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前期推崇對外戰爭?而宋明卻一直處於守勢?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個道理歷代帝王都非常清楚。沒有人喜歡戰爭,尤其是受儒家文明影響至深的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的漢族王朝,但是瞭解一些歷史就會發現唐朝前期的對外戰爭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是唐消滅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就是突厥會南下滅了唐,只不過唐朝在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下滅了對方而已。

為什麼唐朝前期推崇對外戰爭?而宋明卻一直處於守勢?

先說突厥,隋末諸侯經常藉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敵對勢力,劉武周就引突厥攻唐等,李淵還向突厥稱臣,史料記載在隋末諸侯紛爭的時候突厥對中原的襲擊事件達67起。唐朝基本統一之後東突厥頡利可汗還經常騷擾邊境,甚至在公元626年時帶兵20萬直抵渭水北岸,當時距離長安不過40里路。這絕對算是奇恥大辱了,之後李世民秣兵歷馬,在628年拉開了反擊突厥的序幕,終於在長達30年的對外戰爭中消滅了東、西突厥。

為什麼唐朝前期推崇對外戰爭?而宋明卻一直處於守勢?

突厥和當初的匈奴一樣,都是主動挑釁換來了被消滅的結果。而漢和唐也一樣,不得不採取自衛,只不過沒想到後期直接把人家給徹底消滅了。

北宋前期是開拓了一些疆土的,只不過在西部而且面積不大,後來也淪陷了,所以基本沒人在意。宋朝300年來處於守勢和它的國策有莫大的關係,不放權給武將,對武將一直猜忌,靠一些文臣能消滅遊牧民族嗎?顯然不能。

為什麼唐朝前期推崇對外戰爭?而宋明卻一直處於守勢?

明朝也不是一直處於守勢的。洪武時期,藍玉追擊元軍到了貝加爾湖,後來朱棣更是五徵蒙古,只不過在英宗前期突然想征伐瓦剌,又不好好準備結果弄出了“土木堡之變”,軍隊元氣大傷,自此之後明朝大體上都處於守勢了,但蒙古也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說根本原因還是實力問題,實力強了就是唐,把別人按在地上摩擦,實力弱了就是宋,給別人送錢送糧還要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