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在 4 月份的北京車展期間試乘過拜騰 SUV 之後,我有一個感受,這輛車想爭奪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的定義權,但是我一直找不到一個很堅定的落腳點。

直到 6 月 12 日的拜騰發佈會,我找機會問了拜騰 CEO 畢福康一個問題,從最為強調駕駛樂趣的寶馬離開之後,你怎麼看待拜騰產品所要定義的動力性和舒適性之間的平衡?

畢福康的回答是,20% 的動力性和 80% 的舒適性。

好了,我最大的疑惑解開了。

一切矛盾的核心,駕與乘

下一代汽車產品定義最大的矛盾焦點,就在於駕和乘的關係。

這是產品外觀從肌肉感到空間感的分野,屏幕從小到大的分野,車機生態從 0 到 1 的分野,也是拜騰因為大屏而引起矛盾交鋒的最重要的分歧所在。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展臺上的拜騰 M-Byte:空間感而非肌肉感

畢福康在談起傳統車企時說,他們過度以駕駛者為中心來開發產品,這樣的架構不利於他們在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產品時順利轉型。

後半句我不知道是不是對的,但前半句有跡可循。捷豹在宣傳 I-PACE 的時候極力強調這仍然是一輛捷豹,奔馳在宣傳 EQ 時極力強調這仍將是一輛奔馳,寶馬在做新產品開發時最頭疼的也是如何在同平臺的基礎上,做好動力性能的繼承性。

在下一代產品駕與乘的定義權上,特斯拉首先搶走了電動汽車動力性的最高旗幟,畢竟這家公司的老闆逼急了會在跑車上安裝十個火箭助推器。蔚來緊緊跟隨特斯拉,但多少有一種容易被帶進溝裡的狀態,不小心把輿論和產品都深度捆綁在了特斯拉身上。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如今,拜騰=大屏

拜騰的聰明在於,它繞著走。我不是不能做好一輛加速很快的車,但是我偏偏不強調。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在汽油車領域盛傳多年的“開寶馬坐奔馳”,而在電動車領域,拜騰要爭奪的似乎是“開特斯拉坐拜騰”裡右邊這把交椅。

拜騰是否能搶走這把交椅?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請叫我拉群小能手

1、這似乎不是一輛為了汽車愛好者而設計的車

在現場的 J 先生提到,這似乎不是一輛為了汽車愛好者而設計的車。Elon Musk 的每次發佈會都會特別強調他們的速度有多快,而拜騰的主設計師卻特地說了他們不想強調馬力。他們強調的是車的科技感和汽車怎麼融入生活,但是我擔心的是尋找附近餐館等這些生活功能很難做得好。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即將到目的地時推薦餐館

在談到動力性和舒適性的平衡的時候,J 先生說到,我認為駕駛感受和乘坐感受都很重要,不過特斯拉還是開起來更加舒服。J 先生平時開車的時候都是開啟標準模式,而不是輕鬆模式。在買特斯拉之前,他除了在十年前喜歡奧迪以外,很久沒有喜歡過什麼汽車品牌了。

D 先生則否定了我們設下的提問,他喜歡奔馳的豪華,但是他認為大部分車主是感受不出奔馳和寶馬的差別的,這不過是品牌宣傳的誇大。平時都開標準模式的他,強調因為電門控制得當,家人乘坐並沒有不舒適的情況。

C 先生在仔細看完拜騰的技術參數之後,評價拜騰在續航和加速間做得比較均衡,並推測拜騰的加速時間應該在 5-6 秒之間。

注:拜騰未來的量產車將提供兩個版本:後驅版本採用 71kwh 的電池組,續航 400 公里;四驅版本採用 95kwh 的電池組,續航可達 520 公里。快充模式下,30 分鐘可充滿 80%的電量。動力方面提供兩個版本:200kW(扭矩 400NM)的後驅單電機,以及 350kW(扭矩 710NM)的前後雙電機組合。

駕駛和乘坐,這是第一個矛盾點。拜騰在突出表達自己的智能屬性時,故意不強調自己的動力性能,這也是極為少見的。前天,小康在文章中也提到了這一點,拜騰總裁戴雷有言,優秀的性能是基礎,但不是拜騰的核心。

什麼是核心?

