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報道很火。

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博士有一次和母親吵起來了,還沒講超過3句話,女博士就自殺了。

對話是這樣的:

女博士:"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女博士媽媽:"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聽完,女博士轉身就從陽臺跳下去了。

"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這是女博士臨終前,最後一個問題。

其實,答案一直明顯。

周圍鄰居說,女博士的媽媽在旁人面前總是誇自己女兒,一提起女兒就開心得不得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她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但是她卻從未和女兒說過。

"你一直都是我的驕傲。"

女博士始終都沒有從她想聽的人口裡聽到這句話。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其實如今這個社會,這種事情太多了。

很多孩子都埋怨自己的父母:

"為什麼你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好?他們好你找他們認兒子去啊!"

而對此,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的解釋: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一下。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父母總是覺得打擊孩子是理所當然的:

"我打擊他,他心裡就會憋著這一股勁兒,就會更用心更加奮發向上。"

而這樣往往忽略的是,孩子其實很脆弱,尤其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

心理學家蘇珊 · 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提出:

自卑的孩子,害怕表現自己;

冷酷的孩子,常常與孤單為伍;

暴躁的孩子,則十分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些一句句看似輕巧的話語,卻一點點摧毀了孩子的一生。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然而更可怕的是,很多的父母根本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或者是拒絕面對問題。

前兩年,

在深圳一個 16 歲花季少女因為不堪父母的責罵,服毒自殺。

得知孩子自殺的消息後,父母十分傷心。

失聲痛哭,可孩子卻永遠回不來了。

她在遺書裡痛批父母:

考到年級第73 名,媽媽會說:"才73名"

100分滿分如果考98分都會被父母打罵。

而在這之前,孩子網上就已經搜索過很多次安樂死的方法。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16歲,本應該享受著人生最肆意燦爛的年華,

本應該好好體驗人生中第一次"喜歡"或者是擁有一個一輩子的朋友。然而在這個美好又懵懂的年齡裡,卻因為父母的打擊,讓她的沮喪與失望不能自拔。

語言的暴力帶給人的傷害,

是沒辦法估量的,

它可以輕易摧毀一個孩子的心理防線,

甚至毀掉一個孩子本該幸福的人生。

而此時,就算父母想要改變,想要對孩子說一句"你很優秀",

也永遠沒有機會了。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隨著社會發展,

我們日常的需求也逐漸增多。

為了滿足這些物質上的需求,大多數的家長是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從而有可能導致被冷落的孩子們感覺到生活的孤獨。

而對於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四跡"希望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指導方法,

對這些單純的小心靈我們儘量要少用批評、指責或者否定的語氣,

家長要為他們樹立自信,缺乏自信的孩子內心,一年四季都是冬天。

多花些時間去幫助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吧。

當他們取得了小小的進步,小小的成果,我們要明確地告訴他們"做得好。"

因為孩子還小時,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不僅需要大人的鼓勵和幫助,

更會依賴父母的評價,來給自己找準定位。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對於一些不善於表達的家長,

"四跡"可以提供一些語境:

1、你已經很努力了啊!(表揚孩子努力)

2、儘管很難,但是你一直在堅持,沒有放棄。(表揚孩子堅持)

3、對這件事,你的態度非常好。(表揚孩子積極態度)

4、你在這件事上已經進步了很大啦 繼續加油!(表揚做事細節)

5、這個方法挺有創意的!(表揚孩子創意)

6、你和朋友們合作得很默契!(表揚孩子團隊合作)

7、這件事情你負責得很好!(表揚孩子領導力)

8、你一點都不害怕,真棒!(表揚孩子勇氣)

11、我相信你。 (表揚信用)

13、你很重視別人的意見,這點做得非常好。(表揚虛心)

14、真的很欣慰你能做出這樣的選擇。(表揚孩子選擇)

15、你竟然還記這件事,這麼細心!真乖!(表揚孩子細心)

“我殺了我的孩子”——來自一個母親的扎心自述

上學之前,孩子更多的學習時間是父母給的。

上學之後,孩子更多的治癒時間也是父母給的。

"四跡"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擁有青蔥美好的時光,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更加幸福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