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張儀、白起、呂不韋、李斯等都建功於秦,爲何不得善終?

0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1,公孫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孫鞅生活的年代正值魏國的鼎盛時期,再加上魏國“河西學派”的影響力,當時諸國學士都想到魏國效勞。公孫鞅就在魏國丞相公叔痤事處任中庶子。魏惠王並不是一個能識人才的明君,並沒有重用公孫鞅。後來公孫鞅就去十分微弱的秦國,投靠了求賢若的渴秦孝公。秦孝公對商鞅十分信任支持,他們之間君臣十分信任,是歷史上少有的佳話。

商鞅變法發展了秦國的軍事和農業,一方面削弱了秦國公族的勢力,也就得罪了很多秦國的貴族,在秦國豎了很多的敵人。商鞅變法法講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當時的太子犯了法,就懲戒了太子的兩位老師,而太子本身對商鞅也不太喜歡。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上層權力更替的時候,也是下層權力更替的時候。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秦國公族之間的怨恨,以及他自己對商鞅的怨恨交織在一起,也就造成了商量的悲劇。

2,張儀。魏國人,從師鬼谷子。先後到魏國和楚國為客卿,都沒有被重用。因為家境貧寒,常常被人家看不起,張儀在楚國時再在楚相的家裡做門客,喝酒的時候楚國的丞相丟了一塊玉璧,門客們就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只好釋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宰相說:“當初我陪著你喝酒,我並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張儀採用連橫的戰略方式,拆散了六國合縱的戰略。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秦武王很不喜歡張儀。後來張儀就回到了自己的母國魏國,做了丞相一年多之後死了。

3,白起。白起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有人統計戰國期間,大概死了萬兩百多萬人。其中因為白起而死的,就有一百多萬,不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神。白起一生都很受秦昭襄王的重用,“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他建議秦昭襄王一鼓作氣攻下趙國,範睢的進言讓秦昭襄王放棄了攻下趙國的機會。後來秦昭襄王又讓白起出兵攻趙,白起認為時機已經錯過,再戰也是徒勞的,就開始違抗軍令。這也是犯了君王的大忌,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


4,李斯本是楚國人,也是法家的代表。李斯本是秦國一個普通的客卿,因為一封《諫逐客令》,被秦始皇發現封為相國。不論是李斯提出的郡縣制,還是“焚書坑儒”,秦始皇都給了最大的支持,是秦始皇成就了李斯的一生。而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卻投靠了趙高背叛了秦始皇,讓秦國陷入飄搖之中並最終走向滅亡。李斯被趙高害死實屬死有餘辜。 縱觀歷史,上層領導換位的時候,都會調整自己的領導班,歷史上的這些走向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更多見解敬請指教,歡迎留言!


葉子寫實


你的這個說法 實際上無非想強調贏秦部族刻薄寡恩 然而 事實是這樣麼?? 不是 可以說 嬴秦部族是一個崇尚功臣 崇尚恩仇必報的部族 我們來重新看一下以上功臣

1 商鞅

商鞅輔助秦孝公 完成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完整 徹底的戰時變法 使秦國由落後的半農半牧部族變成農耕國家 收回函谷關 武關 其功勞甚大 然而商鞅推行法治 不避貴賤 秦孝公身後 舊貴族勢力反撲 商鞅身死 商鞅之死 確實是贏秦之過 不過對於惠文王來說 他別無選擇 不殺商鞅 秦國就要分裂

2 張儀

張儀連橫策略 對抗犀首合縱 創造了戰國一道奇觀 然而 合縱連橫實際上 是為七國積攢實力 逐鹿天下做準備 惠文王一生也做到了對張儀的完全信任 惠文王死後 秦武王也沒有殺他 但是確實武王與張儀有分歧 張儀之後回到魏國任相 不久病死 算善終

3 白起

秦國戰神 武安君 善於打大殲滅戰 以少勝多 一生殲滅六國軍隊過百萬 摧毀六國根基 長平之戰後 秦軍剩下不到四十萬大軍 準備一鼓作氣東出太行 一舉滅趙時 昭襄王下令撤軍 白起被迫退軍 然而沒過多久 昭襄王突然改變主意 要再次起兵滅趙 白起審時度勢 預料到戰機不在 不願領兵 之後的事情白起沒錯 秦軍確實遭受慘敗 信陵君統兵壓向函谷關 白起依舊拒絕統兵出戰 昭襄王就殺了他 就王權而言 白起抗拒王命 這是大忌 為了王權威嚴也必須殺了他

4 呂不韋

他的功績就不說了 就說他的罪吧 淫亂後宮 顛覆秦國正統 就這罪 放在任何時代 任何皇帝手裡 不殺他全族才怪

5李斯

這個人也不多說 贏秦部族不該背鍋 李斯有負於始皇帝 而不是贏秦部族有負於他 李斯出身平民 始皇帝將他抬到位極人臣 李氏家族也成為了超過蒙氏 王氏部族的新權貴部族 李斯之子 李由也是功臣子弟中唯一一個郡守 殊榮顯赫無以復加 然而到了始皇帝駕崩後 李斯聯合趙高 發動政變 逼殺扶蘇 蒙恬 蒙毅 開啟秦帝國最殘酷的殺戮風暴 趙高借李斯之手 剷除李斯羽翼後 趙高將李斯殺死 實際而言 李斯是死於與趙高的政治鬥爭

