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呂雉的屍體200年都沒腐爛?

李進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妻子,中國歷史上第一任皇后即呂后,她也是秦始皇實行了皇帝制度後的第一個臨朝稱制、掌握朝政的女性,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實屬“奇蹟”,而且掌管漢代朝政長達16年。

前180年八月一日,呂后呂雉因病離世,終年62歲,與漢高祖合葬於長陵,長眠於陵墓之中。

直到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赤眉軍(一支農民起義軍)因不滿於政府的腐敗統治,發動起義,從東一直強勁猛攻,最終攻破並佔領長安。為了洩憤、為了錢財,赤眉軍盜掘了很多皇陵,當然,長陵也沒能倖免。

他們在盜取諸多金銀財寶的同時,還意外發現了“面目如生”的美人們,赤眉軍動了歪心思,對其侮辱,呂后也難逃厄運,有記載點名道姓的寫出了呂后遭侮辱。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呂后生前掌管他人命運,死後卻沒能得到安寧,讓人唏噓。

侮辱死屍這件事也說明,呂后去世後經過兩個世紀即200年的時間,她的屍體還沒腐爛,那為什麼呂后的屍體經過那麼久並未腐爛呢?


我們姑且相信這是真的(曾有馬王堆漢墓的千年古屍未腐),來跟有書君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因素:

1、金縷玉匣

玉匣也稱玉衣(也有玉棺的說法),是身份的象徵,而且古代人很相信玉能保屍不朽,皇族、貴族、近臣死後穿金縷玉匣當殮服,而且七竅(九竅)都用玉給堵上,可以說堵的密不透風,這心思夠縝密。

這樣儘可能的隔絕氧氣,以保屍體完好不被氧化變質。

2、特殊材質密封棺

皇族像呂后的下葬棺的規格肯定會很高,有記載,古時候為了屍體能完好,整個棺材周圍的環境都要儘可能的隔絕氧氣。

用各種材料把整個棺密封起來,再加上皇陵在地下,不見陽光、空氣不流通、較封閉,整個棺中相對屬於一個真空狀態,幾乎沒有細菌、微生物的活動空間,屍體被氧化的可能性也小一點,完好性也就會更大一點。


3、化學物質養著呂后屍

大家都知道化學反應是很神奇的,屍體中注入相當多的防腐化學物質,防止屍體腐爛變質。也有說把屍體泡在化學物質中防腐,就和赤眉軍侮辱呂后屍就對不上號了,常人誰敢去碰那些危險的東西呢,更不用說多次。

當然,對於流傳的事件和這種方法也只是可能,真相不得而知。

4、文字坑

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說呂后屍兩百年不腐爛,“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常用的各種修辭手法,有些詞、說法都比較誇張。所以真實度也不從而知。


中國歷史第一任皇后呂雉,統治時期廢除“挾書律”,鼓勵在民間可獻書、藏書,恢復舊典等政績。



當然呂后的陰險毒辣也讓人聞風喪膽,誅戮韓信等功臣、把情敵做成人彘等殘忍事件,另人咋舌。


呂后生前掌管人命運,死後百年屍身不腐卻不得安寧,有人說是她生前做了太多壞事而遭到輪迴報應。


不管是呂雉的屍體200年有沒有腐爛,還是赤眉軍多行淫穢之事,無論真相如何,中國所有的古墓、皇陵裡的所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地下的文化寶庫,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去竭力去保護,去維護的。

不應讓盜墓、辱屍這些不道德、違法行為橫行,要讓中華悠久歷史、中國古老文明傳承下去,中國,長盛不衰!



有書共讀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問題額,屍體都會有些腐爛的,何況是已經兩百多年的屍體。當然極端條件是不會腐爛的,因為那些條件細菌都生活不下來,比如歐洲阿爾卑斯山上曾經發現過一具幾千年的屍體,是個男性獵人,屍體沒有腐爛,甚至隨身攜帶的各種物體都保存的比較完好。
呂雉的屍體沒腐爛最早的記載見於《後漢書》,當時赤眉軍進入關中後“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這個記載本身就不太真實,各位想想,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就是一具溼屍,據研究是在下葬之後,由於白膏泥的作用,墓室密封性特別好,形成一個封閉的環境,在開始細菌開始腐爛屍體時,氧氣很快消耗完了,所以屍體就停止腐爛,而且裡面的藕湯經過幾千年還保存較好呢。但是見過辛追夫人的也知道,她的屍體已經不忍直視了,所以呂雉的屍體保存也不會好到哪裡。





