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講究平仄對仗,古人是怎樣判斷字詞的平仄的?他們是不是沒有普通話也沒有拼音,方言發音也不同?

歲月都江堰


中國詩歌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在創作中判斷聲韻平仄,都是根據歷朝歷代的語音變化,通過寫韻書出韻表,立規矩定標準來遵循的。比如《平水韻》,就是根據宋音,即宋朝當代最廣泛流行使用的官話為標準,在舊韻書的基礎上,重新編寫制定的;比如《中華新韻》,就是根據當今十三億人口通用的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以《新華詞典》的注音為讀音的標準而制定的。

不然,你拿古人腔調創作當代新詞,就會給廣大讀者製造閱讀障礙。在《悟空問答》的大眾平臺,使用平水韻創作,若發表詩詞對聯後不標註“平水韻”,肯定會讓廣大讀者產生誤讀(包括大多數詩歌和對聯愛好者在內)。所以,《中華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專家評判組和參賽嘉賓,都清一色使用普通話,而非採用平水古韻來朗讀古今詩詞。舉一反三,古人也是如此,他們改革舊韻用“新韻”(平水韻制定試行之初,也是宋朝當代的新韻),首先是為一代讀者著想。

中華詩詞協會在《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就是因為,時過“音”遷,必須順“世”而為。《中華新韻》平仄區分的原則更為簡單易行,就是:只講平仄,不辨入聲。每個韻部中發音為陰平,陽平的字,即為平聲字;發音為上聲,去聲的字,即為仄聲字,不再區分入聲字。如此,每個聲部實際上就自然分成了平聲和仄聲兩個部分

有了權威發佈,大眾認同的聲韻標準後,歷朝歷代的中國各地方言區,都會學習使用重新制定的韻書韻表,統一口徑創作和閱讀,因此絕不會產生誤判。而隨著《中華新韻》的試行和推廣,並在進一步的修訂與完善後,相信使用《中華新韻》的中青年詩詞作者和愛好者,會越來越多,詩詞創作隊伍也會越來越大,後繼有人。

當然你可自由選擇:復古朗誦平水韻,創作新詞用新韻。不棄古韻愛新韻,知古倡今雙軌行。這是不用擔心的。

用普通話朗誦中國詩詞,外國學生自然而然和《中華新韻》接軌。


默金cc


問題的描述不是很準確,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平仄知識,有必要將問題分解成如下幾個小問題:

1、古詩詞一定要依照平仄嗎?

古詩詞,也就是古典詩詞,包括古體詩、近體詩、詞、曲等體裁,其中古體詩並未要求平仄,只需押韻即可,而近體詩、詞和曲則對平仄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近體詩的律詩要求最是嚴格。



2、什麼是平仄?

有人說,普通話發音的一、二聲就是平聲,三、四聲就是仄聲,這是不準確的,詩詞研究者一定不能人云亦云,否則就會誤導讀者。

必須強調的是,平仄的劃分僅限於中古漢語發音,近現代官話及當代普通話則不適用,所以絕對不能依據普通話的發音來判斷平仄。

中古漢語發音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四種聲調各有陰陽,也就是清濁發音,平仄與清濁無關,僅與平聲與否有關,簡單說,就是陰平和陽平聲調歸入平聲,其餘都算仄聲。




3、當代普通話為什麼無法判斷平仄?

當代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來規定讀音的,但由於歷史變遷,北方方言和中古漢語發音相去甚遠,尤其是大部分北方方言取消了入聲發音,將入聲字分別改成一二三四聲,所以當前普通話的一二聲發音的漢字也有可能屬於中古漢語的入聲字,而入聲屬於仄聲,這種情況下,您認為還可以用普通話判斷平仄嗎?



4、除北方方言之外的其它方言能判斷平仄嗎?

這是一個尷尬的問題,答案會讓很多同胞不痛快,但事實如此,絕大部分南方方言保留了入聲發音,也是能夠判斷平仄的。

作為狂熱的民族文化擁護者,六甲番人曾向很多方言朋友請教一些入聲字(按平水韻)的發音,結果發現,至少廣府白話、客家話、閩南話、潮州話、吳語、湖南話等方言都是一樣的,為入聲發音,而按照這些方言的發音習慣,平仄可以很輕易區分。



5、如何判斷平仄?

