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4章-傳統解《老》錯把神靈當天道

本章的“言之宗”是《周易》泰卦,帛書易寫為(上文下示)(據廖本),此字與神靈有關。卦象三陰在天卦之上,象徵天上的神靈。常言說:“頭上三尺有神靈”,即為此也。老子寫神靈實際上是講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有信仰,最後又筆鋒一轉,要用今天的思想做今天的事。

文 | 楊吉德

傳統解《老》者皆以為本章意在言“道”,如饒尚寬:“本章描述道的形象,強調道的重要,重在論道。”其他學者說法大致相同。這樣說有一個很大的漏洞,“視之”、“聽之”的“之”指的是誰?你說是道,有什麼憑據嗎?你可以騰雲駕霧去猜想,老子可是坐著寫出來的。把無形、無聲、難以觸摸的定義為道,顯示了老子對宇宙的探索精神,老子何等偉大啊!如果我要說不對,老子其實在描繪上界神靈!無疑是把老子拉下了神壇,屬於罪過一樁。但我還是要這樣寫出來,我論證的老子是這樣想的,我就這樣寫。把虛無縹緲的光環扯下來,還其原本面目,可能更有現實價值。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扌昏)之不得,名曰夷。

尹喜說:“要看他卻看不見,稱之其為‘微’;想聽他的聲音又聽不到,稱這種狀態為‘希’;用手撫摸也感覺不到,稱其名為‘夷’。我最大的疑問是這個‘之’到底指的是何方神聖?我要是自己去猜,就怕違背了老師的本意。”

老子拍了一下巴掌:“對,做學問就得善於提問,說話就得有根據。按照順序排下來,本章的‘言之宗’是《周易》的泰(文示)卦,你看卦象……”說著畫了個地天卦符:

《道德經》第14章-傳統解《老》錯把神靈當天道

“這三個陰爻在天卦之上,象徵三界神靈,句子中的‘之’就是描寫這三個陰爻代表的神靈之狀。人們都在崇拜上蒼,祭祀神靈,可誰又見過神靈的形狀?誰又聽到過神靈的聲音?誰又撫摸到過神靈的軀體?”

(注:本句通行本為“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據帛書本改。)

此三者不可致計,故(糹君)而為一。

“這三種狀況都沒法去考察,所以把它們合而為一。我想這個‘一’應該是神靈了。”

(注:通行本“計”寫為“詰”,“糹君”寫為“混”,據帛書本改。計,考察之意。“糹君”擰合為主繩。)

《道德經》第14章-傳統解《老》錯把神靈當天道

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

尹喜:“一者,指神靈的作用。謬是謬誤。忽是輕慢。崇尚神靈,它會使統治者執政不至於謬誤;他會使下面人待人接物不會輕慢。神靈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作用?”

老子:“神靈到底起多大的直接作用,我們不知道,但敬畏神靈是一種信仰,是潛伏在人的內心一顆道德規範的種子,他只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作用,而從不束縛人的思想。我說的‘上’和‘下’,他們有一種管理與服從的關係,不處於這種垂直關係的人們怎麼去融合在一個社會中呢?那就需要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神靈。‘一者’,就是這個神靈。沒有共同信仰的社會就是一盤散沙,永遠不會合為一體。”

(注:通行本本句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據漢帛本改。)

繩繩不可名⑹,復歸於無物。

尹喜:“繩繩是什麼意思?”

老子:“把幾股線擰在一起就是繩。把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觸摸的神靈歸納為一個有形之物即為繩。繩繩,對神靈你有你的解釋,我有我的解釋,各有不同,就是繩繩。同樣一物,名稱多了,也就沒有名了。”

“為什麼又‘復歸於無物’了呢?”

老子嚴肅地說:“神靈就是神靈,本身就是虛空的,你把他裝到心裡就行了,如果你把他當作實物去崇拜,就變成心魔了。就像聖人,你知道聖人的功績就行了,聖人只是個標籤,不代表真理。勇於去改變聖人,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聖人。如果你把聖人當作實物去參拜,你再有才,也是聖人的傀儡,世界上也就不會再有聖人了,你的世界也就不會再前進了。所以敬神的最高境界是把神靈歸於無物,把聖人歸於無體。”

《道德經》第14章-傳統解《老》錯把神靈當天道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尹喜道:“這就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這就叫沒有狀態的形狀,沒有實體的形象。這就叫朦朦朧朧彷彿存在,而又不去惦念他、仿照他。”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尹喜:“我想迎見他,卻看不到他的面目;想追隨他,卻尋找不到他的痕跡。為什麼看不見呢?”

老子說:“真正的聖君在於開萬世之基業;真正的聖人意在開發人的心智。他不願讓人正面撞見,真正面撞見的話,他可能就不這麼偉大了;他也不願讓人追隨他,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題,你用他的思想治理當下,恐怕會辱沒了他的精神。”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尹喜說:“聽老師對前文的解釋,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要用今天的治國理論,來管理今天的複雜事務。瞭解到的古人用神靈統治的起始,這隻能叫做治國之道的源頭而已。我想,真正的聖人應該出現在當下,而非在遠古。那些打古聖人旗號的人,無非在推銷自己的玩意兒罷了。”

(注:通行本為“執古之道”,據漢帛本改。古和今的意思是相反的,用“今”方符合全章之意。紀:頭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