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知道一家金融機構是好的良心機構?

如何才能知道一家金融機構是好的良心機構?

這事兒還是真不太好說。

一家金融機構是否是一家好的良心機構?這種事情是不能夠從當事人各自的“表述”中得出結論的。需要層層剖開事件表相,追蹤當中的過程,而不是隻看結果,才能得出真正有意義的結論。

中國著名的外交用辭裡,只有一句是真理——“聽其言,然觀其行”。

為什麼?

因為,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一樣的是,金融的邏輯不同於人類社會的一些普世共識,所以用簡單的“公義”、“道德”以及“情緒”來評估金融史,以及獨立的事件,往往會讓人跑的很偏。

風險,才是討論金融話題時的核心本質,也是任何話題展開時的基石,甚至是度量金融事件時的一把量尺。

隨便舉幾個例子。

公司有輝煌的近百年曆史。總部就在紐約曼哈頓低區的豪華地段,管理上十萬億美元的資產,幾十萬高學歷的精英員工。然而這家公司倒閉了。這家公司的名字叫AIG保險公司!(亞洲叫友邦保險)。摧毀AIG的是一個僅有幾十人賣衍生產品CDS的團隊。

幸運的是,最後美國政府也擔心發生系統性風險,注資1700億美元把AIG給救回來了。新AIG直到不久前還在“還錢贖身”。

倒閉是因為風險發生。被救助是因為風險實在太大。決策只圍繞一個關鍵詞——風險。

再舉箇中國的例子,建設銀行的房貸餘額,在2016年一年裡就新增三萬億人民幣。如果萬一中國出現了系統性的風險,如房價不穩,下降了30%。房貸違約率上升到20%。你覺得核心資本率只有12%的建行,是否會有滅頂之災?

我可以100%的拍胸脯說,中國政府會不會救建行,也只會評論一個關鍵因素——風險。

所以,再說一遍,討論一個機構是否是好機構,不看大廈的石材是否是大理石,也不看有多少次總理參觀,而是看這家公司是如何管理、和處理風險的。

關於風險

關於風險,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風險不會消失,風險只能被轉移。”

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完整的金融產品創設鏈條來說,所有的交易對手方都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從而,將整個鏈條上的風險進行了各自的轉移、以及消化。

因此產生了另外一句話——叫賣者盡其責,買者負其責。

按照大老百姓的邏輯,豈不是所有的金融產品都是剛性兌付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才是最好?

然而,根據風險管理,監管層必須要保證金融不能夠只集中在金融機構這裡,而是需要分散出去。不扭曲和集中風險,而是讓風險自然產生和消失。

所以才會有跟一般人的社會常識相反的,取消剛性兌付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

毫無疑問,中國的金融監管層選擇站在了專業這一邊,而不是因為要維穩而站在不專業這一邊。

這才叫專業!起碼比中國大多數以投資者情緒為準繩的財經專業媒體要專業多了。

關於風險處置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從風險處置來看一家金融機構是否是真的好公司呢?

那就要看,一家金融機構是如何全程處理風險的了。

就舉一正一反兩個例子:

之前中國工商銀行曾經出過一次風險事件. 30億元的信託產品無法兌付。在這個事件當中,資產是工商銀行的找,銷售是工商銀行銷的,當中只是找了一個信託公司中誠信託做了一個通道。那麼,誰該真正的為這個無法兌付的產品買單?

剛開始的時候,在新聞的風口浪尖裡旋轉的是倒黴的中誠信託。到最後,到了投資者去工商銀行拉橫幅的時候——工行羞澀的出面了,而且悄悄的為產品兜了底,買了單。

作為業內人士,我只能呵呵一笑的說,這個叫“拉橫幅式風險管理”。

如果投資者沒有去工商銀行,而是去中誠信託拉了橫幅(當然中誠也歸銀監會管),說不定工商銀行就不會出面擔責了。

再舉一個例子,前幾年某國有銀行發生一起大案。騙子居然在行長辦公室裡冒充銀行人員行騙。只因為上當的是一家金融機構(以及這家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在新聞報道滿天飛的時候,這家銀行依然逍遙自在,毫不在意。因為這些投資者買的是銀行介紹出去的金融資產,卻不是銀行的客戶!

說完兩個反面的例子,再說一個私營金融機構一個大案子。

說實話,筆者覺得,有瑕疵,但是沒毛病。

這個案子就叫悅榕莊。

說實話,作為業內人士,一看悅榕莊的案子就知道—這尼瑪是一款房地產股權產品。投資週期僅有5年。5年以後基金就會退出。

真正懂房地產行業的人知道,悅榕莊在行業內都是以慢工出細活而著稱的。所以對於這樣一家企業,其實並不適合做為一個基金來投資。因為中國的投資者心都急,恨不得今天打款,明天企業就上市,後天就套現走人了。

所以,至少這個產品的創設方諾亞,在這個層面上有一個很大的瑕疵。作為基金所要投資的底層產品,並不是每個項目都合適的。如果基金投資期都結束了,項目還沒有完工,那麼尷尬啊。

所以延期這事情就大概率地在悅榕莊上發生了。

說實話,在旁邊吃瓜看熱鬧的時候,我是深深同情諾亞的。

僅舉數個事實部分:

1、投資者投訴的時候,說該項目虧損30%。事實上,這個案子壓根就沒有完工,基金也在存續期,其實應該這樣說,“項目拖延至今,投資者可能浮虧30%。”至少這樣還有可能被其它收購方整體收購。投資者這樣到處亂說,豈不是斷了自己的退路?

2、媒體全程報道都說當年營銷時該基金承諾了上市。(捂臉)房地產股權基金哪家有上市的。一查便知。如果當年拿的拿這個做營銷,諾亞是不是太也不拿監管和投資者當回事兒了?

3、同樣的一群投資者鬧了數年。據媒體當時的報道,他們要求股權項目以年化10%的收益保底退出。

4、不管投資者怎麼鬧,悅榕莊一直在那裡。甚至還做了外灘悅榕莊這樣的項目。

5、據來自新加坡的悅榕莊說,跟咱們投資者語言不太能溝通的上——我們這裡以情緒為準,新加坡以合同為準。(還是英文的,再次捂臉)。所以投資者知難而退,只找諾亞鬧。

6、然而我知道這個項目最後是以獲利30%退出的(少是少了一點。跟固定收益差不多,確實不咋的)。

7、但是,大兄弟,這可是不折不扣,不保本,不兜底,一千萬起投的股權投資產品啊。

據一位業內人員的準確消息來源,諾亞心還是蠻誠的,為悅榕莊這樣一個案子,上上下下折騰了三年,據說飛機票都把代銷費給花完了,終於給投資者爭取到了最好但是極其平庸的結果。

雖然少了一點。但是,認真的講。這樣的風險處置,算得是盡心盡力了。

一篇寫不完,下次繼續寫。一家好的良心機構,到底會如何主動處置風險,簡直堪稱教科書式的風險處置。

那麼,2018年以來的金融風險事件有哪些?涉及金額多少?

一切答案盡在【叮噹問財】小程序,趕快來瞅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