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不升級?

育兒奶爸


沒必要升級,也沒辦法升級了。

20世紀90年代,1992年,我國拿到了第一批俄羅斯出口的Su-27,共計12架。Su-27這一型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在役戰鬥機對中國空軍帶來的極大的衝擊。同時期中國空軍裝備的各型戰鬥機主要是以殲-6為主,少量殲-5與少量殲-7以及極少量部隊試裝的殲-8。所有的這些戰鬥機都沒有超視距空戰能力。(國產戰鬥機首次發射中距空空導彈要等到1995年)

當時的PLA對這型先進戰機可以說是愛不釋手,這批最終數量共計48架的Su-27被解放軍飛行員拿來進行極高強度的飛行訓練,一般世界各國空軍都是給一架戰鬥機配2組飛行員。而這批接收較早的Su-27配備的飛行員可能會多達3,4組。

實際上早在2009年,PLA就開始退役這些早期接收的Su-27。其設計壽命5000小時,並且還經過延壽,很多都飛了7000小時以上。這批Su-27的結構老化問題非常嚴重,再延壽也不太可能了。這是之所以沒有必要升級。

另一方面,這批Su-27SK屬於Su-27最早的服役型號Su-27S的出口型,飛機本身也不是很成熟,無法掛載R-77這類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飛機本身也有坑爹的結構強度的問題。早期的Su-27在跨音速段的可用過載就會迅速降低,被稱為跨音速陷阱。直到Su-35S,俄羅斯才完全解決當初Su-27的這些問題。然後PLA看著Su-35S流下了眼饞的口水也買了幾十架天天陪J-20飛南海。

前幾年J-11D鬧得沸沸揚揚,不少人高呼PLA不可能引進Su-35S,然而最終Su-35S還是引進了,從官方的八股報道上也能看出PLA對這型戰機的喜愛,很明顯,沈飛並沒有吃透Su-27的技術,也無法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改進。這就是之所以沒辦法升級。


貞觀防務


其實也是有升級的,只是很多人沒有注意而已。

1992年到1996年之間交付給中國空軍的78架原版俄製蘇-27SK/UB型飛機,其技術狀態大致相當於蘇軍80年代中期的水平。這批飛機在上世紀90年代是我國空軍的絕對主力,但是其劣勢也是比較明顯的:一是機體壽命短,這批飛機的機體壽命普遍只有2000到3000小時,配裝的AL-31F型發動機壽命也不過1500小時,按照每年200小時的使用壽命計算,最多用10年就必須進行二次延壽了。實際上根據筆者掌握的信息,部分蘇-27型飛機在21世紀初已經做了兩次延壽作業了;二是航電系統落後,蘇-27型飛機在研發與製造時並沒有引入西方流行的集成化航空電子系統概念與1553B數據總線的系統架構,依然停留在老式的分立式設備上,導致對機載航空電子系統的升級改進異常困難,而且還容易出現木桶效應。

以上兩個因素決定了我國空軍在對老的蘇-27飛機進行升級改進時,一是不甚划算,有大量延壽兩次之後的蘇-27型飛機載荷譜發生很大變化,只能在各航空兵團用於讓新飛行員體驗飛行,很少進行大過載空戰機動飛行,拿這些飛機去進行改進,性價比很低;二是過於困難,對於俄羅斯人這個“非人類能設計出來的系統”,我們能搞清楚就已經是難上加難了,搞清楚它落後在哪已經累死上億個腦細胞了,現在還指望來改進,那顯然還是算了;三是主機廠所生產任務也很繁重,基本上沒有產能用於把蘇-27飛機拉回去改進了。

但是,還有部分蘇-27飛機確實進行了改進,這些改進有些是我們自己做的,有些是聯合白羅斯的588工廠做的。比如“霧都雄鷹”之前裝備的殲-11A戰鬥機,就通過在N001雷達後端增加一條邏輯電路,具備了打RVV-AE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儘管這個能力也是聊勝於無);而“南國雄鷹”的殲-11A戰鬥機,則將蘇-27S的老式MFD顯示器更換為一塊較大的彩色LCD顯示器,具備了顯示數字地圖與戰術數據鏈信息、接入戰區網絡聯合作戰的能力;再說“杜風瑞大隊”的部分殲-11飛機,更是改了一套非常時髦、跟美帝賣給沙特的F-15SA上配備的電子戰/導彈預警系統(DEWS/CMWS)迷之相似的告警設備。所以……誰說我們的蘇-27沒有改進呢?


