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洋医生”:想用学到的医术救治更多孩子

在为小患者检查前,他会习惯性地搓搓手,先将听诊器的听筒焐热。遇有紧张的小朋友,他会做鬼脸、按鼻子、击击掌,动作夸张、笑容真诚。不仅如此,他的手机号码也俨然成了当地人的儿科咨询热线,黄疸、积食、发烧、腹泻……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对中国的向往,和做一名儿科医生的梦想,在比拉尔儿时就种进他心里。做教师的父母,常常给他讲中国故事,让他对中国“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小时候得过一次重症肺炎,是儿科医生用高超的医术全力抢救,才使他转危为安。

2007年,比拉尔梦想成真。从巴基斯坦的医学院毕业后,他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如愿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学习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在这座知识的殿堂,不仅学到了医术,也学会了做人,还“切身感受到了中巴人民铁一般的友谊,找到了家一样的感觉。”

刚入校时,比拉尔只会用中文说“你好”,交流障碍和学习压力一度让他“有些难熬”。老师和同学们轮流当起他的汉语老师,不到1年时间,比拉尔就能够用中文交流、写作。如今,他已写过不少中文诗歌和歌曲,并在汉语比赛中拿到大奖。

医学学科专业性极强,比拉尔在学习中也常遇到困难。开始时,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常常需要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消化”一个月才能明白。“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的经常鼓励,使他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学业。

求学期间,比拉尔的父亲来中国探望他,突发冠心病,情况危急。老师和同学们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很多帮助,“手术非常成功,父亲很快恢复,不久就出院了”。中国朋友的无私帮助,让比拉尔深受感动。

比拉尔在工作中发现:在神木及其周边地区,婴幼儿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病的发病率特别高。原来,这里是蒿类植物过敏重灾区。每年7月至9月是这类疾病的高发期,从几个月大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饱受疾病的困扰。

更令比拉尔忧心的是,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渐趋低龄化,由于抗生素见效快,市民常将其作为家庭必备药,滥用抗生素在这里成了普遍现象。

“目前,这个指标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比拉尔希望,通过这样的推动和实践,“抗生素使用评估制度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比拉尔已经完全适应了神木的生活。日常问诊中,他时常主动把手机号码留给患者。联系得多了,许多小患者和家属成了比拉尔家里的常客。临走前,比拉尔总要问问他们最近的身体状况,准备一些小玩具送给孩子。

在神木的工作和生活,让比拉尔有一种“踏实的获得感”。中国的飞速发展,也坚定了他留在这里的决心。比拉尔的两个孩子相继在这里出生,他也真正把家安在了这里。(石桥 孙海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