2、加速快慢並不重要,我想要的是一臺省力的車

在觀察新一代汽車動力性能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特點,對一款車駕駛感受的評估不再侷限於從起步、怠速到加速的速度維度,路面顛簸情況的地面維度,而增加了紅綠燈過彎、堵車、高速甚至是高速匝道的道路場景維度。

我希望一輛車起步的時候很快,過彎的時候很穩,堵車的時候不用操心,高速的時候自動跟車和轉向,停車的時候自動駛入車位。

看到了嗎?這是多維場景下帶來的動力體驗的複雜度。

這是輔助駕駛系統的逐漸普及而帶來的變化。從 L3 到 L5,駕駛員能夠被釋放出的時間多少,決定了車機生態發展的深度有多少。自動駕駛和車機生態息息相關,換句話說,自動駕駛的能力與屏幕可承載的深度息息相關。

D 先生提到,大部分人討論的駕駛感受,無非就是加速的快與慢,未來任何一輛電動車或者混動車都能滿足需求。而我最想要的是一臺省力的車。以前沒有 Autopilot 的時候,長途開 200km 就需要休息了。現在如果不是吃喝拉撒,可以連續開 400km。

同樣選裝了 Autopilot 的 J 先生對此深表認同。在與 J 先生進行活動後的電話溝通時,J 先生說,你聽到聲音了嗎?我現在就是開著 Autopilot 跟你講電話,不麻煩。

在拜騰新車 BYTON K-Byte Concept 登場之後,圍繞拜騰的討論焦點變成了兩款車的 L3 和 L4 應用時間,激光雷達在高成本下能不能量產,以及激光雷達和視覺路線到底哪一種更符合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群友說,你不覺得這是前後雙劉海嗎?

對自動駕駛領域有所涉獵的 A 先生評價道,和拜騰合作的 Aurora 團隊背景不錯,應該是靠譜的。

3、大屏之於拜騰猶如鷹翼門之於 Model X,爭議雖多也很奪目

屏幕太大?買特斯拉的時候也是被大屏和鷹翼門吸引的,車輛亮點不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嗎。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導航圖像變大了

屏幕再大也不能看電影啊?看不看電影無所謂,至少導航圖像變大了,視覺效果好了啊。

後排屏幕看電影太累?後排能看電影最好,不行增加車內的豪華感也可以啊。

夜間行駛怎麼辦?特斯拉屏幕不就有清潔模式,點一下就全黑了啊。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屏幕之爭

說實話,拜騰官方給出的正經解釋不如 E 先生這一連串對屏幕的擁護,簡單而直接。

拜騰的屏幕和激光雷達,容易讓人有強烈的喜歡,也有強烈的不認同。問題的焦點在於讓你很容易記住這個品牌,卻又在不經意間打一個問號,會不會太浮誇?

但是,大家經常忘了,我們在大多數時候購買車輛,都買了很多冗餘的功能,比如使用率很低的後排座椅,為了長途駕駛而一定要買的長續航,一年也開不了幾次的天窗,等等。連 Model X 剛剛上市時,鷹翼門也被吐槽為過度設計。

只是,這樣的冗餘發生在了屏幕上,就產生了一個讓用戶接受的過程。

說到拜騰外觀的評價,實在是各有千秋,有支持第一款 SUV 外形的,有支持第二款轎車外形的,有喜歡側面腰線的,有覺得外觀的設計不夠簡潔的,這一點希望車主們打一架,我就不總結了。噢,對了,車燈的認同感還是很高的,燈廠努力一下。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燈帶的線條,認同度最高的品牌設計元素

如果在外觀上對特斯拉、拜騰和蔚來進行排名的話,我們從車主中得到的調查結果依次是特斯拉、拜騰和蔚來。大家特別提出,海外背景的團隊,在造型上還是有一定的創新性。

4、希望特斯拉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同時謹慎看待新車廠的交付時間

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是,特斯拉車主一致認同電動車趨勢是未來,並且希望特斯拉能碰到更多強大的對手,對整個行業都是一件好事。某種程度上來說,車主們的價值觀和馬斯克保持一致,特斯拉造車是為了推動整個電動車行業的發展,而並不是一家獨大。

因此,特斯拉車主在面對新生的電動汽車品牌時,心態也更加開放和包容。

在特斯拉的產能困境和新造車交付屢屢延期下,大家都對拜騰提出的 2019 年底的交付時間表示冷靜。

但是,拜騰的靈魂是什麼呢?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拜騰創始人馮長革

搶奪下一代產品印象:開特斯拉坐拜騰?|CES Asia

拜騰 CEO 畢福康和總裁戴雷

與蔚來的高性能、威馬的普及車、小鵬的黑科技相比,拜騰,在它的產品靈魂之下,我看到了它對未來駕乘重新定義的小小野心。

在產品原有的舒適區範圍內,往外拓展一點點,再一點點。

如果把整場活動看成是一場盛宴的話,這就是餐席上即將倒下的一杯酒。

有酒才有故事,故事才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