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阿彌

流動城市(liquid city)是本屆布魯日三年展的主題(5月5日-9月16日),也是比利時海邊小城布魯日(Bruges)在中世紀就給人留下的印象。在14-15世紀,布魯日因其靠近大海的便利條件,積極發展海上貿易。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停留,它也因此獲得了經濟上的繁榮。然而,幾個英明統治者的相繼去世使得此地迅速衰落,留給集體記憶的,是其作為國際藝術中心時創造的文化遺產。如今,藝術家和建築師們再次聚集於此,為這座美麗而富有人文傳統的小城注入更多創造力。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布魯日三年展海報

橋樑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雅羅斯瓦夫·科扎基維茨,《橋樑》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人們從《橋樑》上經過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橋樑》對岸的雕塑

布魯日的城中心有很多運河,橋樑自然也成為必備的建築形式。不過,波蘭藝術家雅羅斯瓦夫·科扎基維茨(Jarosław Kozakiewicz,b.1961)的《橋樑》(Brug)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是一座以幾何形式為主要結構的不鏽鋼窄橋,人們可以從一端走到另一端——不過,對面即是終點,可以近距離欣賞康斯坦特·佩爾梅克(Constant Permeke)雕造的尼奧比像。由此說來,這座橋更像是一個地點,而並非通道,人們在此擦肩而過,也在此相遇。橋樑外觀的設計基於一個模型幾何系統,每兩條相交的線都指向抽象人臉的關鍵結構點。外觀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連結點都是匯聚的過程——既象徵著兩個人的相遇,也象徵著未來與過去的相遇。

摩天樓/布魯日鯨魚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StudioKCA建築事務所,《布魯日鯨魚》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孩子們在鯨魚前嬉戲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布魯日鯨魚》前有著藝術大師楊·凡·艾克的雕像

這個體型巨大的鯨魚(Skyscraper / The Bruges Whale)是來自紐約的建築事務所StudioKCA的作品。有四層樓高的雕塑的表面材料均是從太平洋中搜集的海洋垃圾,共計五噸。整個蒐集工作持續數月,並受到夏威夷野生動物基金會和Surfrider基金會志願者的支持。雕塑被安裝於靠近楊·凡·艾克廣場的運河中,旨在呼籲人們關注人為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就規模、材質和外形來看, 《布魯日鯨魚》很容易讓人想到中國藝術家徐冰用建築廢料製作的巨型《鳳凰》 。

無限²³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彼得·凡·德里切,《無限²³》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遊客乘坐遊艇從《無限²³》旁經過

彼得·凡·德里切(Peter Van Driessche,b.1964)藉助《無限²³》(INFINITI²³)表達在河邊垂直居住的可能性。建築物讓人想起日本戰後的建築運動“新陳代謝”(Metabolism)——在這場運動中,方格狀的空間被堆砌起來,組成高樓大廈。德里切垂直向的方形單元是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場所。當城市規劃者們在尋找未來更合適的建築形式時,德里切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林中工作室之館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林中工作室,《林中工作室之館》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林中工作室之館》俯瞰圖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林中工作室之館》是舉行聚會的絕佳場所

《林中工作室之館》(SelgasCano Pavilion)由西班牙著名的建築事務所“林中工作室”(Selgas Cano)創作。這是一個活潑的漂浮館,不僅顏色鮮豔,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充滿光影的律動。裝置主要由黃色的漂浮板和熒光粉色的半透明彎曲結構組成。這是一個絕佳的聚會場所——漂浮館不僅可以承載很多人,讓人們在河上欣賞布魯日的風景,游泳者還可以從漂浮板上躍下,在運河裡暢遊一番。

MFS III——明納漂流學校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昆萊·阿德耶米,《MFS III——明納漂流學校》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裝置的內部結構

《MFS III——明納漂流學校》(MFS III - Minne Floating School)是非裔荷蘭建築師昆萊·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在尼日利亞海港拉各斯創作的《馬科科漂流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MFS I,2013)的第三版。這一系列作品旨在解決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為臨海城市帶來的挑戰。系列的第二件作品《MFS II》創作於2016年,地點在威尼斯。和之前的作品類似,《MFS III》依舊會對水文化相關的研究、創新、教育和社會介入進行探討。

蘭切爾斯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約翰·鮑爾斯,《蘭切爾斯》

布魯日三年展,在流動城市遇見驚喜

《蘭切爾斯》局部

《蘭切爾斯》(Lanchals)是紐約藝術家約翰·鮑爾斯(John Powers)從布魯日豐富的歷史和民間傳說中獲得的靈感。彼得·蘭切爾斯(Pieter Lanchals)是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的顧問,在反抗城市特權的一次暴動中被殺死,同時被殺死的還包括大公的一系列隨從。大公帶了一支軍隊來複仇。為了紀念這一事件,52只天鵝被放入運河之中。至今,白天鵝都是布魯日城市景觀的象徵。鮑爾斯的作品模仿了天鵝的頸項——儘管看上去它也會被認為是人類脊椎或者龍捲風的形式。這件高大的作品被安放在河邊某個廣場上。

以上只是參展作品的一部分。在整個市中心區域,共有15件裝置作品,分佈在不同的地點。它們形成一個開放空間,並在意想不到的場合與人們不期而遇。2018年的布魯日夏日,也註定會因三年展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文中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