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癡

書接上文。

無念對承法已經掌握的七七八八,釣客老人繼續講解轉法之用:“轉句之難在於自然而不用力,此句最難!吾曾聞你家夫子講過折衝蓄勢法、空際轉身法、仙人登頂法,此法總結甚好。”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實際上,轉句有遞進轉法、擴充轉法、退步法、反轉法和騰空法。”無念正襟聆聽。

釣客老人繼續道:“折衝蓄勢法、仙人登頂法指的都是三四句的結構,而空際轉身法既可以指三四句的結構,也可以單獨指轉句之法。今天,我們把這四種方法都溫習一遍。”

注:上述三法可參見本書第一回【江湖迭有遊俠子,氣象萬千作詩雄】。

轉句遞進法,屬於仙人登頂法的一部分,例之。

雲送千帆白,江流落日孤。徵蓬茲遠去,星宿倒傾扶。-俠丹

首句開門見山法,頷句為正承遞進式。轉句的‘徵蓬’仍在目光所及之處,且在整詩的意境上和口氣上也沒有明顯的轉折,因此屬於遞進之意。最後一句,順勢登頂。(本詩具體註釋見第一章)

所以,頸句為遞進轉折法!再例之。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

首句也是開門見山法,頷句是正承之補充式,對‘更深’的景象做了補充。頸句的‘今夜’和前面的‘更深’呼應,說明景色還在一處,一脈相承,並進一步指出今夜更深時分春風正暖。

前面三句都是較為宏觀的景象,到了最後的尾句,突然寫到細處:紗窗處,蟲聲透!如此大小相比,疏密相襯,凸顯新春無聲化物之能,讓整詩的意境迅速拔高!

三四句使用的正是仙人登頂之法,而頸句使用的也是遞進轉折法。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因此,遞進轉折法的特徵是:第三句和前面兩句在表面意思上沒有割裂,且有順承性的遞進關係。但是,第三句的內容已經和前面兩句有了明顯的區別,以示轉折。

又例之: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

這首詩前面一聯雖然是直敘其事,但不是開門見山法,因為沒有直接參與主題,還是屬於旁敲側擊法;次句是正承之遞進法,交代作的事情。

轉句屬於遞進轉折法,順著前面的時間線直接交代想法;這裡的‘夜深坐’和前面的‘燈前影’是直接相關的。

此法最適合初學者練筆,但應注意轉彎,否則,就直接掉溝裡了!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轉句擴轉法,屬於折衝蓄勢法的一部分,例之。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

首句旁敲側擊法,暫時不觸及主題;次句為正承補充法,以‘千門次第開’補充說明長安之錦繡繁華。

轉句擴轉,‘千門次第開’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一騎紅塵來’!表面上,兩句似乎沒有關係,但略一推敲就知道這兩句在表面詞意上是緊密相關的,屬於暗示性的表現手法,不是詞斷意連。這就是擴轉法。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擴轉法和遞進轉折法的區別在於表面詞意似乎沒有關聯,但實質上又有關聯。再例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首句旁敲側擊法,不觸及主題;次句為正承遞進法,前一句目極處皆是主人的‘屐齒印蒼苔’,後一句以‘扣扉久不開’來嗔怪主人太過憐愛春色,怕我傷了主人滿園的春色。

事實上,是主人不在家,這裡是正話反說。轉句使用的也是擴轉法,意思是說主人太吝惜春色,我來訪友竟然不開門,但這滿園春色是關不住的!推敲頷句和頸句就可知,兩者在表面詞意上實際上是相連的。

當然,在詩詞學上,這屬於‘隔’的寫法,上面的‘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也是‘隔’的手法。

由上述可知,擴轉法的特徵是表面詞意隱性相連,轉的味道更明顯。

擴轉法是最常用的手法,且因為其比較有曲婉特性,詞意轉換不劇烈,轉折意味明顯,所以,常為詩人所用。再例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這首詩開頭也是旁敲側擊法,和主題無明顯關係;次句是補充法,補充說明當時景象。此兩句一出,因為含有意象詞‘青青柳色’,所以我們知道是送別的詩了。

轉句也屬於擴轉法,因為沒有表面上的直接詞意聯繫,但是因為青青柳色的意象,實質上又有著暗示性的詞意聯繫,所以屬於擴轉法。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空際轉身法!什麼是空際轉身法?即行到山窮水盡處,輾轉騰挪,於方寸之地衝天而起,拓展出新的空間,絕處逢生。

例之。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

首句旁敲側擊法,表面與主題無關;此句正承註釋法,說明十二灘的嘈嘈之難。轉句,呵呵…轉句和前面兩句一點關係都沒有!

