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房地產改變了中國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財富中文網這兩天發佈了最新的《財富》中國500強企業排行榜。

榜單依據中國上市企業過去一年的業績和成就進行排名,入圍的企業,總營收達到39.65萬億元人民幣,基本上是各個行業的領導者,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的底盤。

在各地區之間的經濟PK中,世界/中國500強的數量,通常是重要的評比指標。比如西部君重點關注的西部,2017年有331家世界500強落戶四川,在西部遙遙領先,與四川的經濟地位吻合。但2016年中國500強中,川企只有10家;世界500強,四川、重慶沒有。

中國500強企業基本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這種空間規律,對應著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在產業構成上,500強的行業構成又有什麼規律?我們先來看具體榜單: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十強企業的排名,沒有太大變化。石化雙雄包攬前二,成為營收超2萬億的僅有企業。榜單前三十名基本上被“中”字頭的國有企業佔據,前十中唯一的例外是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但它也是地方國企。

1.最賺錢的還是四大行

京東是非國企中排名最高的,也只排到18位。因為是以營收為標準,所以有大量自營業務的京東,排名超過阿里和騰訊兩巨頭。如果只看利潤,排名又明顯不同,具體如下: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營收排名十名開外的銀行,利潤高居前列,不愧是最賺錢的行業。中國移動賺錢能力和營收地位一樣穩固,石化雙雄則掉出十強。

兩大互聯網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分別位於第7和第10,去年它們分別是13和15,可見互聯網經濟的趨勢不可阻擋,正在佔據越來越大的產業版圖。

不管是比營收還是比利潤,都是國企的天下。只是賺錢能力有所不同,像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化工企業,中建和中鐵建等基建企業,營收更高,但利潤更薄。四大行營收相對低些,但利潤率很高。

上面是頭部企業的對比,再來看整個中國500強的行業構成: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500強榜單的前三十名中,房產企業只有恆大和綠地。但在總榜中,房地產是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達到55家,佔比超過十分之一,充分說明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

從行業分佈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結構還相當傳統。除了房地產,就是第二產業,比如金屬行業,機械設備、器材製造,基建、建築,汽車及零配件,電力,化工,等等。上榜的服務業企業數量極其有限。

因為傳統的第二產業,往往得依靠規模經濟,才能攤平巨大的生產成本。比如像基建業,修一條鐵路的成本,對多數公司而言都難以承受。再者,有國企的背景加持,跨區域的產業佈局也更容易。

相對來說零散的服務業,面臨的市場壁壘更高,要做大也更難。

2.中國企業大,但是不強

同樣是論營收,中國500強的產業構成,與世界500強有著怎樣的區別?我們來看看2017年的世界500強行業構成: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與中國房地產和金屬獨佔的局面截然不同,世界500強企業中,賺錢能力最強的銀行業,上榜公司數量最多,達到51家,超過十分之一。

其次是車輛與零部件,煉油。食品、雜貨和保險業的上榜企業總數之多,說明世界範圍內第三產業強大的規模效應和營收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世界500強中,第二產業上榜數量少,並不是因為歐美這樣的發達國家工業比中國還要落後。

一方面高汙染、能耗的製造業不是其重心,另一方面高度的市場化以及反壟斷限制,讓它們很難在傳統的第二產業誕生中石化這樣的巨無霸。競爭的結果是大企業同樣不少,但單個營收能力有限,很難入圍500強。

中國的GDP反超日本後,美國就成了唯一的追趕對象。如果與美國的500強進行對比,我們也能看到明顯的結構差距。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美國的500強企業有兩個特點:第一,上榜公司數量行業排行榜的前十,第三產業佔絕對主導。保險、銀行、零售、金融和食品,都是絕對的核心產業,盛產巨頭。

第二,行業之間沒有絕對的碾壓差距。

這點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國內房地產和金屬也就佔據了500強過百的席位,巨無霸企業高度集中在少數行業。美國的500強企業在不同行業之間的分佈更均勻,是各個行業高度市場化的競爭結果。

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不只影響到500強的行業分佈,還影響到企業在足夠大的同時,是不是足夠強。

如果只看賺錢能力,中國的四大銀行拿到國際上比,也是傲視群雄。2017年世界500強中最賺錢的50家公司,除了排第一的蘋果,就是四大行。金融業發達的美國,在華爾街叱吒風雲的金融機構摩根大通公司,論吸金能力也只能居於四大行之後。

但這種吸金能力,更多是依賴市場準入的高壁壘。行業准入限制導致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低,經濟活力受壟斷國企限制。2017年,中國500強中民營企業的佔比才20%。

相對民企的高效,國企因為有財政背書,容易做大,但不容易做強。比如金融學教授劉俏提到,世界500強中,中國109家上榜企業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僅為1.65%,一塊錢的資產只能產生1.65分的稅後利潤;而美國企業是4.79%,是中國企業的2.9倍。

3.房地產行業如何飛速膨脹

前面提到的美國/世界500強,留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都沒有看到房地產企業的影子。

是的,不管是美國還是全世界,在其他產業面前,房地產的風頭很難蓋壓過去。比如2017年的世界500強中,入圍的房產企業只有6家。除了城市化飽和的因素外,地域限制導致房產公司很難形成跨國企業,也是重要原因。

當然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

中國500強中的房產公司數量,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多。住房商品化不過二十多年,房價猛漲也只有十年的光景。恰恰是在這十年間,房地產企業逆勢爆發,成為支柱產業。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如上圖顯示,2017年以前,入圍5500強的房產公司數量,都是一路猛增。2018年有減少,但也只是減少了一家而已。

與其他行業橫向比較,2012年上榜的房產公司只有32家,落後於金屬、機械設備器材製造和批發零售三大行業,只能排到第4;2013年,完成了對批發零售的趕超;2014年編排到了第二位;2016年趕超金屬業,成為500強入圍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

为什么说房地产改变了中国

從趨勢圖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之外,機械設備、器材製造的上榜企業數量持續下降,這與中國的勞動力紅利消失、製造業訂單流向東南亞等有不小關係。

理論上,這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的機會,但製造業巨頭的萎縮,留出的市場空間,是被房地產行業佔據了。

與此同時,像第三產業之一的批發零售業,這些年500強的入圍企業數量,也在持續地減少。另一個三產——商業銀行因市場不開放,也無法催生更多巨頭。

小結:

對比美國和世界500強的企業構成,中國經濟結構弊端相當明顯。

最直接的體現是高度依賴投資,消費型的三產發育不足。此外,金融市場不夠開放靈活,導致資金缺少投資渠道,全部湧向房地產。除此之外便是湧向各種P2P平臺,最近各類互金平臺爆雷,便是縮影。

房地產企業統領中國500強,在貢獻GDP同時,也在改變中國,但泡沫的風險和土地存量減少的瓶頸,將成為最大的難題。行業之間的強弱關係落差極大,國企壓倒民企,這種失衡的直接結果是,中國企業的賺錢能力很強,但收益率不高,像石化雙雄更是揹負龐大的負債。

雖然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這些中國巨無霸也可以傲視群雄,但是正如劉俏所言: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沒有催生出大批偉大的企業。要尋求穩定持續的發展,這種局面必須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