小黑侃大山


200年不腐,有可能

屍體不要說200年不腐,就算是2000年,也是有可能的不腐的,例如湖南馬王堆的辛追夫人和湖北荊州的遂先生,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活生生”的例子,但是能保證屍體歷經2000餘年,而不腐朽,是要具備一定條件的。

發現辛追夫人的是馬王堆1號墓,是一座長方形的土坑豎穴墓,在坑北有一條墓道,墓口長20餘米,往下有四層臺階,逐層向內收縮,從墓口到墓底深有16米。辛追的棺槨在墓室中央,為一槨四棺的形制,棺室外面的墓室裡還填滿了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這種深埋密封的墓葬形制,為屍體的保存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條件。

屍體的深埋,墓室的結構的嚴謹,多層棺槨的保護,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得棺材內一直處於低溫缺氧的狀態,所以屍體可以保存2000餘年不腐。

呂雉在劉邦死後挾幼帝執掌朝政,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臨朝稱制”,權傾天下,從她的身份地位來看,她的墓葬規模應該要遠超於軚侯夫人辛追,200年不腐是有可能的,只是說有可能,並不一定。


史書記載是否靠譜——不一定

那麼呂雉屍體200多年不腐,到底是誰披露的呢?《後漢書·劉盆子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痛斥赤眉軍燒殺搶掠的罪行:

“赤眉貪財物,復出大掠。城中徹食盡,遂收載珍寶,因大縱火燒宮室,引兵而西……遂入安定、北地。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這裡說的是西漢末年,赤眉軍在各地起義,燒殺搶掠,大肆盜掘西漢帝王陵墓,他們在盜掘劉邦和呂雉的陵墓時,發現呂雉的身體經然保存的非常完好,然後獸性大發,對呂雉的屍體進行姦汙。不僅如此,對用玉匣裝裹的沒有腐朽的嬪妃們的屍體,這寫盜墓賊也沒有放過。那麼來分析一下這段話的真實性。

首先,《後漢書》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有很多記載都不符合史實,范曄本人在書中也多有一些個人觀點的表達,所以這裡的記載,赤眉軍姦汙呂雉的屍體,存疑

其次,書中記載呂雉的屍體不朽,是因為玉匣。這裡所說的玉匣,就是我們常說的玉衣,是兩漢時期貴族死後所使用的一種葬具,相傳人死後用玉衣殮葬可以保證屍身不腐。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玉是集天地之靈氣的神石,可以庇佑死者的失身。現在我們發現的所有玉衣裡,沒有一句保存完好的屍體。

第三,姦汙身體這種重口味的事,不是沒有過,也有戀屍癖的人,但是呂雉去世的時候,已經60多歲了,而且屍體已經過去了200多年,這得有多重的口味,才會對這樣的屍體感興趣。另外,赤眉軍盜墓,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就是為了盜取墓葬中的珍寶,用於起義,怎麼會有功夫顧及屍體,更何況在大庭廣眾之下,姦汙屍體,這可能就更小了。

綜上所述,呂雉屍體200年不腐,並被赤眉軍姦汙,只是以訛傳訛。屍體可能沒有腐朽,但絕對不會被姦汙,更大的可能性是被赤眉軍侮辱,發洩私憤。范曄這樣記載,可能有其自己的目的,一是為了表達對呂雉干涉朝政的不滿,二是揭露赤眉軍的罪行。


愛玩的想公子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她性格剛毅,嫁給劉邦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顛沛流離的日子,在劉邦稱帝后,又協助劉邦管理朝政。劉邦死後,兒子劉盈年幼,呂后輔佐兒子掌握天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臨朝稱制”。那時候,她大權在手,到六十一歲時病死後,與漢高祖劉邦合葬在長陵。

