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軍|畢業季:狂歡 落寞 退回底線

吳克軍

【本期話題】畢業季觀察:美麗的泡沫隱藏了什麼?

策劃:李振偉 顏培大

畢業季:狂歡 落寞 退回底線

□ 吳克軍

藝術院校嘉年華的畢業狂歡大戲還沒散場,沸反盈天的質疑聲便鋪天蓋地而來,畢業展不僅沒有贏得原本所希望的掌聲和叫好,反而更多人認為展出的作品樣貌、內涵、傳承、創新等方面乏善可陳,既無藝術內涵,也展現不出人文素養。為什麼會這樣呢?

吳克軍|畢業季:狂歡 落寞 退回底線

在中國的藝術院校教育裡,教育部及其治下的各級教育局、大學、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會需求方,沒有任何一方是無辜的。

2017年,我國教育投資總額度為42557億元,在世界排名中較為靠後,只佔GDP的4.2%,其中高等教育部分不到11107.4億元,佔比26.10%,這其中,除去中國大學行政部分的消耗外,真正的直接地用於教師和教學的份額可能一直會是個謎。相應的,藝術院校又能攤到多少呢?

大學有大學的難處,我們的大學沒有多少主導權和主動權,機制問題是大學本身無法逾越和改變的。但是,大學的根本何在?靈活性何在?

對於教師而言,終日惶惶於評估、職稱、教學事故、意識形態、不愛學習的學生以及可憐的稍微算計不到便難以度日的薪俸。家長則抱怨著學校並沒有讓自己的孩子更為優秀,但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又如隔重山。社會需求方因學校提供的畢業生百無一用而無奈,可社會的倒逼機制遠未建立。

學生也感到委屈,坐了四年冷板凳,可是學校和老師……

中國的高等教育成為一個找不到出口的循環怪圈,在現狀無法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前提下,不如退回到教育的底線上去。

藝術內涵與人文素養不是憑空而來的,它需要以傳承創新、深厚積澱、社會關懷、獨立思考、精神自由、知識轉化等作為支撐,而這一切又涉及一個根性的問題,也是方法論:讀書。

吳克軍|畢業季:狂歡 落寞 退回底線

我以為重要的不是畢業季的形式,而是為了畢業季的到來所做的知識儲備,以及畢業之後是否有能力面對社會的風吹雨打,這二者都不是形式問題,它有一個並不絕對科學但能夠說明問題的衡量標準:讀書量。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以為讀書是萬能良方,但於學生而言,它是本分,人必堅守本分方可以談其他。早在漢代,劉向就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增廣賢文》中有“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的說法,在教育上應視學生如己出(當然前提是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我也常講,“師者有甚於醫者”,醫者僅及於肉體,師者深入靈魂。我們的教師有義務告訴學生“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今年幸有吉祥事,個人多讀幾行書”“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腹有詩書氣自華”。有責任幫助學生建立以讀書為生活方式、讀書人生這樣的觀念和遠見,畢竟大學階段有著素質教育和方法建立的雙重功能。蘇軾講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廣義的觀也是一個問題,中國每天都有各種藝術展覽,可是有幾個藝術院校的大學生願意走進展覽現場去觀看、交流、學習、反觀、思考呢?所謂轉益多師,我們的畢業生有多少作品是一脈單傳或近親繁殖的呢?)蒲松齡也講過:“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非如此,何談藝術內涵與人文素養?

吳克軍|畢業季:狂歡 落寞 退回底線

切不要以為當下的大學生都明白這些如此淺顯的道理,即便知曉,知行之間尚有不短的距離,何況在網絡時代,知識的碎片化、稀釋化、平面化、娛樂化、雞湯化使得我們的大學生在更多的獲取平臺上反而常常一無所獲。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代表團到西安美術學院交流時我曾談到,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大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深度嚴重不足,美方代表團團長表示這也是她對美國大學生的擔憂。根據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1年中國人均讀書4.3本,比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少得多。第14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我們總是在面對新的問題,表面上看,讀書量增加了,讀多少書是個問題,但讀什麼書是更為關鍵的另一個問題。一直以來,升學和就業成了國民教育的主要訴求,學生相應形成有用的書就讀,無用的書不讀的功利閱讀觀。甚至還有眾多的大學生,連這種功利的閱讀觀也未建立,那麼這樣的數據對於大學生意味著什麼呢?大學生除了課本以外的讀書量是分子還是分母呢?

吳克軍|畢業季:狂歡 落寞 退回底線

哲學家講: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在我們的學生髮育不良的現狀下,空泛地去指責學生的作品缺乏質量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東晉葛洪《抱朴子·崇教》中有言,“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我們中國的大學生經歷了高中時代煉獄般的苦學之後,到了大學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大多也沒有什麼堅定的意志和遠大的志向,兼之大學教學管理方面的缺陷,大學生天天過著“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閒散而又忙亂的生活。

有一首詩是對大學生的寫照,“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要想讀書待明年”。

而讀書是從來都不會晚的事情,這也是底線吧。宋末元初翁森寫過《四時讀書樂》,民國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長葉楚傖編進國文教科書,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樣情致高妙的勸學詩了,那就鄭重寫下,送給即將走出大學校門和即將走進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們: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