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還是包袱?優客工場接連併購背後的尷尬

最近,優客工場又開始了新的併購。繼今年來洪泰創新空間、無界空間、wedo之後,Workingdom也被納入優客工場的併購版圖中。對於優客工場的接連併購,有業內就質疑其一直宣稱的“生態面積”不靠譜,最明顯的就是除了直營社區,大部分還來自於各種加盟、掛牌和換股的場地。

而據媒體統計,在優客工場北京已經開通的72個服務社區中,其中直營的社區僅有30個,其它42個則來自併購、加盟或者掛牌,佔據全部社區的60%。好租網上的信息同時也顯示,在北京諸多社區中,優客工場有相當多比例的社區分佈在亦莊、順義、房山等偏遠位置,區位優勢較差,月工位租金也不過是700元左右。

優勢還是包袱?優客工場接連併購背後的尷尬

或許對優客工場來說,不斷的併購確實能夠增加其數據上的規模,但從真實情況看,這樣規模帶來的是優勢還是包袱,也需要打一個問號。

先不說這些加盟、掛牌和換股的場地價值幾何,僅僅是收購的這幾家公司,一個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統一管理,因為各家的產品、服務標準、管理方法都不一樣。

曾有業內人士就指出,各個空間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背後都有自己的業主。這些業主在簽訂租賃協議時就規定了房屋用途。當品牌合併之後,出於運營的考慮,雙方品牌要進行融合,例如改變裝修風格或用途,但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來自業主方的阻力。

優勢還是包袱?優客工場接連併購背後的尷尬

優客工場董事長毛大慶也曾表示,像之前收購的一些聯合辦公企業,因為大量的寫字樓掌握在個人和小散戶的手裡,大量的大樓都是被散賣,所以這些項目其實是非常難以管理的。

除了考驗整合管理能力外,背後高運轉的資金也是更加緊迫的壓力。

據業內人士透露,大部分聯合辦公都是邊運營邊建設,且前期投入較大。聯合辦公比地產開發輕,但又比酒店管理重得多。開設空間一次性投資(租金+裝修+辦公配套等)就高達幾百萬,後期的空間運營開銷(人力+網絡+推廣+水電+稅費+日常維修等)更為龐大。想要回本尚且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時間,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優勢還是包袱?優客工場接連併購背後的尷尬

而目前國內絕大部分的聯合辦公都將租金和增值服務(如提供法律、註冊等服務等)作為盈利點,其中租金作為主要盈利點。像優客工場等還是靠租金差賺錢,據稱場租收益一度佔到總收益的90%。

另外優客工場所謂的做社群,因為主要面向的都是小公司和創業者,社群共性很難形成可商業化的模式,也難以形成突破。如此看來優客工場對聯合辦公空間商業模式的探索,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目前單一盈利模式本身就是個“令人頭疼”問題。

在盈利和資金的壓力下,不斷融資和提升估值,也變成優客工場的常規動作。

據統計,優客工場自創辦以來,已經獲得過10多輪、近30億元的融資。通過“車輪式”的融資,優客工場的估值呈現了“水漲船高”態勢。但是,2017年Wework大約有9億美元的營收,對應目前200 億美元的估值,2017年優客工場1.67億人民幣的營收,對應目前110億的估值,二者對比,優客工場的過高估值自然也少不了業內的質疑和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