軍武次位面


有網友問:為何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不升級?根據媒體報道,我國已經對在瀋陽生產的200架國產版蘇27戰機,也就是殲11戰機進行了升級。

但是並沒有升級在90年代進口的76架蘇27戰機。這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是,原版蘇27戰機的機體壽命,並不是很長,只有2000小時,我國後來生產的殲11B經過努力,已經極大提高了機體壽命。

蘇27戰機只有2000小時機體壽命,其實就算再節約使用,20年也就到了可以退役的時候。而如果正常使用,基本8-10年,就會消耗光,蘇27戰機的機體壽命。而且,蘇27戰機配備的發動機,壽命是800小時。

這樣算下來,還要更換2-3次發動機,一臺發動機也要幾百萬美元。如果進行延壽作業,由於蘇27戰機的機體使用的材料相對落後,整體成本就會比較高。相對於美軍戰機的機體壽命和發動機壽命都是俄製戰機的2-4倍。

而我國空軍現在每年的訓練時間也達到了200-300小時,訓練量增加很多,而在70年代,一年平均只有幾十個小時訓練量,其實首先就是戰機的機體壽命和發動機壽命太短,訓練時間太長,戰機很快就會報廢了。

其實這也是在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空軍屢屢敗給以色列空軍背後的秘密。阿拉伯國家都使用機體壽命幾百小時的早期米格戰機,根本就沒有多少訓練量,大部分埃及和敘利亞飛行員在70年代,一年只有30-40個小時的飛行訓練量。

而以色列空軍駕駛高機體壽命的幻影,鬼怪和F-15,F-16戰機,美軍F-15,F-16戰機有8000-10000小時的飛行壽命,因此,以色列飛行員才可以每年都保持200個小時的飛行訓練量。再加上戰機性能的差距,所以才能打出0:82的擊落比例。

我國殲11A戰機是仿造自蘇27戰機,在機體壽命上也有一些問題,一直到殲11B戰機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將機體壽命延長到4000小時。現在最新的殲16戰機的機體壽命已經可以達到6000小時,接近美軍的水準。

另外就是,我國殲11B戰機採用了全新的航電系統,這就需要對整個飛機的所有系統,都進行完全改造,如果再更換新機體,實際上,就等於重新買了1架戰機,為此,蘇27戰機已經沒有進行大幅度升級改造的必要。還不如,重新制造殲11B戰機效率更高。


深度軍事


主要是飛機壽命、性價比等這些問題。

我國的蘇27戰機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的,服役至今已經高達20年左右的機齡了,機體結構已經決定了其不適合再進行改進了。而這樣的例子在俄軍身上也存在著,俄海軍的蘇33戰機服役至今,其實性能還是製造時的水平,但是由於機體結構老化,不適合進行大的翻新改進,所以只能這麼用著。

其次,我軍中的蘇27其實已經是一個配角了,隨著後來蘇30、殲10、殲11、殲20等戰機的加入,我軍的各方面的作戰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最初蘇27進入我國時,是當之無愧最先進的戰機,當時我軍主要還是二代機,而蘇27則是三代機,相當程度上保證了我國領空的安全。

但是後來蘇30到來,我軍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而國產的殲11、殲10、殲16等,能夠隨著我軍的現實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進,同時還在不斷進行生產,比如殲10A/B/C,性能越來越強,包括雷達、發動機、武器設備等都有了很大的革新。但是蘇27畢竟是直接從俄羅斯進口的,而且數量不多(相對於全部三代機),在其他性能更強的戰機還在繼續生產的情況下,對蘇27進行改進的必要性也已經不大了。


戰爭之王


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購買的前三批原裝蘇27SK(單座戰鬥機)和蘇27UBK(雙座教練機),分別是1992年的第一批26架(22架蘇27SK、4架蘇27UBK),1995年的第二批24架(16架蘇27SK、8架蘇27UBK),1999年的第三批28架(全部都是蘇27UBK),總共78架。

1992年第一批蘇27交付中國空軍

如今一晃20多年過去了,這些昔日中國空軍的絕對主力,除了有十多架在事故中損毀,還有十多架報廢退休以外,剩餘的40至50架依然繼續戰鬥在守衛祖國藍天的第一線。有人也許會問道:“我軍現在還有大量第二代第三代的殲7殲8等著換裝,蘇27好歹至少是第四代戰鬥機吧,怎麼就報廢退休了?為什麼不進行升級改裝再戰20年呢?”



