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專家支招:如何將道德建設內化爲公民個人自覺?

「荐读」专家支招:如何将道德建设内化为公民个人自觉?

「荐读」专家支招:如何将道德建设内化为公民个人自觉?
「荐读」专家支招:如何将道德建设内化为公民个人自觉?

儒門重德教,儒家論德有何當代價值?根據儒家的思想體系,我們可將“德”分為不同的層次。《莊子》“內聖外王”可以概括儒家特色,可見儒德有內、外之分;《大學》描述教化層次為“修齊治平”,可見儒德有個人、家庭、國家、天下之別;《周易》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可見人不僅面臨社會問題,還會面臨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等。如此一來,儒家之德就有修身之德、自處之德(即私德),治人之德、待人之德(即公德),此外,還有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天地之德”(即天德)。在當代社會道德建設中,如何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素養,如何將道德建設內化為公民的個人自覺,儒家文化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鑑。

儒家曾經提出過多個德目,有人僅據《論語》一書就歸納出三十餘個德目(如孝、悌、忠、恕、仁、智、勇、禮、樂、射、御、義、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剛、毅、木、訥、學、習、無慾、謙遜、忍讓、廉潔、慎言、知恥,等等),但概括起來不外乎私德、公德、天德三個層次,個人品德、家庭美德(此二者為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此二者為公德)和天地大德(此即天德)五種品質。我們應積極涵育天地大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1

以“孝悌忠恕勤”提高個人品德

“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倫理。“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作為諸德之本,孝的首要含義就是養親尊親,正如《孝經》上所說“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悌”即事兄敬長,常與“孝”連在一起使用。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將孝悌視為踐行仁德的根本。“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守則。“忠”即忠心,盡心竭力地幫助他人。孔子提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曾子也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即是此意。孔子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與人忠”的最高境界。需要注意的是,今人提到“忠”,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忠君”,便以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君”在今天雖已不復存在,但“忠”德依然需要,即忠於黨、忠於國、忠於人民等。“恕”即將心比心,體諒他人和同情地理解他人。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大的恕道;而所謂“犯而不校”、“赦小過”,則是恕的最起碼的態度。“忠恕”是實現仁德的重要方法。“勤”即勤勉、勤謹,勤勤懇懇地學習,兢兢業業地辦事,“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可見,孝悌是與親人相處之德,忠恕是與他人相處之道,勤則是個人學習成功的最基本的方法,或應當持守的一種精神。這對當下人們個人品德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2

以“溫良恭儉讓”培養家庭美德

《論語·學而》載:“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張栻解曰:“和順積中,則英華髮於外,而況於聖人乎?溫良恭儉讓,聖人之德容見於接人之際者。子貢亦可謂形容之至矣。想當時之人,望其儀行,固已盎然悅服,而況於聆其話言乎?‘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言在他人則求之得之,在夫子則人自樂告,不即人而人即之也。雖然,夫子至是邦必聞其政,而未有能委國而授政於夫子者,何與?蓋見聖人之儀形而樂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卒不能授以政者,則以夫私慾害之之故也。程子曰:‘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張栻.張栻集[M].楊世文,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15:99.)孔子以溫厚的氣度、善良的情感、恭敬的外表、儉樸的裝束、謙讓的態度,取得各國執政者信任,然後人家才將國事政務告訴他。五者之中,“讓”尤為要,即保持一顆溫和、善良的心,和禮貌謙讓的神情最為重要。《周易》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又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一謙而有四益。荀子也說:“知而好謙必賢。”(《荀子·仲尼》)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家庭建設。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由此看來,用“溫良恭儉讓”來改善當下家庭美德建設對社會的和諧、國家的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3

以“恭寬信敏惠”提升職業道德

《論語·陽貨》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即恭敬。待人以敬,人亦以敬待之,故曰“不侮”。弟子問仁,對於仲弓,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如此,便可“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對於樊遲,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由此可以看出,恭是仁者立身處世的前提條件。寬,即寬厚。一是平級之間的寬厚,即“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二是上對下的寬大,即“先有司,赦小過”(《論語·子路》),即執事官要身先士卒,做出表帥;而對下屬的小過失,則要赦而勿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重望所歸,是以“得眾”。信,從人從言,是說與人交往要講信用。孔子以大車之輗、小車之軏作喻,指出人不能無信。匹夫行忠信,可以保一身;君主行忠信,則可以保一國。因此,面對子貢食、兵、信“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的問題,孔子首先選擇“去兵”,然後“去食”,卻始終保留“信”(《論語·顏淵》)。“信”對於處在上位的人尤其重要,“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呂氏春秋·貴信》)。當然,信不是無條件的,即要符合“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信同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理念。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實業家就必須遵守商業道德,“即一個‘信’字”。([日]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M].王中江,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98.)敏,即敏捷。它還有審時度勢的意思,即迅速地作出決策、敏捷地採取行動,如此,便“無失時之患,故有功”。(張栻.張栻集[M].楊世文,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15:301.)因此,《左傳·昭公二十年》曰:“度功而行,仁也。”惠,即恩惠。《尚書·皋陶謨》曰:“安民則惠,黎民懷之。”黎民懷之便樂為所使,故“惠則足以使人”。孔子指出,“君子惠而不費”,並將其列為“五美”之一。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惠而不費”呢?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逸周書·本典》有言:“與民利者仁也。”故“惠”為仁德之一。孔子倡導以“恭寬信敏惠”行仁於天下,對我們提升職業道德大有裨益。在職業活動中,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遵守信用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聰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施人恩惠就能夠使喚人。

4

以“仁義禮智信”改善社會公德

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中庸》)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端或四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四德之外加入“信”,構成“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漢書·董仲舒傳》),從此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要素而影響中國社會長達兩千餘年。“仁”即愛人,“義”是合乎原則,“禮”即禮儀,“智”是智慧,“信”即信譽。“五常”各有專主,而“仁義”為其本。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可見,“仁義”是“智禮樂”的中樞和靈魂。對人施以仁愛、處事得宜、對人有禮、明辨是非、誠實不欺,無疑對當下改善社會公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

以“天道性命情”昇華天地大德

《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可見天、位、仁,即天道、地道、人道是一體的。這“三才”的關係,儒家所論天、道、性、命、情可以得到簡要的說明。

“天道性命情”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涉及價值信仰和精神寄託問題。古人認為人類和萬物都是天地運行的產物,人性也由天道賦予。《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是天命的體現,統率性命的則是天道。天道是自然法則或規律,天命是天道對人類的作用,人性則是天命作用於人類的結果。“天”是客體,“道”是規律,“命”是使命,“性”是個性,“情”則是人類的好惡,包括“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

人性是天命的化身,是天道的分殊,人類通過盡己之心即可知道本性,通過體認本性即可感知天道。人的情慾必須合乎天命、天道,使人慾和天道高度統一,不相違背,才能有利於萬物的產生和事業的成功,這種狀態就叫“中和”。《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簡稱“中和位育”。“和”是人與人,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最高境界,史伯曰:“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和”也是儒家學說的最後歸宿,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對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啟示人們: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增強生態意識,建設生態文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荐读」专家支招:如何将道德建设内化为公民个人自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