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青少年上網集中於休閒 缺少正確網絡消費觀

青少年上網 休閒娛樂過度

《首都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指出——

北京晨報記者昨天從市網信辦獲悉,首都互聯網協會和千龍網發佈了《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為暑期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網提供幫助和指引。報告指出,青少年網絡服務使用過度集中於休閒娛樂,真正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一些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手機是首選上網設備

調研採取了問卷方式,在北京市十幾所中小學校選取8歲至18歲青少年為樣本,其中初中生佔比64.4%,受訪者網齡在5年以上的居多,佔比24.2%。3個月共收集有效樣本21625份。

《報告》顯示,多數青少年上網時長合理,4%的青少年日均上網時長超過5小時。北京地區青少年首選上網設備為手機,聊天軟件是上網最常使用的軟件。近半數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次數在2次以內,頻率較低。

與普遍認知不一致的是,青少年並沒有把課餘時間都用來上網,睡前上網這一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也不普遍。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過程中,超過90%的青少年認為網絡不能代替家人和朋友的陪伴。

娛樂是上網主要目的

超過半數的青少年沒有註冊過網購平臺賬號,但僅有兩成青少年沒有在網上做過交易。上網目的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玩遊戲、聊天交友和查資料;按上網行為歸類,上網主要目的是娛樂,其次是網絡社交。

青少年較喜愛娛樂、電競類題材的網絡直播,68.7%的青少年表示不會給網絡主播打賞,2785名青少年表示願意給網絡主播打賞,佔12.9%。

《報告》指出,青少年網絡服務使用過度集中於休閒娛樂,真正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一些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青少年缺少正確的網絡消費觀,付費作業容易導致青少年思考能力退化,喪失探索知識的精神。網絡遊戲和小說內容良莠不齊,對青少年價值觀塑造是很大的挑戰。青少年容易受直播平臺不良內容的影響。

個人信息有洩露風險

《報告》顯示,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方面主要存在父母把關不嚴、安全技術常識普及不足、網絡社交風險隱患三個主要問題。頻繁使用搜索引擎、常在社交媒體發佈個人動態等上網行為讓青少年通過上網痕跡暴露個人信息的可能性增加,易遭遇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首都青少年欠缺信息保護的主觀能動性,他們有強烈表現自我的需求,但他們難以區分哪些信息適宜公開,哪些不適宜。對此,《報告》建議學校和家長規範青少年上網行為,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教育,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互聯網平臺和網絡營業場所的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