20多年過去了,蘇27已經開始退役

其實對於中國而言,升級蘇27在技術上本身並不存在任何問題,只不過早期型的蘇27機體壽命實在是過於悲催,就算想升級也是有心無力。蘇聯時代設計戰鬥機的定位是大規模的戰爭消耗品,使用時間方面的要求並不高。再加上蘇聯在航空材料領域的技術儲備和加工水平與西方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導致俄製戰鬥機的機體壽命普遍比西方戰鬥機短得多。


俄製戰鬥機普遍機體壽命較短

以同為四代機的F15和蘇27為例,F15機體壽命接近8000小時,經過延壽甚至可以使用上萬小時。而蘇27的機體壽命只有3000小時,還不到F15的一半,即便經過延壽也很難使用超過4000小時。因此中國上個世紀90年代進口的蘇27,至今使用了超過20年,而且作為全軍負擔戰備的主力部隊,訓練強度也非常大,按照平均每年接近200小時的飛行時數計算,已經差不多榨乾了機體壽命的剩餘空間。

裝備新型戰鬥機比延壽老舊的蘇27更加划算

蘇27如此之短的使用壽命,進行升級改造的性價比是很不划算,還不如直接生產新的戰鬥機。再加上我國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性能全面升級的殲11B/BS,不僅用機械掃描天線雷達替換了倒卡天線雷達,還具備了發射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機體壽命也延長到了6000小時以上,再加上更加先進的後繼機型層出不窮,原有的蘇27就安心等著退役就行了。


刻雨無痕


此問涉及到飛機機體壽命問題。試為析之。

蘇-27設計的理論壽命為3000小時,自打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我軍服役,每年飛行時間按200小時計,20年就是4000小時,可以說大部分已到了退役時間,沒法再進行升級。再有,中國進口蘇-27使用的三姨夫(AL-31)大修時間為1000小時,終身壽命2000小時,中間換過一次,也已到達壽命極限。機體和發動機,都沒法進行維修和更換,強行使用,將危及飛行員安全。通過多年使用和鑽研,我國已完全掌握這種飛機包括髮動機在內的生產技術,在進行了大幅度的技術改進,相繼推出了殲-11B、殲-15和殲-16等系列國產戰鬥機型號,可以說在技術上完成了一次重型三代機的嬗變,進而成為我空軍和海軍的主力戰鬥機,擔負起我國空海安全任務。

為說得明白,可舉例為證,日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到1998年,共進口、組裝生產美製F-15J/DJ戰鬥機233架,經過不斷升級改進,至今因無新的機型替代,仍在勉強使用。我卻聽到網上的聲音說,什麼日本高水平的維護保養得到了驚人的90%的出勤率,乖乖,按日本自己的統計,2008年至2015年間,F-15J共發生墜機、零件掉落等嚴重事故70多起,這又怎麼解釋?自日本“購島”中日驟起爭鬥以來,常見只剩下一把骨頭的這隻惡老鷹在飛翔,它自個說滴,僅2016緊急起飛的次數,高達1000次之多,目睹大批F-15緊急起飛的國民說,“場面壯觀”,不過技止此耳,不是被咬住,就是打了曳光彈逃跑,也許那種尷尬的無奈背後所表現出的情形,一如這種飛機的櫻花塗裝,只有繽紛飄落的奇幻,卻實在談不上些許的戰鬥力。

所以了,該退則退不猶豫,培養個飛行員不容易。


魂舞大漠


2009年,西安火車站服役,進行退役處理的蘇-27SK戰鬥機在轉運過程中被人拍下,從1992年第一批蘇-27來華,僅17年後就走完使命。當時曾引起網友的軒然大波,要知道前兩批蘇-27原本是前蘇聯空軍自己的訂單,可不是什麼猴版。

因為使用壽命已經耗盡。

前蘇聯老毛子時期,對戰鬥機設計的哲學跟西方不一樣,認為在世界大戰背景下,戰鬥機都不過是快速消耗品,根本不可能用完漫長的壽命週期。例如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一架戰鬥機的平均壽命只有16個小時,而盟軍西線大轟炸,一架轟炸機的平均壽命只有68個小時。

所以老毛子對戰機的使用壽命指標要求比較低,這樣還可以用料用差點,製造工藝弄簡單點,最後製造成本弄低點,生產速度可以弄快點。蘇-27最初型號蘇-27SK其設計的使用壽命只有2500小時,只相當於西方國家同時期戰鬥機的一半水平。2012年1月13日,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首架完成10000小時飛行記錄的美國空軍第89-0487號F-15E戰鬥機,該戰鬥機於1990年開始服役。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早期蘇-27設計壓根不給結構延壽留機會。

現代戰鬥機的結構延壽,是把各零部件一一拆開,然後用X光檢驗探傷,對於出現金屬疲勞和小裂縫的部件進行修補或更換,然後再拼回去。

但是蘇-27設計做的比較狠,他的靜力試驗做的非常徹底和完美,各個部件可以實現等速裂化。從設計上這樣很完美,不會有些部件受力過強,提前出線問題。但是他喵的,這樣也意味著使用壽命到了的時候,各個部件都差不多了,要換差不多全部更換,這個成本代價太大了,從經濟學上講不划算。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裝備的早期蘇-27SK也都在退役

