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 作者 海丹青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梨園留香千載,春來秀滿乾坤。

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中國梨園的“春風”姍姍來遲。但這遲來卻並不遺憾,更多的則是久違的期許得以實現的快慰。

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頒佈以來,藉由著黨的十八大指示精神以及“十三五”規劃對於文化產業的激勵與支持,戲曲院團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創新,伴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地方戲曲文化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演繹出了戲曲經典文化在新時代下的鮮明氣質與文化內核,以富有時代活力的磅礴姿態,演繹出了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個性化品牌。

營口,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坐落在渤海之濱的“文化音樂港城”,將戲曲作為音樂文化當中的重要分支加以精雕細琢,令其璀璨生輝,獨樹一幟。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2018年7月13日夜,北京長安大戲院裡掌聲雷動,來自北京乃至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在為同一場演出悸動與感慨,“好久沒有這麼酣暢地聽一場戲了!過癮!”、“中國戲曲的精氣神兒,又回來了!”很多在京票友和專業戲曲工作者興奮地說。

“聽完之後,我真想也上臺唱上一段!”一位雙鬢斑白的老人看過演出後,眼眶溼潤了,“我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樣經典的文化再現,知足了!”

他們為之振奮的,正是營口市委宣傳部策劃支持,由營口藝術劇院演繹呈現的筱派新版評劇《李三娘》。這部戲不僅是營口文化體制改革後第一次進京展示的發展成果,更是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第四期“營口會客廳”的精彩呈現之一。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13日當天,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第四期“營口會客廳”走進北京,帶著地方評劇事業改革創新的捷報,帶著地方傳統文化發展的“新枝”,來向全國人民呈報“答卷”,一展芳容。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筱俊亭親傳弟子、新版評劇《李三娘》女主人公飾演者——王筱評;北京評劇戲迷發展促進會會長——高志生;國家一級演員;國家二級演員、洪派女小生、新版評劇《李三娘》男主人公劉知遠、劉承佑飾演者劉連英;原營口市評劇團團長、營口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版評劇《李三娘》策劃、藝術顧問——蔡永凱等做客會客廳,暢談文化改革的艱辛與收穫。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當晚,由營口市委宣傳部支持並策劃,營口市藝術劇院傾力打造的筱派新版傳統評劇劇目《李三娘》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隆重上演。作為營口市藝術劇院在文化改革後的首次進京演出,新版評劇《李三娘》可謂是薈名萃、集大成。20年前,傳統評劇《李三娘》在營口大地上唱響,多年來,從崑曲《玉兔記》,到摺子戲《井臺會》,再到今天觀眾眼前的新版筱派評劇《李三娘》,這部經典劇目經歷了從創意、到製作、再到演繹等多個方面的創新與開拓,也凝聚了以筱俊亭先生為代表的廣大戲曲工作者的智慧與汗水、氣質與精神。現在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的《李三娘》,板眼張弛有度、唱腔字正腔圓、扮相靈動歡脫、演繹入木三分,稱得上是經典文化的上乘之作,演繹出了時代的靈魂。她以營口文化改革先行者的姿態,登上了國家舞臺,將地方文化改革發展的碩果交給全國的觀眾來檢驗。一場地方評劇作品的“進京趕考”,一部“枯木逢春”後的厚積薄發之作,震驚四座,令人“叫座又叫好”!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尊重歷史的傳承

營口,與眾多有著厚重歷史積澱的文化城市一樣,經歷過風霜的洗禮與時代的變遷。時代的洪流蕩滌著破舊立新的微塵,更在匆忙之間沖刷著那些珍貴的歷史的遺珍。“不能讓新文化丟掉了民族的根,不能讓經典文化的‘臉譜’失去了原本的色彩”,為了將曾經紮根在營口熱土上的經典文化得以傳承併發揚光大,營口市委宣傳部博採眾長、匯眾智、集眾意、聚合力,充分激活營口本土文化人才活力,最大限度釋放地方藝術院團發展能量,立足於發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高度與政治站位,率先高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不流於世俗、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在振興發展城市建設的規劃之中,堅定不移地堅守著以戲曲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陣地,守護著這一片文化的清流從不曾離開。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喚起文化的覺醒