還有 秦自商鞅變法後 秦王大於法律 法律大於除秦王外的一切 有功於前 不為損刑 有善於前 不為虧法 商鞅起兵謀反 白起抗命拒絕出戰 呂不韋禍亂宮廷 李斯陷害功臣


騎著馬的步兵


乍一看,好像秦國不容功臣。仔細一看,這是不同時期,不同帝王,不同事件裡的人物。有功於秦不假,卻也有取死之道。其中張儀最後也是死在魏國相國任上,也不算不得善終。

公孫鞅:商鞅在秦孝公以強大秦國為目的的支持下,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前專門寫過他的變法是秦國最好之選,可以翻看。)商鞅變法使秦國移風易俗,國富軍強,為後來一統六國打下基礎。但由於他嚴刑峻法,過分剛性,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又因“太子犯法,老師領罪”的一視同仁。在秦孝公過世後,新君秦惠文王即位,為了穩定政權,平息眾怒;也因為“秦人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秦王”的隱患,以謀反罪被征討而死於彤地。屍首被帶回咸陽,車裂示眾。


張儀:師從鬼谷先生,後投奔於秦惠王。張儀勸秦惠王送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換回魏國上郡十五縣和少梁,被封相。後張儀佔魏國的陝,修築上郡要塞,擁秦惠王正式稱王。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相國在齧桑會盟。次年,張儀免秦國相,任魏國相,堅持了五年,終於說服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合縱打開缺口。秦惠王九年(前316年),張儀趁救援救援苴國、巴國之機,吞併了蜀國和巴國,擒龍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

張儀不斷的出使六國,使他們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後,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認為他反覆無常;加之有很多人進讒言,張儀怕為所害,於是出逃秦國,並出任魏相,二年後(前309年)病逝。


白起:赫赫戰神,也叫“人屠”。整個戰國時代,沙場上死的一半人是他所殺。白起在秦昭王時就征戰六國。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希望一鼓作氣。秦相范雎為趙國收買,勸說秦昭襄王納降。後昭襄王復要滅趙,白起以錯過最佳戰機為由拒絕,被昭襄王賜死。

呂不韋: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質子異人扶上王位,史稱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過世後,秦王嬴政即位,稱“仲父”。呂不韋主持編纂了《呂氏春秋》,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也為秦國一統六國做出相當大的貢獻。最後嫪毐謀反案被牽連(嫪毐是他敬獻給太后),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嬴政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李斯:學成後入秦,先後認以為郎、長史、客卿、廷尉。在秦統一六國裡起了



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拆郡縣城牆,銷民間兵器;堅持郡縣制;焚書禁私學,主張文化專制。還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秦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跟李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矯詔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任何事情都是陰陽相對的。手握大權者,必須有遭遇大險的覺悟。


不僅這幾位是這樣,連我們做人做事也都是如此。


如是史社


公孫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使秦國強大,秦孝公是非常器重他了,甚至要把王位傳給他,但公孫鞅沒有接受,秦孝公去世後,公孫鞅的靠山沒有了,秦孝文王即位,公孫鞅以前得罪過太子及舊貴族,所以最後被殺是很正常了。

張儀幫助秦國抵禦諸侯各國,破壞諸侯各國的合縱,實行連橫。但最後諸侯各國都明白過來了,發現被張儀耍了,首先是齊國要殺張儀,秦國怕諸侯各國再次合縱,所以就驅逐張儀,最後病死,也算是善終。

白起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為秦國統一天下鋪平的道路,但他三番兩次不聽秦昭王調令,挑戰權威,最後不得已賜白起自盡。

呂不韋雖然對秦國的功勞很大,但他盡然派嫪毐與太后淫亂,導致秦始皇嬴政差點被嫪毐殺害,呂不偉最後被賜死,那是他自找的。

李斯確實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功勞,但秦始皇駕崩後,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盡然與趙高合謀,篡改詔書,最後被趙高陷害,車裂而死,那隻能算是他活該。

總的來說,公孫鞅是得罪的人太多,張儀得罪的諸侯國太多,白起殺人太多,功高蓋住不把秦昭王放在眼裡,呂不韋害了秦始皇嬴政差點掛了,李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歡迎您來關注本文作者,如對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參與討論,說出您的想法。


成說歷史


英雄不得善終並不是贏家卸磨殺驢,公孫鞅,張儀,白起,呂不韋,李斯都給秦國建立豐功偉績,但他們的死都是有原因的

公孫鞅

公孫鞅是觸犯法律而死,雖然當時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法律面前沒有包容,功是功,過是過,不管是誰,哪怕是制定法律的人,犯錯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如果不這樣,現代很多官,可以因為自己曾經的功績知法犯法,誰都拿他沒辦法嗎?

