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國,為少昊之後,商時立國,後成為西周東夷子爵小國,估計是在周公東征時期歸順周朝的,但西周時的歷史已不可考,現知對郯國曆史主要是春秋時期。郯國位於山東江蘇兩省交界,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對周朝來說,可以很好的作為防禦東夷和江淮的軍事基地。其封地在今山東郯城縣一帶,據說戰國著名齊魏馬陵之戰便發生在這裡。
郯國最早的時候叫炎國,後來加“邑”得“郯”,那“炎”字是怎麼來的?需要注意的是,“炎”字跟“炎帝”關係不大哦。“炎”的金文字形實際上是兩座火堆,表示火勢正在向上蔓延。原來,遠古時期族人們以狩獵為生,但滿山的荊棘給獵物帶來了防禦便利,給獵人倒形成了阻礙,聰明的古人便想了個辦法,用火焚山,然後圍獵,估計“炎”字是這麼來的。
春秋時期,隨著魯國的逐漸強大,郯國淪為魯國的附屬國,魯國對待郯國也不錯。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說得是公元前605年,郯國和鄰國的莒國發生了矛盾,齊國和魯國作為各自的老大國出面調和,郯國倒被說服了,但莒國不肯息事寧人,魯宣公大怒,出兵討伐莒國,佔領了莒國的向地(見向國篇)。這段記載可以作為魯國替郯國出頭兄弟情深的最好見證,其間魯郯還有了政治姻緣,但是這種良好關係似乎僅僅維持了幾年,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據《左傳·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來歸,出也。”說得是公元前593年,秋季,郯伯姬回到魯國,原因竟是被郯國遺棄送回孃家。估計在郯國的歸屬問題上發生了轉折。根據零星的歷史資料分析,郯國在周邊大國的相互爭奪中,朝三暮四,先事魯,後歸吳,再投齊,最後又歸魯,在春秋歷史上也算是個活躍度相當高的小國了。
春秋末年郯國出了個學識淵博的國君,連孔子也慕名拜師。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說得是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國國君來到魯國,與魯昭公共宴。席間,魯君問郯子,少皞氏用鳥名來命官名,這不是很奇怪嗎?郯子說:“少皞氏是我的祖先,以前黃帝氏用雲紀事,所以各部門的長官都用雲來命名;炎帝用火紀事,所以各部門的長官都用火來命名;工共氏用水紀事,所以用各部門的長官都用水來命名;太皞氏用龍紀事,所以各部門的長官都用龍來命名;而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時,正好有瑞鳥從頭頂飛過,所以就從鳥開始紀事,各部門的長官也就以鳥來命名了。”然後郯子詳細列舉了少皞氏以鳥命名的十種官名,被稱為“五鳩”和“五雉”。沒想到,這事被傳揚開來,最後傳到了孔子的耳朵,“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年輕好學的孔子聽說這事件後,為了弄清上古時期的官制體系,特地跑去向郯子請教,併發出“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的感嘆,意思是天子那裡失去的官制,在小國可以找到。打個比方,這就像現在的我們對於先秦的風俗、文字等時代特徵的東西已經無跡可循,但我們卻能從日本那裡找到蛛絲馬跡的道理一樣。
另外據說郯國國君還是個十足的孝子,其離奇事蹟被儒家收進古代《二十四孝》感天動地的孝子故事之一,說得是郯子小時候,父母年老患有眼疾,得一民間秘方說用鹿乳汁洗眼能使眼疾改善,郯子便披上鹿皮,化裝成小鹿混入鹿群,然後趁機取得鹿奶,為此還差點被獵人射死,這便是“
鹿乳奉親”的來歷。郯國末代國君叫郯子鴣,也是有史記載的惟一一位有名字的郯國國君。《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討伐郯國,俘虜郯子鴣,郯國滅亡,郯國滅亡後,留下了一個罕見的姓氏:郯姓。
更多方國曆史
閱讀更多 堰風來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