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應試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館教育?

ML

6、7月份的考試季,讓各色精彩答卷和奇葩試題陸續在社交媒體傳播,有的博人一笑,有的引起熱議,也有的引起了社會相關行業的關注。

大家說|應試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館教育?

受應試青睞的博物館

就在近期,河南鄭州一份被稱為“博物館套餐”的試卷引發了相關群體的關注。據悉,這是一份河南省鄭州市2018年民辦初中綜合素質階段性評價的試卷。試卷的每一部分,分別被冠以“前言”“文明曙光”“定鼎中原”“有容乃大”“盛世榮華”“展望未來”等標題,與河南博物院的幾大展區的名字相對應。試卷中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賈湖骨笛、杜嶺方鼎等也悉數登場,而且以此為引,融合了各個學科的內容。比如有一道試題即為:骨笛中不同音高之間的關係很接近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三分損益律,根據給出的相關步驟,推出“羽”的頻率是“宮”的多少倍?

大家說|應試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館教育?

鄭州市2018年民辦初中綜合素質階段性評價

無獨有偶,今年山西省太原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和文科綜合試卷中也出現了兩道題,與山西博物院密切相關,這些題目分別以山西博物院內的展覽或展陳的物件為元素。在語文試卷的第三題“讀·寫”中明確指出,因為老家的親戚要帶孩子參觀山西博物院,請考生寫一段話,向親戚介紹省博的最新展覽,並且提醒入館時間。而且在題中給出的示範例子中,專門提到了省博的“古埃及文明特展”“李乾朗古建築手繪藝術展”兩大展覽,以及入館時間。在文科綜合試卷中,第一道選擇題出現的是山西博物院的各類青銅器圖片,其中有“最萌文物”商代酒器鴞卣,還有西周樂器晉侯穌鍾、西周叔虞方鼎、春秋舀水器,讓考生從這4幅圖片中來找到相關的歷史信息。

大家說|應試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館教育?

太原市2018年中考文科綜合卷

大家說|應試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館教育?

太原市2018年中考語文卷

來自博物館業界的思考

面對博物館元素被引進應試教育的考試範疇內這一現象,引來了不少讚許,不少爭議,不少質疑,也啟發了不少思考。同時,博物館界的一些專家學者也對這一現象進行思考,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看法,並以此為延伸探討對博物館教育發展的影響及警示。

大家說|應試教育能否助力博物館教育?

宋向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特定知識場景的時代體現而已,

博物館教育卻需與時俱進

以前考察學習成效,問學生雞和兔子共有幾條腿;現在考察學習成效,問學生九鼎共有幾條腿。一個是農業社會的情景,一個是小康社會的情景。所以,各種考試的試題中說到博物館,博物館人不要太興奮就好。在這些試題中,博物館只是考察特定知識的場景而已。相同的知識點,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會有不同的場景化表述。

博物館人需要認真思考的是,當學校教育提出社會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時候,博物館教育的觀念、方法是不是也要與時俱進?如果還是“知識點”或“歷史事實”或“生僻字”的識讀記憶,很可能會辜負了學校老師們的一片苦心。博物館人是不是也需要做做這些“試題”呢?

陳曾路

上海博物館

現象並無好壞,提防博物館教育的發展偏差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本身沒有好壞,只是客觀反映了當下社會對博物館的關注度上升這一事實和趨勢。

對於博物館人來說,首先我們要以客觀眼光和平和態度來認知這個事件。博物館教育有其自身的獨特屬性和發展規律,不要寄希望於把博物館納入考試中,就能使學生自身對博物館投入更多的關注,其能帶來的實際效果是未知的。

博物館教育本身是一種自主學習過程,而不是強制性、強迫性的學習方式,這與學校教育、課程教育是不同的。學生喜歡進博物館是因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找到想學習的內容,獲得自在舒服的體驗。如果博物館學習也變得強制性、程式化,和學分掛鉤,甚至採用不去博物館就扣分的懲罰式激勵方法,那麼,博物館在更廣泛的學生心目中,其形象未必為上升,可能反而會使原本對博物館有所關注的那部分學生的興趣也有所下降,甚至產生反感、厭惡之情。