如果不把後面兩句放在一起理解,不知道‘人心不如水’竟然是因為其能‘平地起波瀾’;如果明白了人心容易平地起波瀾,那麼就知道了原來‘十二灘之難’不過如此。

這首詩的前兩聯和後兩聯是相反的關係,其意思是:十二灘風險因為看得到反而容易渡過,人心因為可以無風起波瀾,反而容易瞞過人,傷人於無形。

由此,我們知道這裡的空際轉身法是反轉法。不過,反轉法使用的一般不多,較常用於這種表達感慨的詩句。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再例之。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白居易

首句也是旁敲側擊法,和主題的‘相思比海深’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這一句已經有一半的‘興起法’的影子了,但是興起法不應有主觀思想或者行為的‘借問’,所以,這一句還是旁敲側擊法。

次句用‘君情、妾心’來比喻成‘江潮、海水’,可見這一聯是採用了明喻的手法,但也還不是‘比興’,只要含有‘興起’之法的,首句必然無主觀行為。這是判斷‘興起法’的要素之一。所以,這裡的次句實際上使用的還是正承之註釋法。

轉句‘相恨不如潮有信’非常有意思,這句話是說‘我埋怨你不像潮水那樣守時而來’,這句話代入了自然規律,即潮水是守信而來的,而你是不守信的。

後面一句和第三句是對比法,這一句是說主人公自己的相思比海還要深,因為樂天用了反比的手法,所以讓人覺得曲婉深幽,欲罷不能。

這首詩在前人鑑賞的時候給出的解釋是不同的,如果能理解白居易對‘比興’法的鐘愛,那麼理解這首詩就簡單了。

江潮代表著思念的那個人的行為,海水代表著妾心;互相鬧彆扭的時候,女子就埋怨思念的男子不如以前那樣像潮水一般守信,但是轉而相思又覺得自己的思念比海水還要深。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因為這首詩有著‘半比興’的應用,所以,其意義上就代入了一些自然規律,理解起來就覺得深奧。故此,興法的要素之二就是,必然含有一定的自然規律的,否則,如何附而興起?

理解了全文的意思,那麼,第三句的轉句就能理解出來了。這句話看似是和第一句有關係,但是,這裡的‘潮’和前面的‘江潮’已經不一樣了,因為這一句的‘潮’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兩者在意義上已經不同。

所以,這一句其實是空際轉身法之騰空法,這一法有如走到衚衕口再無去路,只好輾轉騰挪、拔空而上,於是眼前頓時開闊,境界立生,活路無數!

像不像武俠小說中的凌波微步呢?

再例之。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前兩句一為旁敲側擊法,一為註釋法。第三句則是空寂轉身之騰空法,問的是自己舊日窗前的梅花。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時間忽忽而過,待到釣客老人講到這裡,意境暮色沉沉,天光暗淡。

無念在旁邊也聽得有些痴了,只覺得一腦袋暈乎乎地詩字詞片,不知道哪裡安放。

“師父,空際轉身和興起法是自古傳承而來,還是您另創的?”無念傻傻地問道。

釣客老人笑了笑,道:“興起法乃古人傳之,空際轉身法乃京都詩王徐晉如傳之,但此兩法之定義卻另有他人!”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篇外

徐晉如:當代著名詩人、學者,年42歲,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慚愧,夫子比之不如也)據夫子所知,空際轉身法是他提出來的,但無定義。

興起法:只有把毛公、劉勰和朱熹三人的理論綜合起來,並重新梳理,才能得其全貌。

是故,夫子把這些人的經驗綜合起來,得其定義。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這裡要說明一下,擴轉法和空際轉身法的區別。

擴轉法的詞意表面不連,但是隱性地藏起來了,不是沒寫,而是寫了但比較隱晦,需要思考一下才知道兩者表面的詞意是緊密相連的。

而空際轉身法,表面詞意則是完全不連接,即便是你強行續也續不上,只有看到最後一句,才知道前後的意是相連的,也就是呼應了才知道,不呼應就不知道。

比如,擴轉法中的‘一騎紅塵’和前面的‘千門次第開’,就是有詞意上的直接聯繫,不過需要思考一下,門開了為啥?就是為了這‘一騎’!

再比如,擴轉法中的‘勸君進酒’和前面的‘青青柳色’,也是詞意上的直接聯繫,思考一下就知道柳色青青正是到了送別的時候,所以才有後面的勸酒。

【萬象變形錄】第七回,起承轉合四句詩,空際轉身令人痴


而空寂轉身法則不然,即便你理解了潮有信,也不理解何為‘君情與妾心’,除非看到最後一句,才明白前後是呼應的。這是詞斷意連,注意,這裡的意不是詞的表面意,而是詩的內在意。

什麼是意?我們以前講過,意是詩的專用詞,即情志。如果沒有認真看過第一部,在這裡就容易混淆了。

同樣的道理,即便你理解了‘綺窗前’也不理解‘故鄉事’是什麼,只有看到‘寒梅著花未?’後才明白這問的是何種細膩的思鄉感情。這也是詞斷意連。

從上述轉法中,我們應該看得出,空際轉身法造出來的意境明顯比上述兩種方法要深一些,而使用了含有‘比興’法的意境,則更是高深莫測!其中意味,請諸君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