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漲得最好的大類資產是原油。
以全球三大原油價格基準之一的WTI主力原油期貨為例:
從2017年6月的低點42美元/桶算起,漲了差不多有50%;
如果從2016年初的低點26美元/桶算起,漲了近200%。
全球原油的另一定價基準Brent原油也是不遑多讓,從2016年初的27.1美元/桶,暴漲至超過80美元/桶。
原油價格接下來還會一路上漲麼?
嗯,你的提問厲害的,我們還是先聊聊原油價格的歷史。
150年來,原油價格出現過3次巨大的抬升,其時間分別是:
1861-1872年;
1971-1980年;
2002-2011年。
始於2016年初的這一輪油價上漲,會不會是第4次?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油價的巨大波動當然是受供需影響而出現,但實際上,這三輪原油價格大漲背後的邏輯都極為不同。
把真實供需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基礎條件,不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石油價格管制,我將原油價格背後的推動力量籠統分為三種類型:
自由競爭推動(1860-1879);
寡頭壟斷決定(1880-1890、1945-1986);
金融期貨主導(1986年迄今)。
(一)自由競爭推動
從時間段上說,原油價格自由競爭階段包括1860-1879美國國內競爭階段和1890-1940年的國際競爭階段。
石油工業起源於人們對夜間照明的需求,19世紀中期已經出現煤氣燈和松脂油燈。但不幸的是,這兩種燈都很危險,經常發生爆炸;當時最好的夜間照明用油是動物油脂——鯨油,但鯨魚被大量捕殺後急劇減少,鯨油價格急劇上漲,人們夜間都快要點不起燈了。
1854年,一個叫亞伯拉罕-格斯納的加拿大人在美國申請了一種叫做“煤油”的專利,這種油可用於夜間照明,不用擔心爆炸,沒什麼氣味,而且價格低廉。而“煤油”,正是從手工採集的石油中提煉而來,後來他在紐約建立了工廠,煤油燈逐漸在歐美國家流行開來。
自古以來,天然石油在全球各地都有手工開採和利用的歷史(除用作燃料和瀝青防水之外,通常被江湖術士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兜售給他人),但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卻毫無疑問是當代石油工業的發源地。
1859年,第一口工業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鑽探成功,掀起了當地鑽探石油的狂潮——1860年生產了45萬桶,到1862年就已經變成了300萬桶,由於供應量大增,當地原油價格從每桶10美元暴跌至10美分。
不過,物美價廉的煤油作為照明用油的優點,很快被更多的人認知。隨著更多的消費者購買,原油價格逐漸回升到4美元,然後是7美元,然後13美元——高產的原油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利潤,有一口油井在2年的時間裡為其投資者帶來了1.5萬倍的利潤,其收益只有今天的比特幣才能與之媲美!
石油工業時代來臨了。
一個叫洛克菲勒的小夥子和其合夥人很快參與到石油開採和煉油的熱潮當中,因為與其合夥人在公司經營方向上發生分歧,一次標誌性的拍賣使得洛克菲勒獲得了其煉油公司的控制權,而這最終成為洛克菲勒石油帝國的開端。
美國內戰結束後,經濟快速擴張,石油工業激烈競爭,而善於控制成本的洛克菲勒煉油廠,逐漸脫穎而出,到1869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
然而,由於石油產量提高和煉油業務的迅速發展,供應遠遠超過了需求,原油價格開始產生巨大波動。因為某些信息,比方說賓夕法尼亞州的石油可能會枯竭,油價在很短的時間內會漲到天上,有時又會因為某個地方鑽探出了新的高產油田,價格又跌入地獄。
洛克菲勒則利用前期攢下的利潤逆勢擴張,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最終將幾乎所有美國的煉油企業合併成一個巨大的聯合體,控制了美國煉油能力的90%,使得價格進入了低波動的十年——沒錯,洛克菲勒壟斷煉油業的10年,因為避免了生產能力在價格高峰和低谷時期的巨大破壞性,全球原油價格穩定在低位長達10年時間。
美國賓州的石油資源的確開始減少,但俄國人卻迎頭趕了上來。
1871至1872年,俄羅斯的巴庫地區打出了第一批油井,到1873年,有20多個小煉油廠投產。到了1888年,俄國的石油產量達到了2300萬桶,幾乎達到了美國的4/5。
