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不孝不是三種 無後也不是沒有後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其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誤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不是三種 無後也不是沒有後代

孟子

有的錯誤翻譯是:"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雖然沒有稟告,但實際上和稟告了一樣。"為什麼說這個翻譯是不正確的?

1、這裡的"三"明顯是代指"多",可以參考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不孝者五",可知"不孝有三",並不僅僅是三種。

誤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不是三種 無後也不是沒有後代

《孟子離婁上》

2、原文中的"為無後也"不能翻譯成"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理由一,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孟子後文所說的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3、許多人以為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 》的批註是對孟子這段話的解釋,而是不合理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所言: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誤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不是三種 無後也不是沒有後代

趙岐

他把"不孝有三"定義為了三種,可見他並沒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斷章取義把"無後為大"解釋為"沒有後代"。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