畢竟不是所有的人群都懂南方方言,只會普通話的朋友該如何判斷平仄?

其實這是古今都存在的問題,並非今人才有,比如納蘭容若,他是滿人,他的詞被認為清代第一,他又是如何判斷平仄的?

這就要提到韻書了,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古人寫詩填詞時主要就是參考韻書來判斷平仄和押韻的,其中較常用到的韻書包括平水韻、廣韻、切韻、佩文詩韻等。

清代的官話已經很接近當前的普通話了,但清代共276年,從未有按照清代官話發音的韻書來指導寫詩的,反而是今人編制了《中華新韻》,這算是突破性的學術成果嗎?

以上關於平仄判斷的問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前段時間,便有人問過我,不懂拼音,如何分辯平仄。我答:平仄與拼音無關,只與聲調有關。例如,普通話音的三聲四調,平聲為平,上聲去聲為仄。



隋唐以後的語音,習慣上稱作中古音,也就是說唐宋的格律詩詞,是依中古音而為。中古音聲調上分為四聲,即平上去入。唐人寫詩,宋人填詞依的是聲調,而非平仄。只是中古音已佚,後人只好用不完全歸納法,對唐宋詩詞作歸納總結,並將聲調作了二元簡化,即以平聲字為平;上、去、入聲字為仄。雖然不完美,但也算提供了一個詩詞創作的基本法則。



“入派三聲”,現普通話音已沒入聲字,或者說入聲字已分派到其他三個聲調中。但在南方,很多方言都是保留了入聲字的,如粵語、客家話、閩南話、湖南話、四川話。所以古時的方言讀音雖然各地不同,但漢語的基本聲調是一致的,只是在元、清期間,受外族語音影響,在北方地區,產生了一些聲調上的變化。


筱靜隨筆



古代給字注音,一般有讀若法和反切法兩種。所謂的讀若法,指這個字的讀音讀若那個字。即運用一個簡單易識的字,標註在另一個不常見的字下面的方法。如《說文解字》:

,相敗也。

在文末將“儡”字注為“讀若雷。”像《毛詩正義》之《毛詩》正文、毛《傳》、鄭《箋》、孔《疏》,注音多為採取此種方法,《爾雅》,以及《康熙字典》等大都如此。

所謂的反切法。字有聲調,指用一個字的讀音代為“聲”,另一個字的讀音代為“韻”和“調”,將其兩者反切上取“聲”,下字取“韻”,用拼合成被注的的讀音方法。如《詩.鄭風.蹇裳》:

狂童之狂也

其“且”字,採取反切注法,即子魚切,音(jū)。還如《禮記.禮運》:

遵而抔飲。

“汙”字,《集韻》注“烏瓜切”,音“蛙”,(wā)等等,這種注音方法,可以說凡古籍大都採用。至於古人怎麼分字聲的平仄,這是此題的關鍵所在。中古四聲分平上去入,其中平聲又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對應現在四聲應該有五聲了。嚴格意義上講,現四聲不夠四聲,是採用折解法將中古四聲的平聲分為陽平、陰平,再加上去聲湊成四聲的,準確地說現四聲只有三聲。回到正題,怎麼區分平仄?這個問題很技術,三言兩語說不清,為了節約時間,有意者可翻閱參照以前的回答題:

古人作詩詞,怎麼區分上聲入聲,平聲去聲,以及格律要求?



三上詞話作者


各地發音都不相同的古人,怎麼就共同寫出了那麼講究平仄的古詩詞呢?

