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傳統文化資源的流失、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短缺及全社會對鄉村文化價值認識的偏差,導致了鄉村文化的空心化、虛無感和與現代文化對接能力的缺失。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有了質的突破,然而農村發展卻仍然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短板。這不僅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於城市上。傳統文化資源的流失、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短缺及全社會對鄉村文化價值認識的偏差,導致了鄉村文化的空心化、虛無感和與現代文化對接能力的缺失。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用“鄉村”概念替代“農村”概念,就是把鄉村看成獨立的社會、文化單元,以期在更高、更長遠的層次上實現鄉村的品質發展、融合發展、全面發展。鄉村振興內涵中,“鄉風文明”不是為經濟振興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鄉村建設的初心、旗幟和方向。

我們應該認真梳理鄉村的歷程和文化的基本價值,反思鄉村文化的基本規律。從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來探索鄉村的未來。

進退失據

鄉村文化困境

當前鄉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在於思想觀念。

不少人想當然地以現代化的理論解釋中國五千年農耕文明,認為農耕文明代表的是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觀念,中國要快速實現現代化,必須走城市化之路。城市建設抽走了鄉村的勞動力和土地,所以鄉村的衰落是必然的,甚至正是城市化、現代化的成果。建設農村、改造農村的目標也是把鄉村建設成城市。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這樣畸形的觀念忽略了當前鄉村的客觀現實,忽略了廣大農民的根本訴求,也忽略了民族自身的歷史文化;非但沒有帶動廣大鄉村,反而給農村帶來了破壞,在造成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時,導致農村傳統文化、道德倫理衰落,農民在精神觀念上進退失據。

面對強勢的“現代”,農民不再珍惜祖輩傳下來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亦步亦趨地跟在城鎮化列車後面踉蹌前行。現實的鄉村無法安頓農民的靈魂,進而也無法安放有著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民族魂。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鄉村文化困境。

對接現代

鄉村文化振興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不能說鄉村必須為城市犧牲,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必須讓位給“現代文明”。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消滅了鄉村,更沒有哪一種理論說得清中國鄉村在未來城市化過程中的命運。

現代化不是為了消滅鄉村,更不是與自然界對立對抗,而是促進城鄉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多元共生、全社會共享發展成果。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這個思想資源,原本就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當中。

中國的鄉村文化創造並保存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農耕技術、農業遺產,還形成了一整套價值、情感、知識和趣味文化系統,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生命本體的參悟智慧。

這種追求和諧穩定安詳從容的農耕文明土壤,也孕育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海納百川”等文化特質,對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樣態豐富的鄉村文化使我們民族擁有了活力無限、源遠流長的強大基因庫。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鄉村文化復興就要是激活鄉村活力,讓鄉村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復興和重建。

不是簡單地回到從前,更不是推倒重來、再造一個完全不同的鄉村,而是在復興傳統的基礎上,滿足廣大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文化權益,重建鄉村精神和鄉村理想,喚起農民的文化自覺,培育新農村建設的合格人才。

鄉村本位

依託鄉村自身

尊重鄉村、農民的文化需求與文化創造。如果僅僅以城市化的標準來衡量鄉村,可能會得出鄉村比城市落後的結論,但以文明觀點論,鄉村則有另一套價值。

復興鄉村文化,要緊的不是徹底否定,而是發現、維繫和恢復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價值觀與世界觀,使之與現代價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長出新的價值。只有依託鄉村自身、依靠農民自覺行動,才能激發農民自尊自信,挽回鄉村衰敗,塑造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內在動力的鄉村文化。

進入鄉村的任何人,應對鄉村懷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在尊重鄉村、理解農民的前提下進行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鄉村振興戰略中對鄉村治理的設計是三治統一:法治、德治和自治。

《禮記·王制》中說:“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異其宜”。鄉村是一個傳統的熟人社會,在其生存規則中,國家法律是基本底線,日常行為規範又是以世代相傳的不成文的“老規矩”或非正式的“村規民約”為基本制約的。

鄉村的穩定與和諧,要把這些普通村民樂意共享、與時代相適應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掘出來,形成德治、法治與基層民主自治體系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現代治理體系。通過激活鄉村自有的文化內涵,動員人民,形成文化向心力、感召力和無形的約束力。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保護傳統文化基因,傳承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環境、作物植被、生產方式、社會組織、風俗習慣、生活樣相、村落格局、民居建築、語言器具等構成了鄉村的傳統文化資源。

燦爛的農耕文明也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公佈的31項“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名錄中,中國有11項,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傳承和使用。

2014年起,住建部、國家文物局、文化部和財政部共公佈了四批共4157座傳統村落,各地也相應公佈了多批地方性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此外,還有大量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鄉村。保護鄉村傳統文化是中國屹立當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必需。

城鄉互動

激活文化元素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工業化、城鎮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現代文明社會也有它的弊病。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研究稱,新中國建立後曾遭遇經濟發展的“八次危機”,都是通過向鄉村釋放產能、轉移人口,幫助鄉村發展來化解的。可以說,中國鄉村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現代化的壓力,同時也是推進現代化的動力。

鄉村一次次向城市輸送土地、糧食和勞動力,沒有鄉村的支持,就沒有中國現代化的成就。當前,向農村投入物力、財力,不但是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鄉村,更能推動鄉村多重價值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鄉村文化元素,與城市形成互動。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給鄉村溫度,促進城鄉文化互動融合。目前我國城鎮化的大趨勢仍是農村人口轉移市民化,但實踐中我們越來越體會到,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城鄉有差別但不是有差距;城鄉並不對立,而應融合發展、均衡發展、共同發展。

人們心中總有一塊情感的出發地和歸屬地,即“鄉愁”“鄉情”。但搞建設不是寫抒情詩,城市或鄉村都不是烏托邦、桃花源,不能過分浪漫化。鄉村需要城市文化激發活力,需要先進的經驗方法和活潑的人才。

建設鄉村新文化必須動員社會參與。在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上,要讓更多農民工、大學生、退休人員在鄉愁、鄉情的感召下,攜帶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返鄉、下鄉居住或創業發展。他們是新鄉賢,他們的到來將激活鄉村的新活力,把鄉村文化帶入新的發展階段。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保護自然生態,築牢生態文明的最後屏障。中國鄉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模式。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有許多重要經驗和規律需要挖掘,並在現代文明話語中進一步科學化、系統化。

可惜,由於對現代化技術的盲目崇拜,這些傳統幾乎被丟棄。我們應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態傳統,著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藉助生態文明戰略的東風,將原有的鄉村生態優勢帶入生態文明的階段。

這個優勢也被西方學者關注到。美國生態學家小柯布提醒說:“直接進入生態文明的發展抉擇,帶給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偉大機會。這個機會是中國獨有的領導世界的機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實在生態建設實踐中,就是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化。這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新課題。

“生態宜居”的前景就是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時,保持鄉村的自然生態,讓鄉村蘊涵的生態文明價值逐步凸顯。不僅用鄉村旅遊吸引都市人觀光休閒,也將吸引他們參與到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即城鄉的深度融合。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

總之,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向,在於把農村建設成新型農村。我們今天怎麼做,明天鄉村就是什麼樣。所以,鄉村的未來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