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瑤--弄堂的女兒

王琦瑤--弄堂的女兒

忘了是什麼原因促使我想要看《長恨歌》。在此之前我沒有看過王安憶的其他文學作品,包括她作為編劇的影視劇。

初看有點難接受,大段的景物描寫,好多頁翻過去了,半個人影都沒出現。等王琦瑤終於登場,學生氣的少女時代卻又是平淡和壓抑,遂擱下了好些天。等到再拾起,一口氣用一天的時間看完了全書。

故事梗概

故事開始於民國晚期的上海。主角王琦瑤從少女時代開始,不管是和朋友相處,還是參加電影拍攝和照相,都是一肚子小九九,得失心重。後來在照相師程先生的建議和幫助之下參選“上海小姐”,獲得季軍,並因此邂逅上海灘國民黨的軍政要人李主任,做了他的外室。

王琦瑤--弄堂的女兒

解放前的上海,局勢漸緊。李主任遇難後富貴亦如雲煙,轉瞬即逝。王琦瑤來到蘇州外婆家暫住。回到上海後她避世而居,考了註冊護士的執照,以幫人打針為生。生活清寒平靜之際,結識了嚴家師母,引來了富家子康明遜。王琦瑤明知康明遜在家中身份尷尬,身不由己,再加上自己不堪的過往,兩人根本沒有未來,卻還是忍不住一晌貪歡。

等到王琦瑤懷孕,康明遜沒了主意。王琦瑤一咬牙找到二人共同的朋友中蘇混血薩沙做替罪羊,準備把孩子打掉。薩沙不是省油的燈,被熟人坑了,滿腹恨意和委屈。二人拉鋸之際,薩沙得了機會遠走異鄉。王琦瑤幾番思量,留下了孩子。

王琦瑤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的時候,消失許久的程先生再度出現了。二人偶遇之際正值饑荒之年。舊情仍在,於是程先生主動承擔起照顧王琦瑤的責任,衣食住行,樣樣周全。只是程先生始終還是那個程先生,規規矩矩,未越雷池半步。薇薇出生後,程先生見到了康明遜,和王琦瑤再次分開了。

王琦瑤--弄堂的女兒

再往後,便是和所有單親媽媽一樣的故事了。王琦瑤獨自一人撫養薇薇,吃力的時候,李主任留下的西班牙風格木盒子裡的金條是她的後盾。女兒大剌剌,全沒有王琦瑤的七竅玲瓏心肝。卻是傻人有傻福,一早覓得良人,結婚出國去了。又剩下王琦瑤孤零零一人。

金子總會發光,王琦瑤的住所又迎來了新的客人們。女孩喜歡王琦瑤的人情練達,喜歡她的品味不凡。男孩喜歡王琦瑤家裡溫馨老派,食物精緻可口。就這樣,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和自稱“老克臘”的小鮮肉展開了一段老少配的黃昏戀。饒是王琦瑤保養得再好再顯年輕,也還是抵不過二人之間那二十幾年的無情歲月。老克臘想結束關係之際,王琦瑤頓時老了一大截。她拿出西班牙盒子,試圖換回最後的一點溫存,也還是失敗了。

最後的最後,王琦瑤死了。死在一個小混混長腳手裡。他本是王琦瑤家裡的常客。老克臘託人還王琦瑤家裡的鑰匙,陰差陽錯到了長腳手裡。長腳工作不穩定,好面子揮金如土,入不敷出之時遂起了歹意入室行竊。王琦瑤發現後不依不饒,長腳被激怒後痛下殺手。

非主流價值觀的人物設置

《長恨歌》的故事無疑是令人感嘆的,網上的負面評論也多是詬病王琦瑤一次又一次背離主流價值觀的人生選擇。倡導女性獨立,呼籲女權平權的讀者是頂瞧不上王琦瑤這個人物的。

弄堂出生的王琦瑤家境並不富裕,父母都是普通市民,但也是正經的人家。王琦瑤長得美,性格好,雙商在線。程先生是她的第一個追求者,對她一往情深。工作穩定,收入尚可的程先生是最適合王琦瑤的“經濟適用男”。可惜王琦瑤心氣太高,一心想要跳出自己的階層往上,二人終究分手散場。

做李主任外室的日子並不好過,隨著時局漸緊,望眼欲穿的等待越來越灼人心魄。上海解放前,舊日好友找到王琦瑤和她告別,並且讓她和自己家人一起前往香港。這本是王琦瑤從頭開始的好機會,但她掛念著李主任的舊情,懷著感激拒絕了。

待到懷孕時和程先生重逢,二人相伴過了一段亂世中的安穩日子。本可以再續前緣,只需要王琦瑤主動那麼一點點。可惜千帆過盡,王琦瑤心裡對程先生終究是差了一點意思。和老克臘的一段,王琦瑤何嘗不知道該放手。卻是到了遲暮之年,孤身一人,貪戀那最後的一點溫暖,最終命喪黃泉。