其實大家有一個誤區。

沒有普通話的古人是有官話的。

官話其實就是古代的普通話。古代叫官話,現代叫普通話,內涵一樣,只是名稱不一樣。
古代讀書和現在一樣,用的是官話

周朝時,官話叫做“雅言”,雅言的讀音是“洛陽讀書音”。周朝分封子弟及功臣到各地,要求這些人統一說“雅言“。不然的話,秦王和楚王見個面,還要帶翻譯。

秦時,秦始皇統一文字,標準音已無法考。漢代一直到唐代,宋代一直推廣“正音”,以洛陽雅音為標準。從漢朝開始,官府要求做官必須會說國語,所以國語也就叫“官話”。蒙元時期的官話是蒙古語,但允許漢人說漢語,稱為“天下通語”。明朝以金陵雅音為國語標準音。清朝開始以滿族語為官話,後來滿族人自己也說漢語,漢語官話成為國語。民國時期,有人覺得官話不符合當時時代特徵,因此把“官話”稱之為“國語”,現在臺灣地區還叫國語,普通話是中國大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定下來的稱呼。


天南地北的官吏,是用官話交流的

古人寫詩時,不管來自大江南北,一定是按照官話的音調來寫的。

古人沒有拼音但是有類似 拼音的“反切法”。

東漢時期受佛教經文字母文字的影響,有人發明了反切法來給字注音。這樣,古人寫詩詞時,就不會南腔北調了。

古人編寫了大量專為寫詩的韻書,其中最有名的是《廣韻》、《唐韻》、《集韻》和《平水韻》等。更主要的是,這些韻書裡面是把字按聲調分類的,有了韻書在手,什麼樣的平仄搞不定?



可見古人還是智慧的。作為現代人,你不用擔心古代的廣東人聽不懂山東話,因為人家有官話。也不用擔心寫詩平仄難搞定,有韻書在手,一切都簡單了。


煙花三月09


古格律詩成熟之前的古體詩沒有嚴格的平仄規則要求,成熟後按古聲韻系統平水韻(韻書)來查對平仄押韻是否合律。

在古韻書中將古漢字平、上、去、入的聲調語感分別歸類在不同韻部中,便於古格律詩創作審美查對平仄。其中的“平”,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的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其中的“仄”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的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和方言中的“入聲字”。

古人格律詩及今人按古韻創作並標示平水韻的格律詩,應依據平水韻為統一“尺子”來檢測判斷平仄押韻是否合律,而不能用中華新韻去審美。因為,古“入聲字”,已分別歸類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且韻部在中華新韻中,有所合併簡化。所以,“尺子”不同,古今聲韻系統的平仄押韻規則要求就有所衝突。除古格律詩作品與今人創作並標示平水韻的詩作外,應以中華新韻為統一“尺子”來進行相應的體裁形式審美。

綜上所述,在古今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格律詩平仄是依據相應時代的聲韻語感和韻書查對來判斷和調整平仄的。




詩聯創作審美


九聲聲調錶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失)

8)中入聲 ~(噎)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Jeff-勥巭


其實在漫長的古代人們對聲律也是懵懂的,直到魏晉時期收到梵語的影響人們才認識到漢語的語音現象。中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的《聲類》。《聲類》對於寫詩影響不明顯。古體詩不講究聲律,作家只是憑著本能選擇詞句,大多優美的句子是符合音律的,所以只能說這一時期的作家是不自覺的使用音律。

齊梁時期沈約、謝朓等人“聯句贈答”,周顒發現了漢字的聲調,平上去入,於是創造了《四聲切韻》。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四聲就是聲律的基礎。

近體詩講究格律,隋代之後為了適應科舉的需要陸法言寫了《切韻》,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根據韻書來寫詩。

後來隨著語言的發展韻書也不斷更新,《廣韻》《中原音韻》等韻書分別反映了中古和近古時期的音韻狀況。現在漢語的語音與古代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寫詩是否需要按照古韻?2010年公佈了《中華新韻》,可以供愛好詩詞的朋友參考。


呵呵最愛林妹妹


在日常講話發音習慣中的聲音高低、聲調長短、聲感節奏、聲情話意等約定俗成的經驗、理解去判斷字詞的平仄。


用戶111杜海詩書畫印


現在的普通話其實是以前滿族皇宮裡說的話,可以說是被滿化了的漢語。最主要的是少了入聲。要了解入聲可能需要從江南的方言裡面去找了!比如很有名的《江雪》,押的就是入聲韻,南方人用方言念比用現在的普通話念要押韻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