4%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餘勝泉說,“反之,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餘勝泉告訴記者,英國廣播公司(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其中,電話推銷員、打字員、銀行職員等職業,分別以99.0%、98.5%、96.8%概率,被列為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而藝術家、心理醫生、教師等職業,分別以3.8%、0.7%、0.4%的概率,被列為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
“BBC分析認為,教師被機器人替代的概率只有0.4%,但英國教育專家AnthonySeldon則預測現在離人類教師消失只剩下3000天。孰是孰非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楊九詮說,“我想不可能有也不應該有肯定的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教師’已非彼‘教師’。在未來新的社會樣態、教育樣態、知識樣態和學習樣態中,教師的思想觀念、心智結構、生活方式和角色意識等,以及教師與社會、組織、學生、同行的關係,都可能發生顛覆性的全新變化。”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主要職責。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智能機器人可以代替教師傳授知識、解疑答難、展示方法、考試閱卷,但在‘傳道’這一塊是替代不了的。”新疆呼圖壁縣教科局局長朱新宇說。
“目前的智能教學系統還是對優秀教師的模擬,建立教師模型、學生模型、教學法模型和交互模型等。所以說,人工智能遠遠談不上對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直接威脅。我們可以將人類智慧編碼輸入電腦,但不可能將電腦芯片植入一個健康的大腦。”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賈積有說。
2 人工智能將是教師的得力助手
餘勝泉也認為,人工智能在教育未來的許多方面,如自動出題與批閱、學習障礙診斷與及時反饋、問題解決能力測評、學生心理素質測評與改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實時監測、學生成長髮展指導、智能學習伴侶、個性化智能教學、綜合素質評價報告等方面,都可以承擔起教師的角色。
“人工智能將引發現代教與學的革命,眾多語音圖像識別、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成像技術滲入課堂,使得現行的教學媒介、師生評價反饋、深度學習等都發生改變,學生個性化、任務單式的學習,團隊項目式的學習,多學科的統整融合實踐等,都將在智能設備的支持下變得更便捷。”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後海小學校長蔣和勇說。
“人要駕馭機器,而不能被機器奴役。”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表示,有了人工智能的輔助,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讓教育變得更好。
教師就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服務提供者、設計實施定製化學習方案的成長諮詢顧問,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動力的激發者、情感的呵護者,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
3 不會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顯然,未來的優秀教師將是那些善於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教師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說,“我們應該積極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同時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造力。創新思維的培養,就是要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餘勝泉說,未來的教育是人與人工智能協作的時代,充分發揮機器與人類不同的優勢是提高教育生產力的關鍵,人工智能將會取代簡單重複的腦力勞動,教師要發揮人類的創新、複雜決策、情感關懷激勵等優勢。
朱新宇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學必須抓住3個核心:
- 一是教授學生有價值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探尋知識的興趣、慾望和方法;
- 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
- 三是啟發學生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說,教師要不斷增長本領,善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學效果,擴展知識疆域,調動學生興趣,不能對其漠然置之、不屑一顧。
同時,教師也要體現主體地位,永做學校主人,關注學生成長。人不僅是學習知識的認知體,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教師職業必將長期存在,人工智能則發揮必要輔助。
“面對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日新月異,有關大學和中小學應加快教師發展信息化步伐,主動擁抱人工智能,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服務過程中的應用,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支撐教學方法的改革,持續不斷地造就一批又一批掌握信息技術、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師。”王定華說。
瑞豆PTE
朋友們好,我是鄉戀。題主問,教育十“AⅠ”,大部分教師會被淘汰嗎?
我百度了下,“AⅠ”的解釋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想淘汰課任教師,那只是一則故事,根本不可能。
只要有基礎教育,就一定有課堂教學。“現代化”在教學中,永遠替代不了人工。
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學生和教師是有心的交融和情感溶和的。機器替代不了。
鄉戀
我覺得AI教育不能夠淘汰大部分老師,教育的主體還是應該在廣大的學校,而且學生學習的氛圍,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對學生學習的監督,這都需要老師來完成。
AI能更好的輔助老師卻不能代替老師
教育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學生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不可能缺少來自於同學,來自於師生,來自於集體的這種社會氛圍,這種社會氛圍只能由學校能夠帶給學生。
Ai教育確實在補充學生的知識漏洞,以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好的學習建議和學習方式方面,做的特別到位,不過它能夠起到作用,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有自主學習或者是主動學習的意願或積極性。
以後的老師必將全部都會使用AI教育手段
如果以後的老師不會使用AI教育手段的話,那麼這部分老師將會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這是一種新式的潮流能夠彌補老師單兵作戰的缺陷通過高技術手段能夠準確的分析每個同學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特點,針對每個同學的學習特點,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和講授,這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說絕對是一個好事。
學生學習需要監督,老師承擔的就是監督和解答的角色
學生的學習並不是把知識擺在那裡,他就會主動學習,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學習會產生困難,產生矛盾,產生各種各樣的為難情緒和懶惰。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出面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困惑,舒緩他們的情緒,以及督促他們努力學習,這都是AI無法提供的。
宇宙最好老師
教育+“AI”來襲,會不會淘汰一批老師呢?我看還是會的。
當然,淘汰的不過是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師,而真正有創造力,有激情的老師永遠都不會被淘汰的。
因此,對於大多數老師而言,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並且一定要了解人和“AI”的本質區別,才能讓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只要是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人,都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網友批評指正。謝謝!
圖片是輸給了“AI”的柯潔,給大家提個醒。
教育微景觀
目前的互聯網已經成為“知識共享”和“信息爆炸”一個巨型存儲站,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對“知識信息”的篩選與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學科教育的話,家長和孩子選擇學校學校還是比較省心的一種方式。
那麼從知識本體的可選擇性增強,ai也帶來了更好的互動性和吸引力,以及對眾多知識的演示性增強,老師的工作重心可能會從知識講解轉型為知識引導或者是補隙。相互配合從而增強了教育的寬度及深度,使知識更加牢固,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更加通達。這說的情況是建立在ai教育非常普及的情況下而言。
是否會大量下崗那就取決於教師重複性勞動的可替代性,從只是教知識來看,照本宣科的話那就真的很危險了。不過人本性為主的教育暫時還是脫離不了教師的。
大腦嘿洞
不會的。
AI並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教育領域。
教育+AI只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工具,就像是以前的黑板、推拉黑板、電子白板,是教學工具的迭代發展,輔助教師教學,並不能完全代替老師的職責。
AI是一種技術,應用在教學這樣一個場景裡,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AI可以由廠商技術人員來完成,但內容的創作者更多的還是教學一線的老師們。
大米飯先生
我們學校早就開展雲課堂教學,也沒有淘汰一個老師,人工智能也得人操作怎麼可能淘汰老師。
令狐青雲89088282
Ai可以輔助教學,但是不能完全替代老師。老師的職能會有一些轉變而已。
晴雨32889877
文化老師就保不見會淘汰,相比較之下,藝術類老師和體育類老師肯定不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