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肅臨夏市哪個級別高?

L雪媛


甘肅省內有個臨夏州,臨夏州有個臨夏縣和臨夏市,臨夏市比臨夏縣、臨夏州都要小,卻是這一片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臨夏市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隸屬於臨夏州,是臨夏州的州府所在。它是全國最小的縣級市,面積約88.6平方千米,人口約為28萬。石景山區是北京市面積第三小的區,臨夏市的面積和石景山區相仿。

臨夏市位於黃河上游,古稱河州,是古代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湟雄鎮”之稱。

臨夏因緊鄰黃河一級大支流大夏河而得名,大夏河由西南至東北從市區穿過,另外還有兩條河流紅水河和牛津河在臨夏市境內和大夏河匯合,一起流入黃河。

臨夏市坐落在四面環山的一片谷底,地勢相對平坦。北面、西面、南面都被臨夏縣緊緊包圍,只有東面和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

臨夏市距離甘肅省會蘭州約120公里,距離甘南州州府合作市約100公里。臨夏市的交通非常便利,S2蘭郎高速、S309 、G213從臨夏市穿境而過,正在規劃建設中的蘭合鐵路也經過臨夏市。

臨夏縣

臨夏縣面積約1212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臨夏縣雖然面積是臨夏市的十幾倍,人口是臨夏市的一倍多,名字也和臨夏市相同,但級別卻比臨夏市要低,只是縣級。臨夏市不但是縣級市,而且還是自治州州府,相當於“地級市”級別了。

臨夏縣東邊與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市相鄰,南邊與和政縣、太子山天然林、甘南州保護區接壤,西邊與青海省循化縣相鄰,北邊與積石山縣相連、和永靖縣隔劉家峽水庫(黃河)相望。縣府在韓集鎮,縣城距離臨夏市約25公里。

臨夏州

臨夏州東鄰定西市,南靠太子山和甘南州相鄰,西接青海省,北抵蘭州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8169平方千米,比上海市面積還要大。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有大夏河、洮河、湟水河、廣通河等大大小小的黃河支流三十多條,這些河流最終匯入黃河,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支線。湟水河沿臨夏州北部邊境而走,大夏河、廣通河從境內穿過,洮河從東部邊境由南往北入黃河。

黃河在臨夏州境內注入劉家峽水庫,從北面流出。在積石山縣的黃河岸邊,古代這裡有非常重要的古渡口---積石關(明朝之前叫臨津關)。此地處於戰略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

隋煬帝楊廣率幾十萬大軍西征,從臨津關而出;唐朝時伐吐谷渾,李靖、侯君集、樊興等率各路大軍會聚臨津關;清朝時期也是屢次兵出積石關。積石關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臨夏市和臨夏縣的關係

臨夏州畢竟是相當於一個地區,還好理解。但是臨夏市和臨夏縣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筆者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話來描述它們的區劃沿革,希望大家不要被繞暈了。

就從明朝開始說吧,明初置河州府,清朝沿用,民國改名為臨夏縣,縣治在如今的臨夏市城關。古代沿革一筆帶過,重點看一下1949年以後,這段時間臨夏市、臨夏縣共存,變動比較複雜。

1949年,設臨夏縣,縣治駐地在如今臨夏市所在地。

1950年,將臨夏縣城區析出,設臨夏市。縣、市共存,臨夏縣縣治駐地只好遷往韓集。

1958年,臨夏縣撤銷,所轄區域劃歸臨夏市。

1961年,臨夏縣恢復,因為有臨夏市存在,臨夏縣縣治駐地依然是韓集。

1973年,臨夏市撤銷,所轄區域劃入臨夏縣。臨夏縣縣治從韓集遷往現在的臨夏市城關。

1983年,臨夏市恢復,臨夏縣縣治駐地只能再次遷往韓集,把城關大本營還給臨夏市。

臨夏縣、臨夏市二者之間,宛如父子,亦如兄弟。一會兒小弟變大哥,一會兒大哥又變小弟,最終像現在這樣的格局基本上就延續下來了。臨夏市和臨夏縣都歸屬於臨夏州,臨夏市雖然小,級別上卻比臨夏縣要高。


地圖帝


臨夏回族自治州級別高,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5縣、2民族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