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的民間戲劇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香河的民间戏剧
香河的民间戏剧

元明兩代在北京定都後,雜劇百戲在京城一帶繁興起來。香河因地處京畿,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使京城的戲劇藝術在縣內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清朝以來,縣內更是戲藝繁興。不僅有河北梆子、京劇、評劇、皮影、傀儡戲流傳,而且還成了西路評劇的發源地之一。

據史書記載,河北梆子是於清朝咸豐年間傳入香河的。有人開始登臺演唱。又有人結合當地民間小調和冀東秧歌的音樂發展成“蹦蹦腔”。後香河藝人王殿佑等在京上演“蹦蹦”新腔,創立“西路評劇第一班”。在中國評劇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另外,從清到民國期間,皮影戲、傀儡戲等劇種在香河也小有氣候。建國以後,全縣出現了近60個新興的業餘劇團,上演的劇目有130多個,形成了戲劇熱。1957年,香河縣接管了北京市前鋒評劇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香河評劇團,推動了本縣文藝事業,並做出了一定貢獻。在京、津一帶也引起了反響。

各種劇種散佈在香河全境:如東部東魯口、石虎一帶,多唱皮影。南部劉宋、安頭屯一帶多唱河北梆子。傀儡戲在清光緒年間引進,以後幾乎遍及全縣,現已在縣內絕跡。各劇種中在香河傳播最廣的還數評劇。文革中,縣內各劇種曾一度被京劇取代,各鎮村業餘劇團(宣傳隊)紛紛上演《沙家浜》《紅燈記》等現代京劇,紅火一時。但文革後除一些喜愛京劇的老藝人唱一些京劇段子外,該劇種在縣內已不多見。另外,歌劇、話劇多是外地劇團來香河演出,在“大躍進”和“文革”時也曾有本縣業餘宣傳隊演出,但未形成專業性劇團。

香河的民间戏剧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