此後不久,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群島發現石油,而美國得克薩斯州更是發現了多個儲量巨大的油田,原油供應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競爭,同時隨著照明用油市場的飽和,原油價格自1895年開始緩慢下跌,1910年到達谷底,石油價格的悲觀前景籠罩了整個行業。
然而,另一個行業接過了照明用油的接力棒——汽車行業。
手工作坊所生產的汽車早在20世紀以前已經出現,但產量很少。1908年,亨利·福特開始生產一種新型工業化標準轎車——T型車,它不加裝飾、結實耐用,容易駕駛和維修、可以行駛在各種硬質道路上,由此掀起汽車工業的序幕。
1916年,已有約450萬輛汽車在美國註冊。到了1920年代,組裝線上的汽車產量更是滾滾而來。而與此同時,德國、英國和美國相繼將輪船動力從燃煤改為燃油,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佔比迅速增加,而照明用油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正是在燃料油的刺激下,石油價格再度一路走高,並在1920年達到了新的高點。儘管需求迅速增加,但原油產量增加得更快,於是石油價格再度下滑。
此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原油價格始終保持著市場自由競爭的格局,與供應和需求緊密相連,連大蕭條都沒有改變這一邏輯。
沒錯,自由競爭格局下的原油價格邏輯很簡單,就是古典的市場供需理論:
需求增加、產量不足——價格上升——產量增加、需求減少——價格下跌。
(二)寡頭壟斷決定
我將原油價格的壟斷階段分為1880-1890年的洛克菲勒壟斷、1945-1973年的七姐妹寡頭壟斷和1973-1986年的歐佩克壟斷三個時期。
石油價格第一個壟斷時期當然是洛克菲勒時期,但正如前文所言,洛克菲勒壟斷石油工業,並不是為了無限抬高石油價格賺錢,而是認為石油聯合體能夠清除過剩生產能力,壓制漫無邊際的價格波動,從而挽救這一行業。
所以洛克菲勒壟斷石油行業的十年,反而是石油價格處於低位的10年。
然而,洛克菲勒對原油產業的壟斷還是引起了美國政界和媒體的恐慌,他們認為,這種壟斷企業會對社會利益造成巨大潛在傷害,於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後來被分拆。
原油產業的第二個壟斷時代,是著名的“七姐妹”時代。
所謂“七姐妹”,是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七家石油公司,這七家公司,迄今依然在原油行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分別是:
新澤西標準石油(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分拆的公司,即後來的埃克森公司);
紐約標準石油(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分拆的公司,即後來的美孚公司)
——這兩家公司1998年合併成為埃克森美孚公司,曾長期霸佔世界企業500強的老大。
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分拆的公司,即後來的雪佛龍公司)
德士古石油公司(因為遭遇經營危機,在2001年被雪佛龍吞併);
海灣石油公司(1984年被雪佛龍收購);
英國波斯石油公司(主要經營伊朗石油工業,退出伊朗後更名“英國石油”,經營北海油田)
殼牌公司(由皇家荷蘭石油公司與殼牌運輸公司合併而成,在荷蘭和英國均註冊有總部)
這七家公司從戰後一直到1970年,逐步壟斷了西方世界一半以上的原油生產、冶煉和運輸,形成了石油產業的寡頭時代——七家寡頭公司都是在充分的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之下形成,寡頭們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特定的業務形成壟斷,但寡頭們之間存在著激烈但有序的競爭。這種寡頭壟斷的模式之下,石油產量與需求基本達到匹配,在戰後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原油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見下圖),如果剔除通貨膨脹,油價實際上在逐漸下降。
接下來,真正想使勁兒抬高石油價格獲取壟斷利潤的壟斷集團終於來了。
