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硯山平遠人,藝高德高的張文貴

【導讀】張文貴(1895 ~ 1969),硯山平遠人,石匠。其待人謙和,樂於助人,一生傾心石藝,技藝精湛,徒弟頗多。在平遠、稼依、阿舍以及開遠、中和營一帶被稱為藝高德高的民間藝人。除在民間留下難以計數的碓窩、石碑、石磨、鹽臼、石缸、石獅等風格各異、栩栩如生的石料作品外,還先後參加平遠、魚澤坡、稼依、回龍等水庫的施工工程,用心雕出許多群眾喜愛的作品,也雕出他對紅土地的摯愛情懷。

【故事】硯山平遠人,藝高德高的張文貴

張文貴,原籍河西(今通海),祖上以屠宰為生。12 歲時,家鄉人多地少,家中兄妹8 人,年長的十五六歲,年幼的僅一二歲,而其父耽於抽大煙,勞力缺乏,難於維持生活,不得不另想辦法外出謀生。父親隨即打發張文貴拜舅父為師,跟隨舅父遠涉今硯山縣平遠地區學石藝謀生。張文貴學藝之艱辛,世人難信。白天奔波勞累,夜晚食宿野外,每逢夜幕降臨,豺狼成群,一隻嚎叫,數只呼應,令人不寒而慄,毛骨悚然。當時張文貴年齡最小,成人將其安置保護,睡在中間,以防意外。野外的艱苦生活一直延續到十七八歲。

隨著時間的推移,尊師的教誨,家人的循循善誘,世道的艱苦磨練,張文貴的技藝逐漸長進。造石橋、建房、刻石碑,雕龍畫鳳無所不通。舅父去世後,張文貴挑起了舅父之重擔,率眾石匠承攬活計。張文貴從事石工一生,所做工程重視質量,遵守信譽,概不草率從事,且團結工友,每每順利完工,其技藝均獲群眾讚譽,頗受平遠、稼依、阿舍、中和營方圓數十里群眾尊敬。

民國29 年(1940 年)張文貴在中和營造橋,深得路人好評;民國30 年,張文貴在平遠一帶張家、袁家建房屋、打碑墓,備受主人讚賞;中和營小橫山張家見張文貴技藝精湛,為人忠厚,便認作親戚家門,待張文貴及其工友親如一家。事後,只要有人提起平遠張師傅,凡是四五歲以上的人,幾乎無人不曉,均稱讚他是藝高德高,為人忠厚的民間藝人。

助人為樂是張文貴的本分。和他一起做石活的工友之家務小事,婚喪大事,無不操盡心血。受惠人有楊文興、楊正福、杜開友、宋三等七八人。每辦一件事,張文貴總是根據對方困難所在,給予墊付錢糧,之後慢慢賠還,解人家燃眉之急。工友楊文興原籍丘北,在張文貴幫助下,成家立業。之後,張文貴又將自己的場園無償送給楊文興建房屋,讓楊家子孫有庇護之所。由於張文貴愛幫助別人,待人誠懇謙和,鄉上都愛跟他相處、學藝。張文貴門下出師者甚多,僅平遠、田心上營、紅果樹一帶就有近百人。張文貴為平遠地區的民間建築培育了大批匠人。

1962 年,經濟困難時期,很多人家沒有加工糧食的碓、磨,張文貴打了石堆、石磨安放在自己住房門外,供鄉鄰使用。有的人家缺乏勞力,只要見到張文貴,張文貴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幫助,並將用具借給他人使用,使得人家高興而來,歡喜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