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追跑篇

1960年至1978年,在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的基礎上,中國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突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封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竭盡全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有人說改革開放之前搞糧食搞了多少年,連個肚子都吃不飽。的確,吃飯問題一直是困擾中華民族這個龐大民族的頭等大事。然而,毛澤東時代所面臨的頭等大事不是吃飽肚子,而是徹底擺脫1840年以來中國隨時面臨滅頂之災的戰爭威脅。執政黨的首要任務是讓老百姓都有飯吃,有衣穿的基礎上,節省一切可能的資源用於工業化和國防建設上。

計劃經濟不僅保證工業化、國防現代化的進程,而且保證了全中國,人人有飯吃,有衣穿。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快速上升到1978年的68歲,其增長速度遠遠大於改革開放後的40年。

到1976年,老一輩革命家相繼離世的時候,中國已經初步建成世界上極少數國家才有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教育和科研體系、以及擁有兩彈一星戰略威懾能力在內的國防體系。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正是他們那一代人忘我的努力和奉獻,才極大縮小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和綜合國力上的差距。特別是兩彈一星戰略威懾能力,徹底改變中國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世界戰略大國三足鼎立的均勢開始形成,為日後,美國放下身段聯中抗蘇,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時代中國在戰略上,在國家綜合實力的層面上,開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巔。

毛主席用他畢生精力帶領中國人民在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用實力告訴世界什麼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正是有毛澤東時代打下的工業和國防基礎,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才能夠放開手腳把全部精力放在發展民生方面。甚至一度國防開支被削減到入不敷出,軍隊不得不靠經商彌補軍費不足,導致腐敗大量滋生。

也正是由於政府加大了農業和民生工業的投入,特別是化肥的生產,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長期以來困擾我國吃飽肚子的問題得以徹底緩解。

數據顯示:化肥大量使用,使得農業大幅增產出現拐點而非包產到戶

然而,人們在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時候,很容易忘記改革開放前艱苦歷程所打下的基礎。事實上,跟跑、並跑到領跑,離不開前30年從無到有,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艱苦卓絕的起跑和追跑!

就像一個餓漢,吃完第六個饅頭後覺得吃飽了,他不會說我吃第六個吃飽的,前邊五個饅頭白吃了。

以高鐵為例,如果只看見中國高鐵橫空出世,用了不到十年時間超越日德法加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卻忽視了前30年中國鐵路產業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壯大,擁有完整的,包括機車車輛製造和維修、特種軌道鋼材、控制系統、通訊系統、管理系統、公有制土地的紅利、以及土建施工等,複雜龐大的產業鏈的艱難成長曆程。

中國鐵路是中國人民含辛茹苦幾十年養大的母雞,直到改革開放才下了高鐵這顆金蛋。

艱難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追跑篇

無視這樣的工業化發展規律,甚至抹黑、指責國企無效率,就是歷史認知上的文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