——沒錯,就是歐佩克這樣由政府插手和主導的國家石油集團。
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政府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隨即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即OPEC。
從1970年開始,七姐妹公司開始陷入麻煩——麻煩由政治因素引發,但以民族主義的表現形式,將七姐妹公司戰後與中東各國約定的石油五五分成協議撕了個粉碎。
利比亞是第一個。
剛剛通過政變上臺的卡扎菲,任命副總理賈盧德為首席談判代表與西方石油公司談判,在與七姐妹公司的談判中,賈盧德經常帶槍進入談判室,甚至將對方的建議便籤揉成一團摔到對方臉上。利比亞政府要求所有在利比亞的西方石油公司將油價提高30美分/桶,然後政府的分成增加到55%——原本什麼都不做,賣地就得到一半的石油利潤,現在要得到55%。
接下來,各個產油國政府坐地起價、輪番漲價開始。
伊朗也要求55%的分成;
沙特要求不低於55%的分成,而且要求以後逐年漲價;
委內瑞拉更狠,直接要求60%的分成;
……
利比亞政府一看,你們居然要求的都比我多——乾脆再用槍逼著那些石油公司的談判代表,再次將石油價格提高90美分/桶(注意,此時的石油價格本來也就3美元左右);
伊朗國王得知消息氣的發瘋——他居然又在輪番漲價中敗給了卡扎菲這個賤人暴發戶。
接下來,歐佩克國家不僅要求石油公司分成,而且還要求51%的股份。
再接下來,一些發生“革命”的產油國藉著民族情緒,乾脆將西方石油公司“收歸國有”。
面對著一群說話不算數的流氓政府,曾經牛逼哄哄的石油七姐妹們節節敗退。最終,主要的產油國都將絕大部分石油權益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裡。
隨著西方世界1960年代後期爆發嚴重的通脹、1971年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原油價格相比黃金跌至低點,這讓靠賣石油維持上層集團奢華生活的歐佩克國家政府嚴重不滿。
1973年10月,因美國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並幫助其發動針對埃及、敘利亞的“贖罪日”戰爭,OPEC宣佈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11個阿拉伯產油國將原油價格由3.01美元/桶直接提高到5.11美元;3個月之後的1974年1月1日,再度提高到11.65美元/桶。
阿拉伯國家禁運原油之時,由於多年的低油價,美國國內原油產量大幅衰退、而國內需求卻持續增加,原油價格聞聲大漲,3個月之內暴漲3倍。
1971年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由此導致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岌岌可危。為了保住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1972年至1974年間美國與最大產油國沙特進行了一系列溝通,建立“石油美元”體系。
對美國和歐佩克產油國來說:產油國出口石油——石油必須以美元計算——產油國得到美元——存回到美國大銀行購買國債——其他國家無法得到美元,美元在國際上緊缺——美元國際貨幣地位牢不可破。
對非產油國國家來說:現代生產需要石油,進口石油——必須以美元結算——必須向美國低價出口商品和服務——換來美元進口石油——用石油生產更多商品和服務換取美元——美國不必從事真實的生產勞動只需印鈔出口——美元國際地位雙重加固。
原油這種原本只是“工業的血液”的商品,從此變成具有國際重要金融意義的商品,某種程度上說,原油與美元互為支撐——原來的黃金美元,從此變身“黑金美元”。
1974年之後,原油價格穩定在11-13美元的水平上維持了大約4年。
1978年底,當時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政局發生劇烈變化,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出口量驟降500萬桶,接著伊朗和伊拉克兩個產油國又爆發兩伊戰爭,世界石油供應驟減,油價再度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原油價格的暴漲,使得美元在國際上變得異常緊俏和昂貴。
與此同時,美聯儲“及時出手”,大幅度提高利率,將美元基準利率提高到20%的駭人水平(見下面的1978-1983年美元基準利率變化)。
