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不知不覺中年近五旬。回首這些年,總覺得自己既“懶惰”,又沒有“追求”: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已十二年有餘,但

這麼多年下來,除發表過二十幾篇文章和完成若干報告外,專著始終沒有“零”的突破。作為國家高端智庫的科研人員,這一點對我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心結。

於是,我寫了下面這本書:

雖然說寫書是一件苦差事,但倘若志在梨棗,又何愁三載著書?

如果您覺得這書有用,不妨買一本,算是有價值的閱讀,也算是對科技工作者的支持;

不買也沒關係,咱接著聊寫書的事情,聊聊三載著書——痛並快樂著的心路歷程:

本以為手到擒來,難題卻接踵而至

雖然領了任務,但起初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壓力,以為寫本書沒啥難的,不是也有好多人在“攢”書嘛?

但真正下筆之後,卻發現寫書遠非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對於我們任何人來說,評價這件事情太普遍、太常見,以至於我們經常會視而不見——它是人類思考和認知的基本因素,它與人類社會活動如影相隨:追溯起來,早在公元前2200年,夏王朝的皇帝就已經在通過評估來考察政府官員的能力了,而經過四千多年的發展,評價有多少種理論、多少種方法、是怎樣的學科結構、又該如何使用,難題這麼多,我真的麻爪了!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圖片源自網絡,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 第一個難題:如何釐清邏輯架構與理論脈絡?

常言道:“一萬個人心中就有萬個哈姆雷特”,對於評估來說,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邏輯架構與理論脈絡。

這就是學問,要學、要問:有大量的文獻資料需要查找、整理、閱讀,學習別人的思想;有太多的牛人大咖值得拜訪、交流、溝通。

比如有學者認為,如果在經濟社會視野中觀察評價活動,可以按評價需求將評價活動歸併為政策計劃與戰略評價、可持續發展與競爭力評價、管理與文化評價、產出與目標評價四個方面;而按照前美國評價學會主席阿爾金的觀點,評價理論應當是根植於社會學研究之上的樹狀結構,可分為方法、應用和價值判斷三個脈絡,並可以細分為若干具體方法;美國著名學者梅爾滕斯在《項目評估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又對這種樹狀結構進行了完善和補充(筆者有幸在2015年美國評價學會年會中見到了這兩位“牛人”,並和他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溝通)。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筆者(左)和阿爾金(上圖)、梅爾滕斯(下圖)的合影

考慮到這本書的基礎性和實用性,經過多次討論後,確定使用便於參考借鑑的學科分類方法:以社會學方法、統計學方法、經濟學方法、文獻計量方法等這樣的學科為主線編排章節內容。

  • 第二個難題:本書應該涵蓋那些理論和方法?

過去幾十年裡,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評價的大量需求,評價理論迅速發展,評價者擁有日益多樣化的理論工具來應對評價需求:按時代劃分,有20世紀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統計分析模型、調查研究理論等;80-90年代以來的指數方法和參與式評價;按方法劃分,有豪斯(1978)年的分類以及筆者在2014年整理出來的15種評價方法。

但對於科技政策研究來說,在上述方法中,有不少是針對特定問題、特殊需求、在特定條件下使用的,缺乏普遍性和借鑑意義。有鑑於此,這本書最終定位於科技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結合政策分析、科技項目管理、機構評價和人才評價等現實需求,從事前評價、事中評價和事後評價三個角度,對評價方法進行分類對比,並結合案例加以闡釋。

所有的方法都在這張表裡!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科技政策研究主要評價方法及其特點

對於《科技政策研究方法論叢書》中其他書目已專題已介紹的評價方法,如問卷調查案例分析

文獻計量技術預見政策模擬等,未設專門章節贅述。

  • 第三個難題:如何兼顧基礎理論和學以致用?

作為科技政策研究關鍵方法、工具集成與示範推廣的工具書,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不同工作背景、教育水平水平各異的讀者群——既有科技政策研究者,也有政府部門決策者;既有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員,又有科技管理領域的廣大師生。這就讓本書的內容組織頗為“糾結”:如果寫的太“專業”,通篇都是理論模型、數學公式,會讓很多讀者望而生畏,影響理論方法的推廣應用;如果寫的太“平實”,上來就說如何使用、介紹案例,又難免會引起讀者的誤解,原來你們做評估用的方法就這麼簡單啊?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圖片源自網絡,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經過多次討論,我們最後確定:每種評價方法都用下面規範和標準進行論述:

  1. 方法概述:方法產生的背景、發展現狀及其優缺點;

  2. 方法應用:模型標準化及求解過程規範化,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

  3. 方法發展:模型方法的不同分支及其發展方向;

  4. 方法應用:通過案例對方法進行解釋和說明。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章節內容結構示例

書到用時方恨少,全憑自己人緣好

既然寫作思路、內容提綱、規範標準都有了,那就開始寫吧?

但真正進入碼字模式之後,才發現古代先賢早已挖好“幸災樂禍”的坑:“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於是按照內容大綱要求,多方查找資料、選擇相關案例,雖然“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說,但架不住天時地利人緣好啊!

  • 天時:中國科學院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當代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利益至上、向錢看齊的風氣難免會在科技和教育界蔓延。但中國科學院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就拿方新教授來說,作為副部級領導,她本可以享受專車待遇,但往來出入卻經常是一輛自行車,和我們一起吃大食堂吃飯,熱火朝天地討論時下熱點;但對於學術問題,方教授卻一絲不苟:去年底,正值書稿交稿討論之際,方教授騎自行車不幸摔傷——她仍拄著拐參加我們的討論,還給書稿提出了很多修改和完善的意見,有些意見近乎“較真”甚至是“苛刻”。但幾個月修改下來,我才深深體會到這位良師益友的良苦用心:做學問,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 地利:科技戰略諮詢院的高端智庫試點

2016年以來,中科院在原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進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更名為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這樣的改革並不是簡簡單單換個名字,而是更好地集成了中科院內外、國內外優勢力量,支撐中科院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高端智庫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出思想、出理論、出方法,我們的工作自然也得到各級領導的關注和支持。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國家高端智庫——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攝影:李強)

  • 人和:親朋好友和各位同事的鼎力相助

首先要感謝我家太太:從2013年12月17日開始碼字以來,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她始終默默地支持著我的工作,更是傾聽我不厭其煩地“叨叨”這個模型怎麼講、那個案例怎麼寫......;得意時,告誡我別忘形,要夾起尾巴;失落時,鼓勵我彆氣餒,莫輕言放棄。

其次要感謝各位同仁:本書的共同作者,李曉軒研究員曾經說過,“評估中心”是一支特別能“打仗”的隊伍。事實的確如此!在本書中,很多方法及案例是在評估中心各位同仁的工作基礎上完成的,特別是關忠誠教授、周建中教授、楊國樑教授、肖小溪博士、張大群博士等在履歷分析法、DEA方法、指數方法等方面提供的資料。

不但文章寫得好,還要能跑馬拉松!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鄭海軍博士,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還是馬拉松跑者。今年已完成北京半程馬拉松、秦皇島全程馬拉松兩項賽事。尤其是秦皇島馬拉松,用時僅3小時18分鐘,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書呆子,他們不但文章寫得好,還要能跑馬拉松!

9月17日,您能在北京馬拉松賽場上看到下面這個矯健的身影!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鄭海軍博士(秦皇島馬拉松賽事照片)

人生真的很貴,你我切莫浪費——有價值的閱讀,就在彈指間~

書賣不出去,作者該有多心塞啊!

三載著書記——人生很貴,豈能浪費?

圖片源自網絡,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