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做自己:抑鬱人格的內心世界

害怕做自己:抑鬱人格的內心世界

有一類人總是害怕做自己,不敢於滿足自我的要求,忽略自我的價值,處處以別人為中心(林黛玉就是抑鬱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心理呢?究竟如何改善呢?

01

“抑鬱人格”特質

依賴、附屬,害怕變成獨立的自我,心甘情願把自己交出去,任憑別人擺佈,質疑自己的處事能力,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謙虛、息事寧人、無私忘我、有同情心、感同身受;卑微,從不要求什麼;服從,配合度百分之百,乃至於犧牲自己,誇張者奴顏婢膝;極力避免“自轉”,害怕被孤立、分離、拋棄、不被保護和寂寞……

02

依賴與親密

如果有一個人不願意讓自我成長,寧願為別人而活,會怎麼樣呢?

這個人的伴侶會變得重要得不得了,如果缺了這個伴侶,TA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去愛。這當然是一種依賴和附屬,也是TA最大的問題,我們稱之為抑鬱。TA比其他人都依賴TA的伴侶,TA需要一個人去發揮TA的愛;也需要一個人,被這個人所愛,因為TA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

害怕有所損失,主導著抑鬱人格的個性,TA害怕被孤立、分離、被拋棄、不被保護和寂寞。當抑鬱的人意識到TA的個人必須與別人分開才能成立的時候,TA不是放棄做獨立的個人,就是否認伴侶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換句話說,TA用這樣的方式來擺脫恐懼,或是不承認別人的自主性。TA擔任另外一個人的護衛,要不然,就讓那個人來當TA的護衛。TA知道自己不停地擔心,但不明瞭獨立的個體是TA真正的恐懼所在。TA認為自己或伴侶各自發展會造成損失,個人主義和自立多多少少會使人疏離。我們越是有自己的意見,就越和別人不一樣,自力更生對抑鬱的人而言,等同無法享有安全感,TA因此感到害怕;而群居可以消除TA的憂懼,效果一如潛入群眾之中。抑鬱人格者非常擔心這一點。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稍微與TA不一樣,TA都解讀為距離和疏遠,並且為此驚惶萬分。所以,TA努力不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讓我們看清楚一點兒:當我們不夠獨立,不會做我們自己,必須仰仗別人時,當然害怕被遺棄。而為了使自己免於這種害怕,更只好不斷犧牲,什麼也不能做,以爭取同情。不夠堅強的人,亟需外在有一個強勢的人當靠山,越是軟弱,就越離不開這個靠山。一個百般依賴的人想必時時心懷憂戚,擔心失去避風港,TA已經把一切都託付給另一個人,全權委任,沒有對方几乎就活不下去,必須在另一個人的身上休養生息。抑鬱人格者喜歡的依賴,是承諾給予TA安全感的那種,依賴愈多就愈害怕被遺棄,所以TA得緊緊地纏住對方,即便短暫的分離也會讓TA難以承受。這會形成惡性循環,除非TA勇於做自己,突破自己的心障。

03

利他主義

為了營造和諧以及永遠不煩膩的親密,抑鬱人格者有必要表現“良好”,勤奮地訓練自己具備利他主義的本事:謙虛、隨時放棄心愛的東西、息事寧人、無私忘我、有同情心、感同身受,這樣TA的地位才無人能夠取代。他們的忍耐力超強;卑微,從不要求什麼;配合度百分百、服從,以至於犧牲自己,誇張者奴顏婢膝。這些事情加起來只有一個目的:放棄一切,以便完成願望;沒有自我,才能驅趕寂寞,不必發展自己的特質。

這會讓人對自己感到失望:TA從自己的一舉一動中創造理想,出發點不僅是因為害怕被拋棄,當TA面對那些不及TA謙卑、凡事忍讓的人,不由自主地懷有道德上的優越感。事實上,TA的美德都是迫於無奈,TA認為自己必須犧牲奉獻,不曾發展出、擁有過的是TA獨立的自我。

TA將為避免做自己付出高昂的代價,不敢有所希求,不敢興起想做什麼事的衝動,不敢動感情以及培養嗜好。基於害怕與理念,TA不允許自己批評別人——自己難道不會犯同樣的錯嗎?因此,TA越來越依賴別人,只能期待別人來幫TA完成心願。TA不敢有所求,有所希望,有所得——靠TA的卑微度日;如果現實生活裡落空了,那麼,至少天堂裡還有基督教的理想吧!