而說呂雉屍體200年沒有腐朽,是根據《後漢書》中記載的赤眉軍對墓中陪葬的女子行了淫穢之事,當然也包括呂雉,對這種事情,正常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這次赤眉軍盜墓行為完整的記錄在《後漢書·劉盆子傳》中,當時的赤眉軍是農民起義軍,他們跟強盜似的大肆掠奪,到處的搜刮財物,把當時的京城洗劫一空,甚至還縱火焚燒。之後,他們又來到南郊,與抵抗軍展開激戰,最後佔領多處城池。這時,天空下起了大雪,許多將士被凍死,於是他們滿懷仇恨來到帝陵,開始瘋狂挖陵。他們挖開的時候,看見漢高祖皇后呂雉的屍體躺在有玉寶石裝扮的棺材裡,裡面有很多珠寶,呂雉的屍體還沒腐爛猶如還沒死一樣。於是起義軍便瘋狂了起來,姦汙了呂雉的屍體。雖然這是來自史書的記載,但這樣的文字,令人看了膽戰心驚。但事實卻為未必是真實的,大家知道呂雉去世的時候已經六十一歲了,應該是一名老婦人了。她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距西漢末年也差不多有200年的歷史了,所以按年齡來算一位260多歲的老婦人,縱然是屍體沒有腐爛,穿再華麗的衣服,那也是個老女人了,赤眉軍又為何會對這種屍體下手呢?

有人認為,赤眉軍對毒後呂雉行如此不堪之事,極有可能不是因為呂后的外表,而可能是在於赤眉軍對於呂后的憎恨與厭惡,想要通過這種方式發洩恨意與怒火。

這種判斷是很有道理的。傳統觀念認為,作為女性的呂后不應該臨朝稱制,掌握天下。還因為她濫殺功臣,剪滅異己,更為不好的是她用了“人彘”酷刑懲罰戚夫人等等。

歷史的慣性讓呂后的形象大打折扣。


文蹤旅跡


呂雉的屍體歷經200年不光是沒腐爛,而且當時屍體仍然保存完好,皮膚光潤美豔,就是因為她身上穿著傳說中的“金縷玉衣”。

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農民軍於公元18年起義,最終攻下長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在公元25年殺死了西漢末帝劉玄,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將領馮異擊敗赤眉軍,首領樊崇投降,最後被殺,赤眉軍起義宣告結束。

對於赤眉軍攻入長安之後發生的事情,范曄(公元420年-479年)在《後漢書·劉宣子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侮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你可能會說:“呂雉生於公元前241年,卒於公元前180年,死的時候已經61歲,赤眉軍在公元25年攻入長安,那個時候已經過了205年,就算呂雉的屍體不腐爛,誰會對61歲的老太婆“多行淫穢”呢?赤眉軍的口味是不是太重了,況且當年呂雉三、四十歲已經吸引不了劉邦,而讓戚夫人受到專寵,生前已無魅力,死後還能咋迷人?”。

呂雉的屍體經歷200年還能栩栩如生,雖有些誇張,但也不是全無可能。

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發掘的馬王堆漢墓,就是西漢初期的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馬王堆漢墓出土了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多件,其中最為令世人稱奇的是保存完好的女屍。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之所以歷經2100多年能保存完整,就是因為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主要就是隔絕了空氣,使有氧微生物無法存活。



呂雉的屍身上穿著“金縷玉衣”,主要還是隔絕空氣杜絕微生物侵蝕,再加上屍體做過防腐處理,鹼性物質與屍體內部的有機物發生皂化反應產生屍蠟而保存屍體。

至於赤眉軍“多行淫穢”之事,則要結合當時所處的複雜歷史背景考慮,另據《後漢書》記載:

“時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遍野,遺人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赤眉虜掠無所得,十二月乃引而東歸。”

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這裡的“人相食”是什麼意思,在當時鬧饑荒的情況下,發生這種情況可能真不稀罕,並且在歷史上有118個時期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這還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記載。

因此,受益於漢朝各種屍體防腐處理技術,再加之屍體本身披著“金縷玉衣”,才有了呂雉屍體200年沒腐爛的記載,而對於赤眉軍對呂雉屍體“多行淫穢”之事,如若與“人相食”相比,則顯得有些相形見絀了。



小小嬴政


呂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皇后,在劉邦死後臨朝稱制長達16年,期間將劉邦最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其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題主說的呂雉死後屍體200年沒有腐爛,應該是出自《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赤眉貪財……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根據這一段話,可以得出兩個信息:

第一,赤眉軍侮辱了呂后的屍身;