王琦瑤每一次的選擇和決定,都是感性大過理性,甚至是任性。這些非理性的選擇一環扣一環,最終決定了她的命運。這樣的人生,在高舉理性大旗的讀者眼中是完全徹底的失敗。沒有屬於自己的婚姻,沒有完整的家庭,更不用說事業。

縱觀王琦瑤的一生,她似乎是把原本的一手好牌打得七零八落。但我認為她活得並不失敗。雖然她曾經有悖道德倫理,雖然她突然死於意外,雖然她最終還是沒能跳出原來的階層。但是她有愛人,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遜,老克臘,這些人都曾經愛過她也被她愛過。她也有親人,女兒薇薇雖然和她性格迥異,但畢竟血濃於水。女兒長大成人,覓得佳婿,今後的生活,她已經有能力自己書寫。她還有許多朋友,三兩知己,互相惦念。在彼此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她靠過男人,最終也還是自力更生。她把自己和女兒的生活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平凡但不平庸。她有民國韻味的家被好些人視為安樂鄉,她做的精美的菜餚點心慰藉了許多孤獨的胃,她的洞悉世事陪伴了那些曾經迷茫的靈魂。

王琦瑤--弄堂的女兒

終其一生,王琦瑤最在意的是姿態,最要緊是好看。大部分時間裡,她都做到了悅目得體。她不偷不搶,沒有傷害別人也儘量不讓人傷害自己。年輕時的銳氣,求而不得慢慢蛻變成了安靜平和,寬容豁達。從最初在意旁人的眼光和想法,到甘願活在自己編織的夢裡。這個夢有過富麗堂皇,有過千瘡百孔,暗淡無光之後卻又漸漸完整明晰。她不在乎別人怎麼想,她活出了自己的樣子。結局可能有些突然,亦不算如意,但是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她已經到了再怎麼樣也很難再美的年紀,孤身一人,病痛來襲,心無掛念,結束也不失為解脫。

長篇的景物描寫

大段的景物描寫也是詬病的原因之一。一寫數頁,雖然是烘托氣氛,襯托心理,但是因為連篇累牘的描寫中間沒有人物連接,純粹寫景抒情,還是稍嫌長了。有種“老孃就想這麼寫,愛誰誰”的感覺,帶著一些任性。

好在王安憶筆力夠,寫景抒情也不乏神來之筆。描寫上海弄堂和蘇州水鄉的段落文字美,節奏佳,不少可堪稱經典。看似離題之際又偏偏回轉開來,扣緊了主題。最難得的是其中的煙火氣,畫面都是立體生動的。

例如下面這段對弄堂的描寫:“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裡一外扯閒篇的;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前邊大門雖是不常開,開了就是有大事情,是專為貴客走動,貼了婚喪嫁娶的告示的。它總是有一點按捺不住的興奮,躍躍然的,有點絮叨的。曬臺和陽臺,還有窗畔,都留著些竊竊私語,夜間的敲門聲也是此起彼落。”

還有這段江南水鄉的描寫:“鄔橋吃的米,是一顆顆碾去殼,篩去糠,淘水蘿裡淘乾淨。鄔橋用的柴,也是一根根撕細研碎,曬乾曬透,一根根燒淨;燒不淨的留作木炭,冬天燒腳爐和手爐。鄔橋的石板路上,印著成串的赤腳板;鄔橋的水邊上,作衣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鄔橋的歲月,是點點滴滴,仔仔細細度著的,不偷懶,不浪費也不貪求,掙一點花一點,再攢一點留給後人。鄔橋的路,橋,房舍,舍裡的醃菜壇,地下的酒罈,都是這麼一日一日,一代一代攢起的。鄔橋的炊煙是這柴米生涯的明證,它們在同一時刻升起,飯香和乾菜香,還有米酒香變瀰漫開來。這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良辰美景,是人生中的大善之景”。

王琦瑤--弄堂的女兒

我在南方小城長大,在江南生活了十來年,所以王安憶筆下的場景我是熟悉並且親切的。不僅如此,這些場景還會勾起回憶裡蘊含的美好過往,青石板路上的腳印,小巷裡斑駁的牆面;乘著小船在水鄉河道中穿行,河道兩邊古樸的民居;思緒迴盪,過去的輕鬆愉快飄然而至。

女性視角

王琦瑤自始自終都是一個小女人,從少女到女人,從單親媽媽到孤獨老人,她總是在渴望愛追尋愛,也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低的位置。這種心態有防禦有進攻,有自卑亦有自負。和同性交往時她總是不動聲色卻暗暗較勁,和異性交往她時長袖善舞,周旋於各方之間。王安憶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把握精準,描寫更是到位,令人感同身受。

也許是女性視角太過突出,有人覺得王安憶在書裡寫勾心鬥角多過相親相愛,看扁了女人,不夠大氣。我自己也是小女人一枚,並沒有這樣的感覺,亦不曾感到被看扁。我的生活中,人際交往中,也是勾心鬥角多過相親相愛。事實上,沒有勾心鬥角的淨土很難找到。中國現今終究是男權社會,一味的主張女權平權,提倡大女人意識,也未必實際。

不如就像王琦瑤一樣,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有能力的時候還照拂他人,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