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肉嫩味美的鰣魚,遺失的絕色珍饈

點擊收聽

春發之際,吃了幾次鰣魚。不過除了東南亞的鰣魚就是海鰣魚,沒有一次是江鰣魚。餘出生晚,沒有口福吃到長江鰣魚,不知道當年進貢皇帝的鰣魚是什麼味道。就這幾次吃到的鰣魚而言,味道、口感實在一般,吃就吃了,不吃也沒什麼遺憾。

鰣魚上供,止於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

當年山東按察司參議張能鱗在《代請停供鰣魚疏》中歷數鰣魚進貢勞民傷財,因一口美味搞得民聲怨沸實在得不償失。這個奏摺寫得情真意切,康熙又是個開明皇帝,於是下令停止鰣魚進貢,算是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鰣魚之鮮之美無須多言,古人有無數讚美詩篇。

民國才女張愛玲把“鰣魚多刺”看作是人生恨事之一,與“海棠無香、紅樓未完”並列,可見鰣魚之美影響了多少文人墨客與饕餮之徒。

不過在過去的交通條件下,從長江中下游地區送鰣魚進京,使用兵部六百里加急傳遞,到了京城,美味的鰣魚也變得有些腐臭了。

皇帝貴為天子,為天下人養,但如果不到產地,吃到嘴裡的也只能是御膳房加了許多作料烹製的重口味鰣魚了,這與鰣魚本該有的清鮮、油潤、酥嫩和相差何止千里!

「小麦夜读」肉嫩味美的鲥鱼,遗失的绝色珍馐

鰣魚之鮮在古代受制於物流,離原產地稍遠,就難以體會鰣魚之美;現代物流發達,“千里江陵一日還”已經實現,可悲催的是,不僅是京城,即使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難以體會鰣魚之美了。

社會進步、工業化進程造成的汙染,滾滾東流的長江已無鰣魚生存的空間,野生鰣魚的味道只能從老人的記憶裡、文獻的記錄中去想象了。

徐小平先生回憶當年吃鰣魚:“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江鮒魚的價格是0.73元一斤,只比豬肉貴出一分錢,家裡買回鰣魚,母親總要自我交慰地自言自語幾句:不過是貴一分錢,只當是吃肉吧。”

現在一條珠江口的鰣魚也要2000元一斤,百倍於豬肉的價格,即使這樣的價格也是可遇不可求,一年也見不到幾條。

長冮鰣魚罕見的原因在於環璄汙染。其實不僅是鰣魚,“長江三鮮”的另外兩鮮,野生的刀魚、野生的河豚現在也很難見到了。

好彩能夠見到,價格之高也只能望而興嘆,只恨自己不是億萬富翁了。雖然現在可以用海鰣魚、湖刀魚、養殖河豚代替長江中野生旳鰣魚、刀魚、河豚,但是這樣的替代品,還是“長江三鮮”麼?

「小麦夜读」肉嫩味美的鲥鱼,遗失的绝色珍馐

於我看來,長江水產豐富,美味江魚品種不少。

既然舊的“三鮮”難以見到,不如開發新的“鮮”,甚至“多鮮”雖然有些江魚不被人們認識,但只要烹飪得法、宣傳到位,就一定會有市場效果。

曾去揚州尋訪美食,在淮揚菜名店獅子樓吃到了一款黃燜江鰻,就是極鮮至美之味,其滋味口感之飽滿豐富,連海鰣魚也難望其項背。

舊美之去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開發新的長江魚鮮,怕也是新時代美味追尋的一個重要任務吧。

原題《有關鰣魚》,摘自《食趣兒》

董克平,《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央視《中國味道》總顧問。美食專欄作者,著名美食評論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五嶽散人合著有《吃貨》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