其二,在陵墓裡,還有其他用玉匣收殮的女性屍身依舊保存完好,而且被赤眉姦汙。

我們可以稍微推測一下,在呂后的陵墓,除了呂后之外,還有其他女性,屍身也是保存完好的,其共同特點就是“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由此可見,這個玉匣是呂后死後200年沒有腐爛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漢朝皇室成員在下葬時喜歡穿金縷玉衣,以保證死後不腐爛。而金縷玉衣,也被稱之為玉匣。


呂后的屍體在200年後沒有腐爛,這個可能性倒是存在的,長沙馬王堆出土方辛追夫人歷經了兩千年,也依舊保存完好。

一般來說,這些王侯將相的陵墓,都是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空氣流通性很差,導致微生物不活躍。

而玉匣的存在,則進一步隔絕了空氣,裡面創造了一個相對無氧的空間,讓微生物的活動基本停滯。

在這種情況下,呂后的屍體保存完好還是極有可能的。不過要說依舊栩栩如生,我倒是不太相信。只能感嘆一聲,赤眉軍的口味真重啊!


小鎮月明


先說說呂雉屍體不腐的來源,《後漢書·劉盆子傳》(卷41)記載,赤眉軍當年“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呂雉劇照)

這裡說赤眉軍盜取珠寶的時候發現呂雉屍體,準確的來說是“睡美人”,因為身體不但沒有腐化,還光澤如初,栩栩如生。於是這些如狼似虎的赤眉軍就這樣玷汙了呂雉,不過這都是抹黑農民起義軍的,我們相信該相信的,去掉不該相信的。

因為呂雉去世距離赤眉軍盜墓有兩百年,所以才說為什麼呂雉屍體兩百年不腐,歷史上還有很多屍體不腐的按理,比如薄太后、辛追夫人、顧從禮夫妻以及慈禧太后等死後屍體都沒有腐爛。出土時屍體仍潤澤如鮮,與新鮮屍體無異,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存,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首先:呂雉死後,防腐處理做的好;很有可能是經過汞處理和浸泡的,這樣做可以起到防腐作用,棺液也是防腐的一種措施。


其次:和呂雉葬的地方有關係,按理說墓地越深屍體越不容易腐爛,可以做到不透水不透光,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外界的化學影響。

再次:棺木密封措施好,這樣可以隔絕空氣;要知道很多文物一出土就氧化了。一般墓室中放一些絲麻織物、木桶、竹筒等有機物,還有中草藥材、植物種子等,這樣產生的沼氣就會把細菌殺死。

最後:整體墓室要封閉好;古人帝王家室墓地裡的墓室牆面都是採用黏性強、可塑性大、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築成,再加上牆面上塗抹一些木炭灰,用來隔絕外界的照射。還可以在牆面上塗抹木炭灰,這樣既隔斷了陽光直射,同時防止了水流進墓室。


能做到這些屍體不腐也就不稀奇了。


羽評歷史




每當看到這條史料,我都在想汙辱呂后屍是幾個意思,難道真的是傳聞中的姦屍嗎?果真如此的話,赤眉軍也太特麼瘋狂變態了!但反過來再想想,呂后死時61歲,赤眉軍就是再變態,再飢不擇食,一個人老珠黃且死去200多年的老太婆,會激起他們的雄性荷爾蒙?

就算呂后當時的屍體保存的完好無損,甚至肌膚吹彈可破,因為畢竟有馬王堆漢墓橫空出世的千年古屍作為案例,所以姑且也認為存在這種可能。可別忘了,那也只是一具屍體,我認為汙辱呂后屍應該意指屍體遭到破壞,屍體身上的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絕不等同於姦屍。



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意思是說,赤眉軍挖掘出的用金縷玉衣裝殮的死者大都還像活人一般栩栩如生,因此他們對這些屍體幹了許多淫穢的事情。這個並沒多少歧義,意指赤裸裸的姦屍,可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呂后貴為大漢太后,入殮時享受到先進的屍體保存技術,故而屍體保存完好,似乎勉強說的過去。可陪葬的宮女也能享受如此殊榮,這就令人大惑不解,這樣做一來和她們的身份不匹配,二來花費的成本未免太高,所以根本不足為信。