最後:小夥子們艹的比較狠

我們購買的第一批,第二批蘇-27SK戰鬥機,都是在1994年之前交付的,那時候我們空軍第一次接觸到第三代高水平戰鬥機,雖然我們當時裝備的數量不多(48架),但是我們雄心很大,是把這些戰鬥機用來培養能適應未來現代化空戰的種子飛行員來用的,一架飛機往往安排三四個飛行員去輪流熟悉,去艹,不僅如此,它們還承擔著為全軍編寫訓練教材和研究新戰機的戰法訓法等諸多任務。

不給人家好好休息機會就算了,開車的都知道,一輛車好幾個人輪流開,更容易壞,不同的駕駛風格造成的衝突,對車輛影響很大,對於戰鬥機也是如此,由此造成的提前退役,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嶽掩赤城


從俄羅斯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一件跨時代的大事,這些蘇27系列以及隨後國產化改進型型號,甚至影響了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的亞洲政治格局。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從俄羅斯飛赴中國,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擁有了第三代戰鬥機。到1999年,我國共引進三批78架蘇27戰機,其中有38架是蘇-27SK單座戰鬥機,40架蘇-27UBK雙座戰鬥機。另外中國還進口了大約100架蘇-30MKK,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戰鬥機。

這78架原裝進口的蘇-27飛機至今的機齡從19年到26年,有數架故障墜毀,有十幾架壽終報廢退役,目前剩餘五十多架,還在承擔主力作戰任務。但這些飛機大多數都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改裝改進,主要原因是原版的俄製戰機的設計壽命只有3000小時,太短了。

我軍引進蘇-27以後,把這三批戰機當成了種子部隊,訓練強度極大,從2000年開始,我國空軍飛行員的年飛行時間超過了200小時,在一些重點部隊則達到250小時。原裝進口的78架蘇-27的機體壽命被迅速消耗。已經沒有太多的深入改進價值。

不過,我國空軍也做了改進原裝蘇-27發射國產導彈的嘗試。當年進口的蘇-27系列戰機與我軍的武器系統軟硬件接口都不能統一,俄製戰機只能使用原裝進口的俄製導彈,不能打國產導彈。後來我們破解了俄式火控和外掛管理的軟硬件系統,改了一下航電系統源代碼,進口的蘇-27/蘇-30MKK也能掛國產的霹靂-12空空導彈。


科羅廖夫


首先來華的蘇27戰機是俄系戰機,從設計,製造電子系統,火控系統,源代碼等我國一無所知,升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第二,我國與俄羅斯協商的在華組裝200架的殲11 A戰機合同因為俄羅斯的各種限制和阻撓而只生產100架左右就停止了,後期生產的是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1B戰機,該系列戰機除氣動外形和發動機外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第三,當我們吃透蘇27技術的時候,來華的48架蘇27幾乎已經使用到壽命的極限了,已經沒有太大的升級必要了,要知道其中一部分戰機本來就是俄軍使用過的二手戰機。

第四,我們的沈飛產能有限,國家資源有限,只能集中資源研發製造我們自己的殲11系列戰機,蘇27戰機只能通過修修補補維護使用了。

但蘇27戰機在我軍的歷史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其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老兵不死,只會慢慢的遠去。


隨風探花


這一方面是,蘇27的原始設計問題,前蘇聯時期對戰鬥機設計的思念與西方不同,以大規模戰爭為背景來考慮,認為戰鬥機為快速消耗品,對使用壽命要求較低,蘇27的早期型號壽命不到3000小時,我們使用20年左右退役,已經屬於正常期退役了

另一方面是,是否值得升級的問題。按正常,戰機可以通過中後期的大修升級來延長使用期,但是這個升級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個大問題。早期進口的蘇27可是原版,採用俄系技術標準,與中系技術標準完全不通用,這就造成我軍在後勤維護方面的麻煩,而且要進行升級,也難以自主進行,更換新的俄式設備,這屬於與俄方合作,等於把大修交給俄方一樣,俄方是不會拒絕,但是價格也不可能便宜,甚至可能比當年引進價格更高,這不是俄方有意難為我們,這是正常現象。更理想的方法,我們自已趕,將其俄式設備更新了中式的,實現技術標準統一,但是這個工作難度太大。比請俄方承包更貴,實際最後結束的成本費用可能不比全新造一架殲11B便宜。

如此一來,與其費時費力的大修升級,不如直接退役,然後生產新的。似乎只有少量狀態較好的,接受了有限的升級,尚在使用中。當然了,這僅於限於早期進口那批,我們自行生產的殲11A起,在壽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已接近於西方標準。這屬於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了,不算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