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不能「一把抓」

安全不能“一把抓”

1

人常言:企業安全管理怎麼抓都不為過。

觀點正確,但不一定有效。

過度的管理只會加大企業溝通成本、增加內耗、影響士氣。

安全管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企業安全管理是一門科學,要遵循規律、遵從規則、尊重人性。

大大曾說:眉毛鬍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2

管理是一門藝術,比藝術更高級的是安全管理!

那什麼樣的安全管理最有效:

是越嚴格越好,還是越人性越好?

是越系統越好,還是越簡單越好?

是越注重體系,還是越貼近現場?

......

沒有標準答案。

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一家未出事的企業,並不一定安全管理就好。

而曾出過事的企業,也不一定安全管理就差。

最好的安全管理,是恰到好處的管理。

3

上山尋幽徑,下海知水性。

想要做恰到好處的安全管理,必須對企業(危險性行業)的成長規律有著足夠的認識。

企業如人,按其成長規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業期、發展期、成熟期。

4

企業創業期,屬於嬰幼兒階段。

企業主幾乎把所有精力投放在如何開拓市場、保證利潤、生存下來。

他們既沒有過剩的注意力、也覺得沒有過多的必要性投入到安全當中去。

貧窮,極大的限制了企業對事故危害的想象力!

創業期的企業,業務、設備、員工、環境......一切都是新的!

對安全的需求基本來源外部監管,屬於被動接受,甚至連安全機構都未設置,安全人員也是兼職......

成本上能省則省、配置上能簡就簡、流程上能減則減、負荷上能超就超......

最後,“安全管理混亂”往往成為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嬰幼兒企業原本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探步前行,但現在都撒丫子就跑。

那怎能不摔得鼻青臉腫呢!

甚至一不小心就會給和諧社會帶來巨大創傷。

5

企業發展期,屬於青少年階段。

中國的企業九成九都處於這個階段。

他們多是從嬰幼兒期僥倖成長起來的“管理混亂型”企業,屬於上帝的寵兒卻不自知。

青少年階段的企業基本具備一定的市場規模,經營業績有了起色,員工隊伍逐步穩定。

但由於早期缺乏安全營養,管理的基礎極為薄弱。

企業主們也慢慢開始陷入焦慮:

一方面恐於激烈市場競爭將企業淘汰出局,於是摩拳擦掌,準備向做大做強繼續發起衝刺。

另一方面則擔心安全事故會讓企業瞬間崩塌,於是在安全方面進行加大投入,成立安全機構、配置安全人員、購買安全服務......

然額,他們對安全有著深深的誤會:竊以為,搞安全和開拓市場、發展業務一樣,只要有專人負責,任何時候起步都不晚。

殊不知,事故早已在企業嬰幼兒期埋下伏筆。

層不出窮的安全問題已然紮根於戰略決策、業務發展、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

安全風險是企業發展的衍生品,如影隨形。

在安全管理混亂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企業,若不經歷痛徹心扉的安全變革,把安全基因重注企業,只會越發展越危險。

6

企業成熟期,屬於成年階段。

成熟期的企業,其在安全管理方面必有過人之處。

國內這類企業多為核電、航空等特高危領域和能源行業的上游企業。

成熟期企業的安全管理與其成長環境存在莫大幹系。

以核電、航空、能源等特高危行業為例,不管是切爾諾貝利還是阿爾法鑽井平臺事故,抑或是任意一起航空事故,教訓之慘痛讓人們歷歷在目、久不釋懷。

全世界各國政府對核電、航空、能源領域的安全重視有著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

因為一旦發生事故,其後果無論是在損失還是影響力方面均無法估量。

所以,這類企業的員工更易於達成普遍的安全認同。

再加上核電、航空、能源領域的員工職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客戶也多為高端用戶或大型企業用戶,其對安全的訴求與相比其他行業不可同日而語。

於是,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內外部環境,從而也就更容易在管理方法和工具上形成成果。

7

不同階段的企業,其安全管理的特點不同。

創業型企業多以解決現場問題為導向的線性思維模式,靈活性較低,屬於剛性安全管理,強調安全人的單兵作戰能力強,需有萬夫莫當之勇。

發展型企業多以建立安全流程為導向的平面思維模式,具備伸縮性,屬於柔性安全管理,強調安全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需有高度的協作效率。

成熟型企業則以安全體系運行為目標的立體思維模式,適用性較強,屬於韌性安全管理,強調企業全員安全責任和意識,人人都是安全人。

8

不同階段的企業,其安全管理的重心也不同。

創業期企業,安全管理的重心是做好向上溝通管理。

通過對企業主進行安全價值觀的引導,著力從安全角度斧正企業的每一個重大戰略經營決策,這對企業的生死存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展期企業,安全管理的重心是做好橫向協作管理。

通過高度協作讓各級管理者直線安全責任有效落地,避免企業因快速擴張忽視各業務環節攜帶的安全風險,最終留下致命隱患。

成熟期企業,安全管理的重心則是抓好一線班組管理。

事故永遠發生在一線,通過建立現場標準化體系,持續提高現場員工的意識和技能、做好設備預防性維護保養、強化工藝危害風險控制、熟練應對環境變化下的異常處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