事實上,我很懷疑呂后的屍體經過200年是否真的沒有腐爛?這條史料似乎別有用心,達到了雙重醜化抹黑的效果,第一侮辱了呂后,表達了作者對西漢之初呂后干政的諸多不滿和憤恨;第二揭露赤眉軍的暴行,反映了赤眉軍的殘忍不堪。



《後漢書》的作者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此人生性孤傲,一生放蕩不羈,不拘小節,這種鮮明的個性也使《後漢書》成為一部另類的史書。它沒有《史記》那樣大書特書春秋筆法,行文隱晦暗喻,而是措辭大膽激進,有時甚至直言不諱,或褒或貶一目瞭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意志。

《後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隱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或多或少的對佛教思想進行了批判。

瞭解了這一特點,我們再來看看關於赤眉軍汙辱呂后屍體的史料記載,不難發現,范曄對二者俱都深惡痛絕,所以極有可能是他誇大其辭所致。總而言之,我認為呂后的屍體200年沒有腐爛,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呂雉屍體兩百年不“腐爛”是因為她的屍體泡在水銀之中,墓室完全封閉,無空氣流通,形成了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水銀有毒,可以殺滅人體內的細菌,類似真空環境可以有效延緩氧化作用,因此呂雉屍身保存較好,雖遠遠不及活人鮮亮,但也五官俱全,容貌可辯!



呂雉,字娥駒,西漢第一任皇后,我國第一位皇太后,漢高祖之後的實際執政者。呂雉起於細微,沒有顯貴時也在田地裡勞作,養活劉邦一大家人。楚漢相爭時,呂雉被項羽羈押,做了兩年的苦役。正因呂雉的苦難經歷,使她深知民間疾苦,儘管她在皇宮內大肆屠殺功勳顯貴,但是為政理民還是很有一套,深得民心!


呂雉作為一介女流,頗有宣太后羋月之風,殺伐果斷,執政強勢,西漢在她的努力下,得以穩固。一代兵仙韓信被呂后誅殺,悍匪彭越被呂后砍成肉醬,戚夫人被呂后製作成人彘,劉氏子孫也多被呂后毒殺。呂后崩後,與高祖合葬於茂陵!

兩百年後赤眉軍攻入長安,發掘漢陵以掠奪財寶。呂后死後多有陪葬品,奇珍異寶較多,赤眉軍將呂后屍體拋出,多有踐踏。由於呂后殺了不少西漢開國功臣與劉氏宗親,從漢文帝開始的所有漢朝皇帝都不是呂雉之後,因此文人騷客編造了赤眉軍姦汙呂雉屍體一事,用來汙辱呂雉!



試想一個年約六十的貴婦臥於土中兩百餘年,屍身雖然保存較好,但也有腐爛,任何正常男子都不會對這樣一具屍體有性慾,更何況這具屍體是曾經的國母太后!古代人等級觀念重,對亡者也尊重,因此毀屍劫財可也,姦汙屍體是絕對沒有的事!



大秦鐵鷹劍士


呂雉的屍體經過200年的時間實際上是已經腐爛的了,沒有腐爛的可能非常小,所以關於呂雉屍身不腐爛的傳聞應當是假的,我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就是因為漢朝屍身的防腐技術是不科學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屍身防腐方法主要是用水銀浸泡屍身,這樣確實能減緩屍身的腐爛速度,但並不能完全地阻止屍體的腐爛,時間長了,還是會出現很大規模腐爛的,但卻並不至於像沒有做過措施的屍體一樣腐爛得骨骼都已經脆化、看不出絲毫人形。

在漢朝的皇公貴族中流行著一種屍身防腐方法,那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金縷玉衣”法。

漢朝時期人們對玉和金縷玉衣的美麗誤解

在漢朝人們相信玉是一種神奇的天地至寶,他們將玉當成了山峰的精華、當作了世間最神奇的物質,他們覺得玉是有著特殊作用的,所以他們就將玉磨成一片片的玉片,然後用金絲、銀絲、銅絲將這些玉片穿成鎧甲模樣的屍衣包裹住死去的身體。

他們覺得用玉包住了屍體,就可以阻止靈魂的消散、阻止屍體上的精氣消失在世間,這樣就能讓他們親人高貴的靈魂繼續生活在活人為他們打造的地下宮殿中,讓他們的屍身繼續保持著剛死沒多久的模樣。


