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高度,決定著你的孩子的高度

前奏

2級心理諮詢師裸考百日航行,每天早上,船長會推出晨間導讀,昨天早上的導讀中,船長提到的年初的心理學屆的“華山論劍”,我當時也大概看過幾位當事人的文章。我從內心覺得李雪最初的言論太過極端,我心中一直覺得沒有幾個父母願意承認,看到自己的孩子自殘、自殺而有快感,也由此心生對李雪不喜歡。但我並沒有詳細的瞭解李雪的生平、閱讀她的書籍,哪怕翻翻她的微博文章,就從心裡做出來評判,她的言論極端,我不喜歡她。

昨天早上小班發在群裡的文章“談談李雪”,文章很長,大約花了5分鐘看完這篇文章。通過武志紅老師的筆,我邊看邊想象著李雪的樣子,在心中勾畫她是怎樣的一個人。看完後,我的內心卻開始喜歡她,欣賞她。喜歡她的灑脫自然,喜歡她展露本來的自己,喜歡她的真實。人真是神奇,轉變來的如此之快,自己都始料不及。前段時間剛好買了一本李雪的《當我遇見一個人》,決定馬上拿出來讀。

你的高度,決定著你的孩子的高度

前天晚上刷書時,在“求助者中心療法”中提到了價值的條件化這個知識點。

價值的條件化:每個人都存在著兩種價值評價過程。一種來自自身先天的,一種建立在他人評價基礎之上。

價值的條件化過程,意即將他人的價值觀念通過條件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念,但這種內化後的價值觀念又不是基於自身先天的評價。

書上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孩子摔杯子,一個是學生對老師的感受,形象的說明了價值的條件化過程。

我想李雪大概就是去掉了“條件化的價值”評判,她真正的活出了自我,而這樣真實的自我,即使不曾當面交談,也可被她的真實感染,吸引著我想要去靠近。雖然她的有些言論,我不一定贊同,但並不影響我喜歡她這個人。

這也許是無條件接納的一種吧。

這樣真實的一個自我,從社會大眾的角度去看,有時似乎是極端的,不符合大眾的、社會的價值評價標準。

而我也是其中一員,用這些內化了的標準去評價一個自己並不曾全面瞭解的人,如同盲人摸象,就大言不慚的下了結論。

你的高度,決定著你的孩子的高度

價值的條件化

你的高度,決定著你的孩子的高度

去條件的價值化過程

價值的條件化

反觀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每天無時不刻的在用自己被內化了的價值標準去評價孩子,要求孩子,控制孩子。逐漸的將孩子真實的體驗、孩子自己的自我評價一點點的替換掉,把一個真實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被塑造出來的孩子。

在有的教育類書籍中看到過這樣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你的高度,決定著你的孩子的高度

當時不理解,什麼樣才是孩子真實的自己,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去教育?

現在我好像有點懂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也就是讓孩子依賴於他自己的價值評價標準,依賴於他自己的直覺判斷,自己的體驗。

於我們成人也一樣,放下束縛自己的、外在的評價,露出原本真實的自我。

雖然這樣做很難,需要考慮社會的、大眾的、道德的評價標準,當真實的自己與社會評價標準、道德標準有牴觸時如何平衡?

但這並不代表不值得去努力,活出真實的自我,剝離套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的評價枷鎖。

這是一個成長的目標,至少可以從自身、自己的家庭中小範圍的去改變。

當孩子他想哭的時候能放心大膽的哭,讓他體驗痛快、自由的痛哭時的感受,如果他需要,我只需靜靜的擁著他,溫柔的注視他就好;

當他想先玩再練琴,就讓他自己決定和安排就好,體驗和感受下自己做主的權利感,而不用考慮什麼先學後玩,不然如何如何等;

......

你的高度,決定著你的孩子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