這下子,不僅全球所有需要進口石油的國家的財富被高企的原油價格狠狠地洗劫了一把,而那些原來通過借債發展的國家更是被債務利息徹底搞垮,全世界的財富,都像虹吸效應一樣被吸到了美國……
油價的兩次暴漲,終於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再疊加上美國的收縮性貨幣政策,凡是有點兒能源安全意識的國家都開始尋找自己的石油資源。可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技術也開始興起。
OPEC對原油價格的壟斷一開始當然獲得了超額利潤,沙特1981年的石油出口收入高達1190億美元,這在當時絕對是天文數字——給大家對比一下,當年擁有10億人口的中國,其全部外匯儲備僅為27億美元。
1970年代歐佩克對石油價格的抬升當然是有底氣的,就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的當口,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佔自由貿易世界的77%。壟斷到如此地步,難怪中東石油土豪們豪氣干雲,要“重重懲罰”美帝國主義,順便把所有的馬桶都鑲上黃金。
為了維持高油價,歐佩克國家大幅度削減原油產量:
1979年,總產量3100萬桶;
1981年,總產量2573萬桶;
1982年,變成了1800萬桶。
然而,歐佩克很快被高油價所反噬,而歐佩克所損失的石油份額,很快被非歐佩克產油國所填補。到了1982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迅速超過了歐佩克國家。看著石油價格高企,本來與西方帝國主義勢不兩立的原蘇聯,也忙不迭將自己的石油對歐洲出口,以換取糧食和各種福利來維持國內黨政軍階層的“高級”生活。
全球第一大產油國沙特很鬱悶,心情很不好。
沙特在歐佩克中屬於大哥大級人物。為了維持高油價,沙特名義上沒有生產限額,但答應要在市場原油過剩的時候主動縮減產量。現在原油價格大漲,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都趁機大賣特賣原油,狠撈一把。而沙特這個大哥大級人物卻不得不縮減產量,原油收入銳減,幾百名王子原來的頂級奢華生活水準下降,他們頓時感覺錢被其他人偷走:
1984年,沙特原油收入降到360億美元;
1985年,沙特原有收入降到260億美元,產量也變成5年前的1/5!
爺不幹了!爺也要賣油!爺也要賺錢養家!
1986年年初,沙特開始低價出口原油搶佔市場份額,原油價格飛瀉而下,歐佩克壟斷時代結束(下圖是1972-1992年的油價變動情況)。
總結下來,150年來石油價格經歷了3次壟斷過程,自由市場競爭所形成的兩次壟斷都沒有導致高油價,反而是長期油價的低谷,只有歐佩克國家政府壟斷時期,才導致了原油價格的大幅度抬升,而這種壟斷最終也無法維持。
(三)金融期貨主導
雖然出現過汽油期貨、家用燃料油期貨,但在1983年以前,因分類和品種十分複雜,不像金屬一樣很容易實現標準化,所以原油買賣基本都是現貨交易。大家開著輪船去取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1983年,以美國最重要的原油品種——德克薩斯原油為基礎,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推出了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合約,簡稱WTI原油。
有了WTI原油,人們就可以對未來的一桶原油的擁有權進行多次買賣,生產者可以提前鎖定出售價格,消費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原油需求提前進行價格安排——更重要的是,無數商人和投機者,可以從這項交易中漁利……
於是,無論生產商、貿易商、煉油商還是消費商,甚至包括純粹的投機者和金融機構,他們都對原油期貨趨之若鶩,由此形成了巨大的交易量,由此就有了所謂的“價格發現”功能。
這對當時歐佩克的原油定價權可是個要命的打擊!
因為參與石油交易的人在交易所裡醜態百出,石油生產國和大石油生產商一開始對石油期貨抱著一個看笑話的態度,但短短几年內,他們不得不先後加入這個賭局——毫無疑問,風險一如既往地大,但在其他人都已經加入的情況下,再也沒有玩家能夠退出這個賭局。
石油價格最早曾經由買賣現貨的人們臨時決定,後來一度由標準石油公司決定,再後來德州石油產量劇增但運輸能力不足,所以由德克薩斯鐵路委員會決定。再此後,由世界幾大寡頭石油公司決定,再後來,由歐佩克決定——如今,它變為由全世界的交易者決定。
你如果非要問交易者根據什麼來決定價格?