這就是漢朝皇宮貴族們的防腐方法,這種方法雖然耗資巨大、有著很非同凡響的意義,但是經受過現代科學知識洗禮過的我們可以一眼就分辨出這種方法有沒有效。

說實話,金縷玉衣就是那個年代皇親貴族們對死去親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而已,實際上是沒有太大作用的。

在呂雉太后去世後,她就是用這種方法下葬的。


關於金縷玉衣不實的傳聞和呂雉屍身不腐的記載

在後漢書中就有記載,說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赤眉起義軍開始挖掘起了西漢各代君王、妃嬪的陵墓,起義軍挖開的所有陵墓,凡是身上有玉匣包裹住的屍體都有著栩栩如生的樣貌,並沒有在陵墓中腐爛,所以帝陵中的一些妃嬪屍體就遭受到了赤眉軍的沾汙,其中呂雉太后的屍體同樣沒有免俗。

在這段記載中所說的玉匣就是我們所說的金縷玉衣,記載中所說的主要內容就是所有穿著金縷玉衣的屍體並沒有腐爛,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判別這種記載的真假程度了吧?


金縷玉衣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真的能讓穿著它們的人屍身不會發生腐爛嗎?

實際上是不能的,但是不管金縷玉衣有沒有這種功效,關鍵是那個年代的人相信啊。

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考古學家,和平年代挖掘人的陵墓基本上就是死刑,人們也因為秉承著死者為大的觀念,後人根本不可能會去觀察自己的祖先在金縷玉衣中有沒有腐爛掉,所以關於金縷玉衣能保持屍身不腐的傳聞一直被人們深信不疑著。

而起義軍發掘帝皇陵墓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天下大亂時期,他們的眼中只有埋葬在墳墓中的珍寶,根本無暇去觀察什麼屍體不屍體的,所以唯一親歷過赤眉軍也根本不可能有閒情出來打破這個傳聞。


所以後來東漢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史官們仍舊深信著金縷玉衣能保存屍身的傳聞,在後來的史書中才出現了赤眉軍淫辱呂太后和眾妃屍身的不實記載。

打破傳聞,以及傳聞出現的原因

呂雉去世的時候年齡已經有60多歲了,就算她還活著,也是一個皮膚乾燥萬分的老太,面對這樣的老人常人是根本不可能會產生邪心的,更何況在經歷200年後,呂雉的屍體早已經腐爛成只剩下爛骨爛肉了呢?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再變態的人也不可能會做出什麼事情。

我覺得會造成這種傳聞出現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赤眉軍在搜刮陵墓的時候難免會將心思打到屍體身上。

西漢皇帝和自己的親眷身上所穿的金縷玉衣基本上用的都是金線,雖然金絲分量小,但再少對這些貧苦的起義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所以他們就扒下了屍體身上的金縷玉衣,將金縷玉衣上的金絲抽取了下來,準備重新熔成金子使用。

而玉片則因為上層人士看不起這種已經有死人用過的玉,而普通的百姓又不能擁有玉,所以就被丟掉了。

赤眉軍扒金縷玉衣這個動作很有可能流傳了出來,最後再加上金縷玉衣有著屍身不腐的傳聞,在人們的以訛傳訛下,關於赤眉軍淫辱呂雉太后的傳聞就出現了。

流言可畏

流言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很可怕的,就比如在我們現代都有著很大的市場,在人們的傳言中,甚至還時不時出現慈禧太后的屍體被孫殿英手下淫辱的傳聞,實際上這種傳聞的出現跟呂雉太后的傳聞是差不多。

當時孫殿英的手下為了搜刮慈禧身上的珍寶,就將她身上的衣服扒了下來,然後取出了塞在她屍體七竅中的玉件,正是這種舉動導致了傳聞的出現,這才是這種不可靠流言出現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說關於呂雉太后死後200年屍體沒有腐爛的記載是一種以訛傳訛的產物,古代除了亂世中的士兵和生前的仇人外,人們對死去的人都是很尊重的,這是一種深植在人們思想中的觀念,記載史書的史官們絕對不可能專門前去求證呂雉屍體有沒有腐爛的事實,所以在金縷玉衣這種不實防腐方法的傳聞影響下,沒有事實依據的流言就開始在所有人的腦中有了市場,在觀察歷史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懷著辯證的思想去看待,而不是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