徐純

臺灣博物館專業協會

特殊性導致知識與權力的不平衡,

擔心博物館教育走偏

近日看到博物館相關內容進入各種升學考試範疇一事,引起大家爭論。私以為這些試題應該是風雅之士茶餘飯後的話題,不太適合作為孩子的考題。博物館是一個非正規教育空間,現在居然登上正規教育並作為“小升初”的民辦初中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門檻,這似乎超出了一個小學生應該接受的知識層。

同時顯而易見的是,這項考試有在凸顯這些民辦初中的特殊性的嫌疑。這些出題者或許知道,孩子們如果當過河南博物院的小小解說員就會了解相關答案,因為這項特殊性來自於河南博物院、賈湖骨笛、春秋著名的三分損益律所在的特殊知識層。通過考試後,瞭解相關答案的孩子或許還會被引導為因為具備對文物有這項特殊性而沾沾自喜。

我也不得不懷疑,出題者是否清楚,這些考生的教學指標與考試標準。而對於那些參與了考試而不具備這種特殊性的小學生而言,其實這就是知識與權力的一種社會不平衡狀態。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博物館”教育”,指的應該是一種非正規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正如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把博物館教育定義為:讓孩子在博物館這個空間找到方法,可以解決他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正確認識和劃分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的範疇,才能防止博物館教育陷進那種揠苗助長的”教育”中。

顧潔燕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無奈與迫不得已下的博物館教育現狀與期許

把博物館相關內容納入到考題中,通過政策的強力推動作用,希望讓孩子進到博物館去學習,實屬無奈之舉,也顯得迫不得已。

一方面,因為這種動力機制是源於外部環境的,在功利目的驅動下,學生不得不前往博物館,而非出於學生的主觀意願。另一方面,在目前情況下,如果沒有政策因素去調動,確實很難吸引學生群體去博物館參觀。現實狀況中,在博物館的未成年參觀群體中,還是以低年齡群體為主,而少數的中學生群體多是出於學校任務和應付考試的目的而來,即使是學校組織的春秋遊、遊學之類的活動,也是一種外在的學習任務推動下的參觀行為。

2015年針對15歲中學生的PISA測試結果顯示,中國學生在原生興趣、科學自我效能等方面,跟其他國家的學生差距還很大。也就是說,中國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功利性較強,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喜歡,這其實挺悲哀、也挺無奈的。

我不是反對將博物館納入應試內容,這是在當下實際情況中不得已之舉。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博物館、學校和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需要怎麼一點一點來調整優化,進而能促使孩子從小萌發對自然科學、歷史、文化、藝術等等的興趣,並使其成為一種終身喜好,一種非功利的喜好,一種可以潛移默化影響他或她的個人素養、思維方式或價值觀的喜好。

楊應時

中國美術館

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可用,博物館教育本質卻不可違

在當今中國,學校教育開始關注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應該說是值得肯定和歡迎的好事。但我想提醒注意的是,博物館本身並不是學校,博物館教育也不是以課程教學為主體的學校教育,更不是畸形變態的應試教育。博物館是素質教育和終生學習的場所,博物館教育突出的優勢和特色是: 基於實物、情境開放、形式多樣、受眾豐富、資源整合。

在學校教育日益看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今天,博物館教育更應進一步發揮自身所長,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補充,讓博物館成為有助孩子們減負釋壓、激發自主求知熱情的理想去處。如果有一天,去博物館參觀成了學生們新的沉重負擔,他們從學校剛剛下課又要去博物館上課,還必須應付令人頭疼的考題,那就不僅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失敗,也是對博物館教育自身意義的調侃。

特別鳴謝

(按文中出現順序排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宋向光

上海博物館 陳曾路

臺灣博物館專業協會 徐純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顧潔燕

中國美術館 楊應時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