如果說中國戲曲曾在“冬季”沉睡,那麼還有多少傳統文化也曾這般沉睡,或是仍在沉睡著?在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營口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工作者們始終探尋著新的答案,以深耕細作的作風,以事必躬親的姿態。如果說營口地方評劇的復興只是滄海一粟,那麼紮根在營口大地的傳統文化遺存的重燃也已燦若星辰。清末民初的“小紅樓”以及當時紅極一時的梨園先賢及其弟子的氣韻與唱腔;流淌著望兒山腳下親情血脈的遼劇的風韻與風華;浸潤著時代烽煙依然栩栩如生的傳統麵塑;拓透著中華氣韻剛柔相濟、萬鈞凝於分毫的剪紙藝術;滿溢著千百年濱城人“煮海賦詩”、“把酒酹月”情懷的路家老店玻璃牛;凝萃著時代旋律的第一架三角鋼琴的問世以及迄今為止依然頻繁如舊的北方地區樂器供應貿易……文化的羈旅總能見月明,營口作為有著70年樂器製造發展史的“樂器之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繼重燃的映襯下,以新版評劇《李三娘》古本新唱的方式,喚起了地方戲曲文化的覺醒與重生。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萌動改革的新生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自地方文化體制改革以來,營口文藝院團經歷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鳳凰涅槃得以重生。自2009年由原市青年京劇團、評劇團、歌舞團等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重組而來的營口市藝術劇院,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帆,秉承著原有院團的幹勁兒與作風,承前啟後、一鼓作氣,在文化改革的風口浪尖上吹響了營口文化改革的“衝鋒號”。從2010年開始,營口藝術劇院就憑藉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與創新,先後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創新項目”、“全國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總做突出貢獻單位”等殊榮。2015年,營口藝術劇院還作為營口市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扶持企業被黨委、政府高度關注。黨和政府的扶持,讓營口地區的文藝工作者們感受到了“藝苑春暖”,他們拋卻改革的“陣痛”,在逆流中堅守基層文藝工作一線,為優秀傳統文化“墩苗”、“灌溉”,鞏固優秀藝術人才的同時培育文藝新人,以堅守文藝清流的執著與虔誠,在文化改革急難險重的戰役中鍛鍊提高文藝才能,在文化改革發展穩定的廣泛實踐中承載重任、擔當使命:劇院藝人集體創作的音樂、歌舞作品多次獲得文華獎、音樂劇目《那山 那海 那片情》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劇院更因其獨樹一幟的演出風格與優秀表現,代表中國赴阿爾及利亞參加第43屆穆斯塔奈姆國際演劇節文化交流並獲得多項重要獎項。營口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溫暖催生了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枝”,雖前所未有,但一鳴驚人。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經典潮流“逆襲”取勝

古本評劇的重新改編,新版《李三娘》的隆重再現,不僅是營口地域文化發展的“勝利之帆”,更詮釋著以營口為代表的地方文化改革的主流方向。在當前快節奏的紛繁複雜的眾多浮華潮流中能夠“逆襲”取勝,營口靠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生魅力,更依靠人們內心中追求“真善美”的返璞歸真。“經典的才是最好的”,《李三娘》的演出博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不僅僅源於演藝人員的精湛功力、配樂的精巧精當、回場銜接的渾然天成、情感雕琢得靈動傳神等等,更多的是劇本中的傳統人物所擁有的“勵火成金”、“淬火成鋼”的堅強意志與民族精神,像一股清泉,盪滌人心。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觀眾的鑑賞力是最好的評價標準,即便時代的潮流千變萬化,所謂時尚的“薈叢”如何繽紛繁雜,觀眾的鑑賞力卻始終是澄清無染的。營口新版評劇《李三娘》讓觀眾“叫座又叫好”,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潮流的衝擊下得以脫穎而出,展現出了超乎意向的魅力與風采。這是群眾意志的選擇,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而作為經典文化的傳承者,每一片承載它的熱土,都肩負著神聖使命,路遠且堅。

經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時尚——營口市文化音樂港城“營口會客廳”第四期掠影

(圖片提供:營口市委宣傳部、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營口市藝術劇院)


相關鏈接:看評劇《李三娘》觀後感

北京評劇戲迷發展促進會 高志生

2018年7月13日

於長安大戲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