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竟然被日本私人藏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每頁29.3×14.2釐米。日本私人藏。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達八百多本,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兩本。

一為唐代傳入日本的墨跡本,一為保存於陝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此卷早在唐代已隨歸化之僧、遣唐之使流傳到東鄰日本,對日本書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其餘在中國本土者,南宋之後,俱成劫灰。

只有保存於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觀三年薛嗣昌石刻本。

雖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稱善本,但和墨跡相比較,鋒芒、使轉含混多了。

相比之下,石刻本輕重變化小,用筆中鋒側鋒不明,含混而不見鋒芒。可見米芾“石刻不可學”是有道理的。

《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

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

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於大觀已醜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跡相比稍差一些。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復出後,很多學者不敢肯定為真跡。為了保險,說成是“唐摹本”。

啟功先生曾於1989年4月在京都小川家獲觀原本,在其《千字文說》中補記有“蓋敦煌一種薄質硬黃紙經裝裱見水時即呈此色。

其字每逢下筆墨痕濃重處時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猶有內亮之色,更可知絕非鉤描之跡矣”。

先生以初唐人臨本證明:這就是800本之一。

並有詩云:“永師真跡八百本,海東一卷逃劫灰。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家老大回。”

1912年日本小川為次郎氏把所得到的一個墨跡本影印行世,內藤虎考訂認為,這即是所謂“拓王羲之書”“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那一卷。

天平勝寶八年(相當唐肅宗至德元年) ,日本聖武天皇死後,其皇后藤原光明子在把他的遺物獻給東大寺盧舍那佛,遺物中的《獻物帳》即包含此卷,現在已改裝成冊。

每頁高29.3釐米,寬14.2釐米。光緒辛巳楊守敬即在跋語中指為智永書。

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組成的韻文。

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文中1000字本來不得有所重複,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時,卻重複了一個“潔”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實際只運用了999字。

繼周興嗣版千字文之後,還相繼出現了《續千字文》、《敘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