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文學爲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 * *

在我國,六、七十年代,文學的繁榮,攀升到了一個輝煌的頂峰。

當時,由於物資匱乏,精神的食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炎炎的夏日裡,一本小說,把你帶入戰火紛飛的年代,讓你產生驚心動魄的體驗。在寒冷的冬天裡,一本小說,讓你深入到莽莽蒼蒼的林海雪原,真切感受一下,戰士們的大智大勇。

當時,反映抗戰時期的作品,有《桐柏英雄》《鐵道游擊隊》等;反映解放戰爭時期的作品,有《紅巖》《林海雪原》等;反映新中國建設的作品,有《豔陽天》《暴風驟雨》等,這些作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

如今,我國,早已進入小康社會;物質,極大地豐富;各種電子產品,鋪天蓋地。遊戲、電影、連續劇、相聲、小品等各種娛樂形式,目不暇接。

在這個多媒體爆炸的時代,視頻和圖片,大放異彩,日益沖淡著人們閱讀文字作品的傳統習慣。

視頻和圖片,儘管形象生動、立體感十足;卻剝奪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

對於抽象的心理活動、複雜的內心情感、微妙的人際關係,文字的表現力,還是獨佔鰲頭。

人與人之間最高級別的交流,我認為,還是文字。有一些話,當面不好說;在文字裡,可以委婉地表達。有一些愛,難於啟齒;利用文字,可以表達得淋漓盡致。有一些糾纏不清的想法,利用文字,可以表達得很分明。文字所攜帶的信息,比起圖片和視頻,更加靈活,更加豐富。當然,如果將文字、圖片、音樂和諧地結合起來,那就再完美不過了。

古往今來,文學,總給人一種高雅脫俗的感覺;文學家,被譽為通達人類靈魂的使者。

一些自命清高的人,背會幾百首詩,讀過幾十部名著;便照貓畫虎,拼湊作品,花錢出版,到處送人。然後,自詡為詩人、文學家。其實,真正的文學作品,不是你送人,而是人家到處找。真正的詩人、文學家,大多是死後冊封的,這叫:蓋棺定論。生前的他們,大多落魄潦倒,沒有名份。屈原、蒲松齡、曹雪芹、魯迅就是這樣。

更有極端者,憑藉良好的記憶力,竟然把字典、詞典、一些名著,一字不落地背了下來。如此,就能成為一個大文豪嗎?他們,除了博得常人毫無意義地一番驚歎之外,又能給讀者奉獻一些什麼?

還有一些人,都白髮蒼蒼了,還在樂此不疲地背記古人的著作。一說起名著,便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並以此為榮。其實,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精彩;別人的精彩,取代不了你的精彩。活在當下的你,為什麼不去書寫自己的精彩呢?總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你還能找得到自己嗎?我不反對背記一些前人的優秀作品;但是,不要太多;否則,會淹沒自己。對於精選的作品,要消化吸收,要為我所用;不能深陷泥潭,無法自拔。你相信嗎?無論古今,那些優秀的詩人、文學家,他們的經典作品,讓他們自己背,也不一定背得下來。我常常思量,在那樣的景況下,寫出那樣的文章,並無神奇之處;關鍵,是要進入角色。

我特別不能認同某些學會對某本經典的過度研究。他們的那些雲山霧罩的考證、釋疑、觀點,即便是作者再世,也未必想得出來。郢書燕說,好像說的就是這種情形。唉!有那個時間挖空心思,揮筆萬言;還不如深入實踐,寫一本新書。

上述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虛榮心強,喜歡投機取巧,喜歡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他們活著,是給別人看的。

文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讓那麼多的人痴迷嘞?其實,文學,並不是殿堂上的聖物;而是生活的產物。在生活中,為了交流,產生了語言;在歷史中,為了記錄,產生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

最早的文字,是用來記錄事實、服務生產的;冰冷冰冷,沒有一點溫度和活力。如:記錄天象、氣候、家譜、重大事件的文字。當時,這些記錄,限於載體(龜甲、獸骨、竹簡)的稀缺,往往言簡意賅,不帶情感,有點像今天的流水賬。後來,隨著社會化日益擴大,人們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廣泛。語言,也隨之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豐富。後來,龜甲、獸骨、竹簡退出歷史,紙張出現。載體的容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史官,再也不用惜字如金。於是,在歷史的記錄中,便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抒發人類情感的句子。於是乎,文字,便昇華到了文學。如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等,既是歷史記錄,又是文學作品。而《周禮》、《山海經》,就只能稱為史書了。

從文學形成的歷史中可以看出,先有客觀記錄,後有潤色渲染。潤色渲染的文字,讓人感動、興奮、大笑、流淚、惆悵、嘆惋。但是,如果只有潤色渲染的文字,沒有客觀記錄奠定基礎;那麼,閱讀之後,你會覺得莫名其妙,華而不實。這就象替人哭喪一樣,乾嚎了半天,都不知道誰死了。漂亮的衣服,只有穿在美女的身上,才好看。佐料,只有與肉一起燉,才能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流水賬,之所以不是文學作品,是因為沒有潤色和渲染。無病呻吟的作品,之所以讓人厭惡,是因為空洞無物。所以,文學的高雅,必須建立在客觀生活的記錄之上。

有一些人,在讀到好的作品時,或痛哭流涕,或喜笑顏開;或悵然若失,或纏綿悱惻。其實,他是在一邊閱讀作品,一邊回憶著自己類似的經歷,並與作品共鳴。如果沒有與作者類似的經歷;那麼,讀者,別說感動,就是把作品看完,也缺乏耐心。

文學作品刻畫的美好或感傷,儘管可以由作品傳遞給讀者;但是,兩者感覺到的情景和心境,卻未必一樣。

文學作品屬於大眾產品,讀者就是最好的評委。是不是詩人、作家?讀者一看便知。所以,作者發表作品自我介紹時,不要說得天花亂墜。

沒有文學素養的人,是不會感覺得到文字的溫度和活力的。沒有想象力的人,是不會喜歡文學作品的。

文學,與人類的精神追求,密切相連。在現實生活中,物質越匱乏,精神的追求,就會越多;文學,就越繁榮。反之,物質越豐富,精神的追求,就會越少;文學,就越蕭條。在現實生活中,既然可以實實在在的享受物質刺激,那又何必去追求虛無縹緲的精神刺激呢?!

文學,不是一種獨立完善的社會產品。它,是社會不尋常事件發生後的附屬品。離開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置身於錯綜複雜的智鬥之外;躲在溫暖舒適的小洋樓裡,除了無病呻吟,寫不出文學作品。反映非尋常事件的文學作品,首先,應該是忠實的;其次,才是精彩的。

在平庸的年代,寫不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完全正常;不必大驚小怪,不必感嘆什麼文學已死。如果出現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文學照樣輝煌。但是,我寧願文學死亡,也不要戰爭造就的文學輝煌。為文學殉葬,不值得。有些人,為了寫出輝煌的作品,刻意製造悲情,讓自己活得慘兮兮的。那不叫為理想獻身,而是走火入魔。有些文學作品,對於今天的社會,有,不算多餘;沒有,無傷大雅。既然如此,那麼,某些文學人,又何必要為一本書把命搭進去呢?

通過公眾平臺,作者把作品展現出去,有時,是為了顯擺,以博取別人的誇獎;有時,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刷一刷存在感;有時,是因為孤獨,想尋找溫暖;有時,是因為失落,想尋找知音。

看完這篇文章,您,是我的知音嗎?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如今,文學為什麼會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