如此一來,抑鬱人格者對生命的期待都是被動的,TA的心願不滿足,很難不感到失望,當然也就容易鬱鬱寡歡。一旦TA停止以犧牲奉獻來換取一切,抑鬱就會來敲TA的門。他們反反覆覆陷入坦塔羅斯的困境之中:當他們想吃水果的時候,有水阻擋於前,他們不曾學過如何摘水果,也不敢有學這個求生技能的想法。他們不要求什麼,食物送到了面前也不會享用,也不會發有益健康的脾氣。這些都讓他們活得十分窩囊,理所當然,TA提出要求以及採取行動的勇氣就大大減弱了。

04

溫柔的迫害

以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和人類來說,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都很難沒有大動肝火以及情緒激動的時候。但往往依賴的一方是無法向支撐TA活下去的人發火的,那麼,對於擔心自己被拋棄,無法獨立生活的抑鬱人格者來說,TA如何應對胸膛裡即將爆發的火山呢?

可行的辦法之一是,吞下這些火氣,藉此培養息事寧人的風度。TA只消腦筋轉個彎,化干戈為玉帛——別人沒有惡意的,犯不著為這種小事生氣,就可以緩和心中的怨懟。懷有這樣的理想主義,從戰場上退下陣來的TA,會跟自己生悶氣,因為TA沒有捍衛自己,反而壓抑自己的情緒,為了撫慰心中的忿忿不平,TA覺得自己在道德方面一定略勝一籌。TA不知道,這也是一種很微妙的侵略。

一再容忍讓步,後來變成受氣包,自己是比較好的那個人,所以要忍受一切,便把過錯都推到伴侶身上,而TA自己不必負責。就這樣,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百般折磨伴侶,使盡各種花招喚起別人的罪惡感,伴侶於是被逼得處處小心,時刻以TA為念,而渾然忽視了其中的侵略性。如果伴侶識破這些,覺得TA太麻煩,也會自行擺脫抑鬱人格者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內疚。

除了抱怨他人,抑鬱人格者也經常將矛頭指向自己。侵略性、罪惡感加上害怕被人拋棄,這些衝突沒有解答,TA必須把所有的不快集中在一個人身上,TA發牢騷、責備,又痛恨對方,甚至恨TA自己,有意或不自知地毀了自己。童年時經歷恨與妒,但那是TA只能忍受,更糟糕的是,TA因此認為自己很壞,導致自毀,這才是真正的悲劇。當時TA沒有任何可行的辦法,找不到氣閥宣洩,TA懷著罪惡感經歷一切,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視之為一種處罰。最大的悲劇是幼小的孩子把遭人拒絕沉澱在心裡,把憤怒轉化為痛恨自己。TA害怕被遺棄,沒有安全感,若反抗恐怕會更加危及TA的處境。這樣的人在幼年時期沒有學習處理自己憤恨的情緒,長大後變成了抑鬱人格。

這些素影響著TA,以至於TA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在何時何地發怒,或者等到TA想發脾氣時已事過境遷了;TA也不清楚要怎麼發脾氣才能達到目的,是要堅持己見呢,還是非達到目的不可。無奈之餘,TA想著應該採取非常手段了,可是卻根本不曉得從哪裡開始;TA不停地幻想如果TA果真大發脾氣的結果,而這樣的幻想使TA害怕又歉疚,想象力大增——TA對飛鏢總是心懷戒懼,擔心自己被雙重的衝擊力射中。什麼時候可以發怒,有的時候瞪對方一眼就夠了,有時候採取某種姿態就會受到尊重,TA誇大了表達不滿之後可能引起的效果,其實TA只是再一次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處理自己內心的不快。

無法表達的情感、不被允許發的脾氣,這些找不到出口的情緒不僅煎熬難耐,還會削弱人的原動力,變得被動、懶散,壓抑的不滿衍生成新的心理障礙。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