商鞅變法是讓秦國從弱變強的根基,商鞅雖死,但他創建的律法一直被世代沿用,不僅建功於秦,建功於華夏,所以商鞅的死讓人痛惜,死法也太殘忍,但真不是贏家卸磨殺驢

張儀

秦惠文王時期,張儀為相,權傾朝野,以連橫之術破屈原的合眾之策,為後來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奠定基礎,被封“武信君”,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

惠文王死後,武王繼位,超級不喜歡張儀,所以張儀出逃魏國,一年後病死。其實武王也不是卸磨殺驢了,歷史上不喜歡張儀的人太多了,包括我們愛的屈原就不贊同張儀的主張,張儀早年各種不被重用,以乞丐身份入秦的,遇到秦惠文王也是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了

白起

前兩位死在更迭的朝代,而白起死在曾經重用他的秦昭襄王手裡,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百戰百勝的戰神,在秦趙之戰坑殺40萬降軍,頓時六國聞風喪膽

白起的死主要是沒有服從命令,大王讓他重新攻趙,他稱病不去,因為長平之戰後他主張一舉滅趙,大王聽了範睢的意見強制命令撤兵,錯過了良好的時機,雖然後來範睢也來道歉了,但白起仍稱病不去,這就狂傲了,秦張昭襄王火了下令賜死,應該也不算卸磨殺驢,就是領導最怕這樣有能力但不聽話的下屬了,你們說是不是

呂不韋

呂不韋“奇貨可居”傾盡家財助異人上位,異人登基後最重用的就是呂不韋,做相國,封文信候,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在當時秦朝堂上最有錢有勢的人了,這待遇多好啊


後來嬴政登基做了新秦王,7年後拿回主權,就開始清楚旁支勢力,呂不韋就是其中之一,呂不韋跟嬴政媽緋聞不斷,自己的身世還被質疑,嬴政就趕走呂不韋,後令他自殺,聽著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但如果不敢走呂不韋,贏家的天下就掌控在呂不韋的手裡了

李斯

李斯幫助秦始皇創國建制,功不可沒,但他的死跟贏家沒有關係,他是被趙高陰死的


福漢公


公孫鞅:又名商鞅,秦孝公時期變法功臣,獎勵耕戰,使秦國由積貧積弱的局面逆襲成為天下第一大戰國。後因變法過於酷烈,觸及秦國宗族元老利益,逃回封地後發動部下叛亂,威脅王權,不能怪秦惠文王殺之。



張儀:魏國人,秦惠文王時期丞相,巧舌如簧,以連橫策略與山東六國周旋,有功於秦。後秦武王即位後崇尚武力,與耍嘴皮子吃飯的張儀行事風格大相徑庭,張儀被罷黜,後病死魏國任上。並沒有什麼不好的下場。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破敵無數,從無敗績,秦趙長平大決中率秦軍全殲趙軍,坑殺降卒四十萬,使趙國遭到毀滅性打擊。後因拒絕領兵攻趙被賜死。這是挑戰君王權威,必死之罪。



呂不韋:以奇貨可居著名於世,主持編撰《呂氏春秋》,但獨掌秦國大權,嫪毐混亂後宮,此皆呂不韋之過失,且嬴政一代雄主,秦國統一大業未完成,必須要肅清朝野,執掌大權,所以呂不韋被貶至蜀,後飲毒酒自盡。



李斯是被趙高幹掉的,與秦國無關。



綜上所述,公孫鞅、張儀、白起、呂不韋四人雖有功於秦,但都或多或少的威脅到了君主的統治,所以各個下場淒涼,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朝更替都在所難免,何況大臣將軍?秦國對於此四人沒有全部趕盡殺絕,已經仁至義盡了。


一首小詩77


這幾個人,跨度有點大,超過百年,死法也不太一樣。商鞅是被車裂,但不是秦孝公殺的,而是他兒子。另外雖然商鞅死了,但他的執政思想方針被繼承下來了,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人亡政不息”的典範。張儀也是因為王位更迭,而被追查。而且,客觀講,張儀除過剛進入秦國時,因為忽悠楚國,斷掉一條腿外,後面合縱連橫的功績也是乏善可陳。最後還是逃到魏國,最後病死。白起是最後拒不執行秦王命令(命令他繼續攻打趙國),最後被賜白綾而死,這個感覺與良心什麼的關心不大,放到任何朝代都不會被容忍。呂不韋是自己自殺的,官方沒讓他死,起因是秦始皇寫給他的一封信,很有藝術,有興趣可以在史記上看。李斯之死和秦始皇沒關係,是他自己押寶秦二世和趙高,最後被趙高玩死,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總之,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看,秦王朝對功臣都是穩居第一,想想漢高祖怎麼對韓信,張良,明太祖怎麼對徐達,清朝怎麼對吳三桂。


讀史使人糊塗


何止於止,秦國有誰受益於獎勵軍耕了,沒有聽說呀,衛鞅,公孫洐,魏章,張儀,司馬錯,甘茂魏冉,范雎,呂不韋,都有大功於秦,但誰最後善終了,所以秦國許多東西值得去研究,但未必值得去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