答案是:他們各自腦子裡對原油的預期來決定。
WTI原油期貨推出沒幾年,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往每次在國際重大政治或經濟會議上都被大領導們念念不忘的石油價格,就這樣從他們關心的議題中消失了——既然由全球交易者來決定原油價格,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就這樣,從1986年歐佩克喪失對原油價格的主導權開始,原油價格開始由當代金融體系所主導。
看到WTI原油交易搞得得紅紅火火,而且基本決定了整個西半球原油價格,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原油價格均以此為基準,大西洋對岸的英國很眼紅,決定學習。
1988年6月,以北海原油為基礎,英國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正式推出了布倫特原油(BRENT)期貨合約,這很快就成為了歐洲原油價格的基準,整個歐洲、地中海區域、西非的利比亞、尼日利亞以及俄羅斯的原油價格,都以布倫特原油價格為準。
由於1980年代早期原油價格高企,在全世界都吸引了大量原本從成本看起來不可行的原油開發項目上馬。當眾多的項目建成投產之後,原油價格就再也難以大幅度上漲了。
持續3年的低油價讓衰敗的蘇聯雪上加霜。沒有了出口石油的福利收買和維持國內的既得利益階層,原蘇聯國內的各種矛盾都開始集中爆發,這個人類歷史上領土最龐大之一的帝國轟然倒下。而這,居然沒有在原油的市場價格上掀起絲毫漣漪。
歐佩克仍然在掙扎。用當時沙特的石油部長亞馬尼在歐佩克會議上的話來說,他們一方面希望追求較高的產量,另一方面又希望維持較高的原油價格——看來,既要上天又要入地的想法,從來就不是一個政府的專利。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的結束,使得世界上新增了伊朗伊拉克兩個產油大國,讓沙特土豪們既要……又要……的想法落了空。
15美元/桶左右的油價一直持續,直到那個在“民主選舉”中得票率輕易超過了100%的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揮師佔領科威特,而時任美國總統的石油商人布什在西方世界的支持下,毫不猶豫出兵海灣大打出手,石油價格迅速上漲至40美元的水平。
但這次的價格上漲,只是陽痿男人吃了一把戰爭偉哥的表現。曇花一現的原油價格隨即陷入長期低迷,到1999年跌至12美元/桶的低位。
挽救原油價格的,是中國崛起。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從此成為國際生產貿易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並在隨後的6年時間裡迅速發展成為著名的“世界工廠”。全球最為龐大的人口規模,再加上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全面開展的房產商品化進程——實際上,2003年中國就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每年都需要巨大的進口。
中國龐大的石油需求導致了原油價格2008年以前屢創新高(下圖是1992年迄今WTI原油期貨主力合約的價格變動情況)。
正是在中國崛起的黎明時分,2002年11月,在亞洲最重要的原油中轉樞紐,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式推出了中東迪拜石油期貨合約,由此形成WTI、BRENT、DUBAI當今國際三大石油定價基準——額外要強調的是,它們都以美元計價。
直到2018年3月26日,才出現一家有點影響力且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嗯,你知道的,就是上海能源期貨交易所推出的人民幣石油期貨合約。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信用收縮導致油價猛跌,腰斬之後再被腰斬,最低的時候曾跌至34美元/桶。隨著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推出和中國的4萬億計劃,原油價格迅速起死回生,並在2011年再度超越110美元/桶。
2014年美聯儲退出QE,再加上美國頁岩油產量的急劇增長,原油價格再度一路下跌,WTI原油期貨的價格2016年初最低曾跌至26美元/桶,接下來就是2016年初迄今的一路上升。
且不說1986-2018年的世界原油價格主要受WTI和BRENT期貨引導,即便從2008年以來美國貨幣政策的變化,也能看出金融主導原油價格的特點。
即便在原油價格降至谷底的2015年,當年原油市場的成交量高達9400萬桶/天,摺合下來每年價值高達1.7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比全部金屬市場規模加起來都要大——如此大的規模,導致原油期貨市場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商品期貨市場。
作為“工業的血液”,如此巨大的交易規模,伴隨著其產量和需求的匹配與否,原油期貨價格一旦產生趨勢性變化,接下來對全球經濟都將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
從150年的價格來看(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美元),當前原油價格處於一種微妙的階段,在下一篇文章中,本人將抽絲剝繭,梳理出當代原油價格背後的金融邏輯,並就原油價格是否會繼續上漲給出自己的判斷。
閱讀更多 路財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